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关于图书馆学的范畴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图书馆学基本理论研究图书馆学基本理论研究,如果从1807年德国人施莱廷格(N.W.Schrettinger,1772—1851)提出“图书馆学”这一概念之时算起,那么,迄今过去的180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最初接触图书馆学是很久以前的事情。那时的我,只知道它曾经是一门历史上的显学,模糊的印象中只有"刘向"、"郑樵"、"章学诚"等一长串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学术荣光的名字。今年恰逢西方图书馆学诞生200周年,同样首先让我记起的是1807年德国人马丁.施莱廷格(Matin Schrettinger)的名字。可见,"人"才是学问的主体。而处于不同政治体制私历史文化传统下的人们,他们对于图书馆学的理解,以及建立图书馆学的途径和模式,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图书馆学史:传统及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德国图书馆学家施莱廷格(M.W.Schrettinger)提出“图书馆学”概念为标志,迄今,世界图书馆学已经发展了近两个世纪。相比之下,中国图书馆学史只有其一半的时间。然而,从更广泛的“文献科学”意义上,不只是中国传统目录学历史悠久,而且,在近一个世纪中,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图书馆学却已涵括了西方图书馆学的所有经历。20世纪末,这个特殊时期不能不让人回顾一个世纪之前中国图书馆事业起点的点点滴滴,回顾近代图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学实证研究导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证图书馆学(Evidence-based librarianship:EBL) 正成为国际图书馆学的主流范式背景下,阐明图书馆学实证研究的基本思想、研究方法和程序规范,提出中国图书馆学实证研究宣言.  相似文献   

5.
近百年来图书馆学译作在中国: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海燕 《晋图学刊》2000,(1):2-5,25
以图书馆学译著(文)为切入点,回顾了20世纪近百年来西方图书馆学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及图书馆学产生的影响,以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学新五律   总被引:65,自引:5,他引:60  
六十多年前,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S.R阮冈纳赞(S.R.Ranganathan)博士在其《图书馆学五定律》(The 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一书中,提出了"我们职业最简明的表述",为图书馆工作指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阮氏图书馆学五定律的主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是其高级形态)与信息资源网络化为大背景,辨析了图书馆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探讨了图书馆学发展的突破口问题,并提出要以图书馆学哲学为"龙头",组建图书馆学的学科群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根植沃土绽芳华——河南图书馆学研究六十年(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展示了六十年间(1949年10月~2009年9月)河南图书馆学研究的概貌.六十年间,河南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可划分为承继与铺垫(1949年10月~1976年10月)、复兴与拓展(1976年10月~1990年5月)、转型与多元(1990年5月~2009年9月)三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涌现出了值得载入史册的图书馆学成果和图书馆学人.  相似文献   

9.
科学研究的完成是以相关学科研究方法为支撑的,图书馆学研究方法是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通过对近五年( 2006-2010)发表在12种图书馆学核心期刊的702篇图书馆学研究方法文章进行分析,介绍了图书馆学领域运用研究方法的现状,总结出其研究方法的特点,并找出现阶段存在于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2017年1月9日,图书馆(学)在线课程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大会暨首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25所高校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学院系4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图书馆与图书馆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联盟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图工委)、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图书馆学教指委)、“爱课程”网(http://www.icourses.cn)联合发起,三方于2016年3月15日签订协议,正式成立.联盟成立后,即面向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学专业教学单位征集图书馆(学)在线开放课程.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三次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时间为序梳理了近20年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三次演变:以文献为逻辑起点的图书馆学;以信息资源为逻辑起点的图书馆学;以知识为逻辑起点的图书馆学,并认为这种嬗变是图书馆学理论对自身学科逻辑起点(文献)的更高层次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周黎明 《图书情报知识》2007,(3):F0002-F0002
最初接触图书馆学是很久以前的事情。那时的我,只知道它曾经是一门历史上的显学,模糊的印象中只有“刘向”、“郑樵”、“章学诚”等一长串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学术荣光的名字。今年恰逢西方图书馆学诞生200周年,同样首先让我记起的是1807年德国人马丁·施莱延格(Martin Schrettinger)的名字。可见,“人”才是学问的主体。  相似文献   

13.
景海燕 《晋图学刊》2000,(2):1-8,28
(接上期第25页)随着国外图书馆学的流入,我国图书馆学者逐渐意识到国外图书馆学与中国实际情况间的各种差异,许多方面并不适合中国国情,于是,中国的图书馆学便迅速发展到另一时期,开始转向寻求一条将东西方图书馆学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论坛》2005,25(6):367-367
为纪念沈祖荣和沈宝环父子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卓越贡献,鼓励品学兼优且经济困难之学生勤奋学习图书馆学,以及档案学、情报学和出版发行学,以期将来服务于图书馆及相关资讯事业,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决定自2005年起共同发起和设立沈祖荣沈宝环纪念奖学金(Samuel T.Y.Seng&HarrisB.H.Seng Memorial Scholarship)。沈祖荣沈宝环纪念奖学金专门奖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的下列学生:(1)高考填报图书馆学专业为第一志愿之图书馆学专业本科一年级新生;(2)学习满一年的在册全日制图书馆学、档案学、信…  相似文献   

15.
皮高品先生(1900-1998)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他在图书馆学领域中,尤其着力于对图书分类法和中国图书史这两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选取《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一至四编)所收录的图书馆学期刊及民国时期三大图书馆学刊物——《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图书馆学季刊》《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的发刊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发刊词的撰写者和不同时期的内容特点,从发刊词的视角归纳出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创办的九个缘由,并以此反观图书馆学期刊产生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100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与进展及其评介(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续上期) 3 20世纪后50年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时期 20世纪的后50年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时期.所谓发展时期,主要是指在前50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与确立的基石上,继续充实、延伸、扩展、生长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正> 图书馆学业务资料(包括图书馆学刊物、书籍、录音带、论文集等)是广大图书馆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和学习进修的重要参考书,它应成为图书馆藏书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高校图书馆,无论是理工的还是综合性的,都应注重图书馆学业务资料的搜集.高校图书馆工作者是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图书馆战线的一支生力军.这  相似文献   

19.
由吴慰慈教授主编的<图书馆学新探>理论与实践(应用、技术)相结合,立足现实,回溯历史,着重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稳定性、应用性和技术性,该书深入把握当代图书馆学发展的新趋向,反映了当代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20.
《图书情报工作》2005,49(8):147-147
专业 (代码) 研究方向 指导 老师 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政治 理论 外语应试 语种 业务课考试科目 备注 图书馆学 120501 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 初景利 共 招 收 20 名 理 (101) 英(加l) ①(359)图书馆学基础; ②(879)科技文献检索。 复试科目:(926)文献资源建设 理 (101) 英(Zox) 同上 复试科目:(804)编辑学概论 图书馆学 120501 科技信息编辑与传播 郭志明 图书馆学 120501 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孙坦 理 (101) 英(201) 同上 复试科目:数字图书馆概论 图书馆学 120501 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 用研究 张智雄 理 (101) 英(Zor) ①(303)数学(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