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批评报道不如成就报道好写”,这是对成就报道的一种错误认识。说成就报道好写,无非是说成就报道是说好话唱赞歌,人见人爱,又合时宜,好话谁不爱听? 成就报道果然是这样的“香饽饽”吗?不。下面想就些谈谈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论如析薪,贵在破理”。写论文,如同劈木柴一般,要把道理破开来讲。我们不是常说写评论要注重分析吗?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把评论的对象作透彻的分析,才能使主题思想得到发挥。举例来说吧。4月30日,《新华日报》发表一篇评论文章,题为《办实事贵在尽心竭力》。这虽然是个好题目,但如果不善于分析,很可能写成一般化的文章。比如:“什么是尽心竭力呢?”“就是一心一意,竭尽全力”,“就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样回答当然不错,但是作为评论文章来说还不能算达到合格的要求。因为这样论证,主要停留在字面上,没有把道理化开。《新华日报》的  相似文献   

3.
去年十二月,我写了一篇稿子去镇政府让审一下。秘书一看稿子,愤怒地说:“你这是给咱们镇上抹黑。”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当即写了篇《话说“脸上抹黑”》的文章,很快在《人民日报》十二月二十三日头版刊用了。今年四月的一天,我去一家商店买货,只见一位顾客和一位售货员吵闹不休。原来是售货员对顾客挑选商品很不耐烦。顾客就问:“你们那儿不是写着‘百问不烦’吗?”谁知售货员却说:“你问一百次了吗?”这句话惹得许多顾客不禁哑然失笑。于是我把这个场面  相似文献   

4.
一个记者写的报道,在事实上出了差错,受到批评,这时,他拿出了采访本,说:“这是党委书记告诉我的。党委书记说的我不信还信谁?”与此相类似,另一个记者则拿出了被报道单位的一份书面材料,说:“他们自己的材料上是这么写的呀!”他们冤枉吗?有点儿。一个单位的领导,尤其是高一级的领导提供的情况,一般说应该是准确的。已经形成的书面材料,尤其是报给上级或广为散发的书面材料,一般说,也应该  相似文献   

5.
去年年底,一家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女经济犯与“美男计”》的文章,文章开头这样写道:1990年春夏之交。南中国的广东。新闻媒介接连披露爆炸新闻……看到“南中国”之词,心里很不是滋味。当然,“南中国”比“中国南部”显得“气派”、“简练”、“时髦”。然而,“南中国”之说,我们的读者能接受吗?我们的人民能答应吗?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把“中国南部”写成了“南中国”吗,何必说得这样严重。可你是否想过,这样  相似文献   

6.
象我们这样地处偏僻小工厂的通讯员,了解面窄,采写面小,如何提高自己的报道效益呢?我的体会是:“寻找角度”,至关重要。一些东西,看来很寻常,似乎没有报道价值,还有些东西,看来很突出,很典型,以为一定能报道出去。然而,结果却是:前者报道出来了,后者则“泥牛入海”。这里面就有一个“选择角度”的问题了。关于这两方面的情况,我都遇到过。去年上半年,我们厂的党委书记在全厂政工干部会议上总结工作成绩时,一口气说出了我们厂一  相似文献   

7.
10多年前笔者曾写过一篇博文《策划新闻多了,真正的新闻少了》,评论当时一些报纸的问题.如今,一些都市报上的“策划新闻”看上去更多了.有的还写文章宣扬搞“策划新闻”的做法.这可能是某些报纸应对在激烈竞争中效益下滑的一种手段.但是,“策划新闻”这一招顶用吗?  相似文献   

8.
一个记者写的报道,在事实上出了差错,受到批评,这时,他拿出了采访本,说:“这是党委书记告诉我的。党委书记说的我不信还信谁?”与此相类似,另一个记者则拿出了被报道单位的一份书面材料,说:“他们自己的材料上是这么写的呀!”  相似文献   

9.
去年年底,一家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女经济犯与“美男计”》的文章,文章开头这样写道:1990年春夏之交。南中国的广东。新闻媒介接连披露爆炸新闻……看到“南中国”之词,心里很不是滋味。当然,“南中国”比“中国南部”显得“气派”、“简练”、“时髦”。然而,“南中国”之说,我们的读者能接受吗?我们的人民能答应吗?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把“中国南部”写成了“南中国”吗,何必说得这样严重。可你是否想过,这样乱造词句,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结果也将出现诸如“东中国”、“西中国”、“东北中国”、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我初开始学写报道时,还能隔三插五地常写些稿子。但是过了近一年的时间,不知为什么,反而觉得新闻稿越来越难写了,往往十天半月写不出一两篇稿子,觉得写一篇稿子很费心思,很累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今后应该怎么办? 湖北驻军某部 杨兆峰  相似文献   

11.
1960年2月20日,人民日报一版刊载了一则500字的消息《简易洗衣机代替大量人工劳动》,同时,配发一篇2200字的社论《这不是小事》。消息报道北京一家工厂生产出简易洗衣机,每小时可洗衣服200余件,相当于40人的手工劳动,另外还介绍了几个幼儿园和旅馆自制的洗衣机。试问:为这么件小事,值得做那么一篇大文章吗?这个问题,社论在标题中就做了回答——《这不是小事》。为什么这样说呢?社论第一段强调:“这是一件还没有引起更多人注意的技术革新,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革新。”大搞全民性的技术革命运动,是1960年上半年经  相似文献   

12.
(一) 创新,如果在前几年更多是作为一种意识被倡导的话,近两年已成为大批记者更自觉的实践。内容新吗?角度新吗?手法新吗?即使报道一般化的内容,也要倔强地显现出哪怕是一点点的新意。然而,当他们为之努力的时候,心里经常在嘀咕:这样写,编辑那里通得过吗? 一个问题就这样摆到了编辑的面前:如何支持记者出新。不要以为这仅是编辑部领导的事,每一个有资格在稿件上涂涂抹抹的人,都不能回避。几年前,有位记者写了一篇略带“通讯味道”的消息。之所以这么说,无非是稿中揉进了某些形象化的描写,调动了一点修辞手段,旨在冲一冲消息写作干巴巴的境况。可是,编辑不承认这是一条消息,将它改作通讯发表了。记者的一次尝试“流产”了。  相似文献   

13.
主题要专一 中心要突出。清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把“旨戒杂”作为文章“七戒”中的第一戒,他强调文章主题不可繁杂含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能搞多主题,而应专一、集中。大量的写作实践也表明,一篇报道或文章,若能抓住一点,写深写透一点,能把一件事情、一个意思写清楚,写透彻,这篇文稿便算完成使命了;要是分散笔墨,这也写一点,那也写一点,成了“大杂烩”,篇幅长了,反而什么问题也没写清楚。军事上讲:“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写作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一篇文章中,宁可集中反映和说明一个问题,也不可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罗列十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了4年多的驻站记者,本人常听到记者站小兄弟们这样的慨叹:“我们不如编辑部记者发稿方便”、“遇到采访,我们也不如编辑部下来的记者受重视”云云。果真如此吗?不然。地位是你自己通过努力争取来的。唐代诗人李贺《致酒行》中说:“少年心事当拿云”,这一句,诗人道出了自强不息立身世间的满怀豪情。驻站记者也应该有这样的信心和豪情。唯如此,才能把报道工作做好,为自己和所在的记者站谋取较高的地位。胸怀全局才能天高地阔偏居一隅,驻站记者采写的新闻很容易由于受地域之限,驻站记者很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出现新闻不新、没有深度…  相似文献   

15.
相当一些报道刑事案件的文章中,通行一个程式:讲明犯罪嫌疑人之后,在强调其职业时,多冠以“无业人员”、“无正当职业者”,甚至还称之为“无业农民”。把“无业”和诈骗、盗窃、抢劫等刑事犯罪联系一起,很容易使人推论出:既无职业,怎么生活?能不偷、不抢、不骗吗!  相似文献   

16.
勿擅改名言     
1月24日上海《解放日报》每周球讯刊登的一篇述评《足坛第二春,蛇年:中国足球调整年》,其中最后一句话“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发生了明显的常识性差错。冬天过去,紧随其后的便是春天,谈不上远不远的问题。如果说“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就不远了,”就意味着冬春之间还有一个过渡季节,而这显然是不存在的。十九世纪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抒情诗《西风颂》是这样写的:“既然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远吗?”抒发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必胜的信心。《足坛第  相似文献   

17.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和创造着这样那样的“事实”。无穷无尽纷纷繁繁的“事实”中,有些一看就感到重大和新鲜,这样的新闻应该说是容易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熟悉的一些老通讯员,不常见面了。偶尔碰到一起免不了聊聊天:“老兄,怎么报上见不到你的大作了?”“改行了,没功夫搞那些啦!”这才知道,他们是升“官”了.那时,我的脑海里曾闪过这样的问号:难道当了“官”就不能再搞报道吗? 在“官”的岗位上,我有意识地探索解决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号.经过不断实践摸索,对这个问号回答是:当官改行后,可以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坚持搞好报道。今年以来,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先后为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晚报等新闻单位写了很多稿件,采用的有25篇.  相似文献   

19.
一位通讯专干,写了篇失实报道。有关方面去查问,此辈颇冤枉地说:“我按他们送来的简报写的呀!”言外之意,依托简报写的稿还会有错? 据说,这种依简报写新闻者不乏其人。按理讲,简报应该是真实的,因为实事求是是我们做事的准则。但现实生活中,实事求是很难成为一些人言行的规范。一些写简报的人,不注意抓第一手材料,只是听听汇报,打电话问问,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很难说都真实。  相似文献   

20.
采访和写作     
为什写?写给谁看? 动笔写作以前,首先要明确两件事: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写给谁看? 一则新闻也好,一篇通讯、特写也好,成功或失败,总有很多原因。但,写作的目的不明确,没有解决写给谁看的问题,常常是使作品失败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每当我们采访过后,准备动手写作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很多的材料组织不到一块儿。也常常碰到这种情况:费了很大的力气把文章写出来,寄往编辑部,不久,原稿却退回来了,说是“文章太乱,材料太蕪杂,不能刊用”。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