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滥用新名词,杜撰怪名词,会令人啼笑皆非的。有一次,某记者托我带一信给朋友,在信封末尾写有“本托”两字。朋友收信后对我说,来信人非我本家,他把“本托”的意义错成本人所托,这就用错了。这使我想起某些报章杂志的文章里时时出现的一些古名词,用错的俯拾皆是。如: “内子”,这是向别人讲自己妻子的谦称,而有人把它当作是“家内的儿子”了。“乔迁”,是局限于对别人搬入新居的客套  相似文献   

2.
“启事”与“启示”,音同字不同,含义也不一样,但因为是音同,所以报刊上常常有人用错,“启事”:把某件要告诉别人的事情,写成文字贴在墙上或登在报  相似文献   

3.
方力钧是我想念最多的一个朋友。其实我只写过一篇关于方力钧的稿子,有时太近了反而不知道写什么,而且我又不会象那些艺评家那样评论他的画,说他“玩世”或者“泼皮”,而且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我以为是为国争光为人类造福,对我却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我读过他的“艺术手记”,其实那“手记”在别人看来好象跟艺术没大关系,说是全是人与人的关系;我也看到过别人的文章里援引“手记”,每当这时我都想发笑——因为我觉得他的“手记”象小学生作文,稚嫩得能掐出一把水来,而引用者居然还真把它当一  相似文献   

4.
一条极容易被忽视的线索 我的办公桌正对着办公室的门,有人进来的时候,第一个看到的就是我。 1999年 11月 15日晚 8时 40分左右,我正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写稿。副刊部同事邹晖走进办公室,她看到我后说:“热线占线,有个反映情况的读者把电话打到她的桌子上。”她要我去接电话。 我接到一个王姓读者打来的电话。他说:他刚才与几个朋友在武昌新宜大酒店吃饭时,看到几个日本人可能因为对菜的质量不满意,其中一个日本人要强迫中餐厅女经理下跪。在场用餐的中国人都被激怒了。还有人向日本人扔菜了。 这是一条极容易被忽视的线…  相似文献   

5.
自我理解     
“理解万岁广自从老山前线的将士喊出这一心声;多少人亦有同感,心与心的呼应,便在这四个字中得到了升华。 然而,人人都用这个词,说滥了,便也失去了它原有的风采。有人玩弄权术,却要别人“理解”他具有“竞争意识”;有人懦弱胆小,也要别人“理解”他“老实”、“持重”。 “理解万岁”实际上已被站污了许多次,人活着当然要有人理解,否则便如在荒漠中独行,无依无靠,无担无助。可是,总把别人的理解作为做事的前提,未免自作多情,有失偏颇。依我看,自我理解,便是很可贵的一笔财已 自己想干什么,只要权衡得失,觉得是对的,为…  相似文献   

6.
去一位朋友家串门,不知怎么,谈话间,那位朋友忽然谈到了“迷信不可不信”的问题。他绘声绘色地给我讲了几件事,什么有个人半夜里睡觉感到有人卡他的脖子,头颈里有一道印子,什么有个人的眼睛看得到鬼。谈罢这些,他居然还举出了“根据”,说上海有家报纸曾刊登过文章,称这是一种“波尔代热斯”(意即“吵闹鬼”)现象,国外正在研究。看来,他对报上登的东西,是确信无疑的。报上的一篇文章,竟促使人们把对迷信的怀疑变成深信迷信,这恐怕是办报人所始料未及的。  相似文献   

7.
数年前,一位朋友告诉我在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漫画,题为《乔迁之喜》,画上有文字:“科技干部迁入新居”。画面上一个孩子捧着一叠书向新楼走去,后面是他的父母(科技干部)扛着一个书架,满头大汗。有人说这是一幅歌颂漫画,表示对知识分子生活的关心;也有人说这是一幅讽刺漫画,是讽刺新楼盖得不好,书架搬不进门,因而急得科技干部满头大汗。朋友认为这幅画是歌颂性漫画,我也赞同。只是,因为作者没有注意书架与楼门的比例,才造成了读者的误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作者和编者只注意了这张画意义好的一面,而忽视了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8.
老毛一回宣传科,就给了我“见面礼”,是几本“搞新闻”的书。我打心眼里感激:这老毛真够意思。老毛大名毛世芳。老毛是我对他的特称,这样我感觉亲切。当初,我在基层某部当炊事员时,经常喜欢写写画画投投稿,却是屡投不中。后来,有人帮我引见大名屡见报端的新闻干事毛世芳。一见面,我就拿出  相似文献   

9.
传媒小幽默     
《今传媒》2004,(5)
奇妙的汉文有位美国人访问中国后,对翻译说;“你们的中国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譬如报纸上登的‘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队胜了;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又是说中国队胜了。总之胜利永远属于你们。” 不是剽窃“你写的长篇文章,我好像在哪里见过。是不是剽窃别人的?”“这怎么可能呢?”“肯定一样,我可以把那篇文章给你找出来。”“不用找了,署名就不一样嘛!”商人赴宴一位商人的朋友应邀赴一位教授家的晚宴。席间,一位当记者的客人问他是否喜欢莎士比亚。他回答:“喜欢。但我更喜欢威士忌。”众人哑然。回家的路上,他的朋友说他:“你真蠢!干吗提威士忌?谁都知道,莎士比亚不是酒,而是一种奶酪。”独家新闻一个记者抢先向报社发回一条关于煤矿事故的报道,开头是这样写的:“上帝看到这幅惨景,他落泪了。”编辑回电:“不要去管什么矿井了。立刻采访上帝。”买书架甲:“啊!你的书架多漂亮呀!只可惜上面一本书也没有。”乙:“以前我倒是有很多书的。可为了买这个书架,我把书全卖了。” 惊人的发现两位朋友在一起聊天。他们谈论小说、诗歌。其中一位说他发现俄国小说家和诗人有一个共同点,这共同点在每篇作品中都体现出来了。“哪是什么呀?”另一位问。“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1):89-92
巴金(1904--200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封建大家庭里,童年时接受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知识系统的启蒙教育。同时,他也阅读了《古文观止》、《说岳全传》、《施公案》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作品。“五四”后,他狂热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鼓吹新观念、新思想的杂志,他常常说自己是“五四”的产儿,因为“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期间,他还读到了上海出版的《夜未央》和《告少年》,在思想上深受影响。他说:“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间,这两本小书不知感动了多少的中国青年。我和几个朋友当时甚至把它们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11.
去年的一个周末去了趟徽州,那里粉墙黛瓦,路边的田地里是一片片嫩黄色的油菜花.眼前摆了一堆获安徒生奖的童书,从中单单挑出了这本《少年斯特法诺》,因为我有个意大利朋友叫斯特法诺,后来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阿根廷女作家玛丽亚·特蕾莎·安德鲁埃托的父亲也叫斯特法诺,也是意大利人,这本书就是献给他的.如果可以借花献佛,我也想把这本书献给我的朋友斯特法诺,他会用中文说“你好吗”,他的二儿子,十岁的加布里埃莱也在学中文.有一天去他家吃饭,还给加布里埃莱上了堂课,这个孩子漂亮聪明,还认真得不行,临走前,我把刚读完的一本路内的小说《云中人》送给了他,对他说,“现在读不懂,我相信,早晚有一天你会读懂的.”这本《少年斯特法诺》也是,如果感觉读不懂,长大了就会明白.  相似文献   

12.
不必咬文嚼字,按自已的讲话方式写稿有人说:“如果按照自己的讲话方式写稿,你就成功了一半。”这是经验之谈。按照自己的讲话方式写稿,就能避免与别人雷同,而有“天然去雕饰,淳朴见眞情”的特色。多年来,我养成了一种习惯:采访结束之后,考虑好腹稿,先给同伴们讲述一遍,然后动笔写。我觉得这样写起来此较顺手。其实,讲的过程,也就是提炼的过程。美国著名记者雷迈尔·莫林在谈到他一次采写凶杀案件时,老板曾告诚他:“用不着费脑筋去写它。让事情本身说话。……词汇用得越普通越好。”“不要咬文嚼字。要把细节都提供出来,但  相似文献   

13.
模棱两可     
苏味道是唐朝文人。武则天做皇帝时,苏味道做了宰相。他待人处事圆滑,同僚们有什么事情向他请示,他总是一边用手摸他所坐的床的边缘——棱,一边哼哼哈哈,含糊其词的回答。凡事他既不说好,也不说坏,既不说对,也不说错。有人问他:“你办事为何老是抱这种态度?”他却笑着说:“处理事情不能搞得很肯定,也不能弄得很清楚,如果有了错误,必定给自己带来害处,必定遭到别人的指责,所以只要‘摸棱以持两端可矣。”后来人们便以“摸棱”来描写这位宰相回答问题时,犹豫不决的神色,所以别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苏摸棱”。“摸棱”亦作“模棱”。现在,人们往往把那些对事物  相似文献   

14.
如何写活、写深、写好新闻通讯,一位资深记者在多年的写作和讲课中,总结了两句话:“把自己写进去,把别人写出来”。把自己“写进去”,就是要求作者深入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抓取第一手材料。只有自己先感动,先进入角色,融入其中,才能够把别人生动地展示出来。这两句话,对通讯写作及其它文体的写作都有指导和借鉴作用。把自己写进去,把别人写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和艰苦努力才行。特别是把“我”写进去后,文章中还似乎看不到“我”(作者),那就更不容易了。因此,有人说,“一个记者如果把‘我’写得很…  相似文献   

15.
说“转产”     
说“转产”阎玉才“转产”这个词,木是企业方面常用的名词,现在有人把它转用到社会日常生活中去了。一次开会,碰见一位原来的同行。我说好久没有在报纸上见到你的大作了,干什么去了?他答道:“现在‘转产’了,正忙于搞开发(经商)。”在闲聊中,我才知道,我们同时...  相似文献   

16.
办好服务类节目光有“热线”还不行,“热线”是客观的静态,需要有情感的人去运作,“热线”寸能“热”起来。这就要求作为节目操作者的主持人必须具备一颗“热心”。热爱听众“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主持人热爱节目才能办好节启,而热爱节目本质上又是热爱听众。服务类节目接触的都是听众的来电来信,要求为他们解决工作、思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主持人应把为群众排忧解难、指点迷津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我收到的众多的听众来信中有人称我同志,有人叫我朋友,有人喊我大哥,有人唤我热心人、好人……他们把…  相似文献   

17.
别摆臭架子     
架子者,没有平等待人的意识,总想把自己摆在别人之上之谓也。20世纪80年代,我在西北某县采访,县委书记邀我去看电影,到电影院门口,他嘴里含着一枝香烟,我向他指指门口的墙上写着“院内禁止吸烟,违者罚款一元”。他说:“没事。”含着那根烟进去了,直至抽完。这就是摆架子,别人侧  相似文献   

18.
群发时代     
年前,有位朋友“专程”来看我,我感动之余,分别时不顾人家“留步”的一再恳请,“长亭更短亭”,一直把他送到地铁站,还坚持要目送他上车。最后,朋友只能尴尬地说,他不坐地铁,他要去的地方就在附近……  相似文献   

19.
下基层采访,遇到一些老通讯员,真是无话不谈。闲谈中有位通讯员拿出一叠影印件气愤地对我说:“可耻呀!有人冒名把别人的文章窃为己有上报。”我接过影印件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其中有一篇署名“微文”的,是某报总编辑的笔名。据说此盗窃者被揭穿后,一面狡辩,一面求情。也有人竟以“家丑不能外扬”为他庇护。其实,此类现象并非个别,报刊上常有揭露。但未被发现,至今仍在干着抄袭、剽窃行为  相似文献   

20.
张征  冯静 《国际新闻界》2005,(3):24-26,48
明镜周刊是德国历史最久,影响力最深远,声誉最高,同时也是引用率最高的新闻周刊,它不仅是德国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欧洲最大的一本政经杂志。对于《明镜》在德国社会生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于尔根·蔡富特(JuegenSeifert)在一篇文章中作了生动的描述:《明镜》已经变成一个公共机构,人们整天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证明了这一点。争论时,人们会说:“这是《明镜》的事”;威胁时,人们会说:“我把这事告诉《明镜》”;遗憾时,人们会说“如果《明镜》报道就好了”;找理由时,人们会说:“《明镜》都没在意这个”。“《明镜》挑起事端,从不顾及别人的脸面,他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