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要纠正历史教学实际中存在的对教材的随意解读现象。历史教师首先要树立历史大教材观:认识历史教材包含围绕教科书成套推出的教师教学指导书、视听教材、学生辅助读物等配套教材,也包含存在于浩瀚的历史资料中各种人类历史活动的原始资料、历史著述和涉及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可以有图书、实物等多种呈现形态,教师和学生本身也是有生命力的教学素材。对教材的准确合理的解读是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需要、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需要、是提升教师能力的需要,新课程下历史教材解读的内涵主要有:读懂教育价值、读懂教学目标、读懂内容组织、读懂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2.
中学历史教学与环境意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在研究人类历史的同时,应该加强对自然环境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利用历史活动课程,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3.
教学过程的“三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由学生、教师和教材三要素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对象;教师是施教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实行者;教材是教学的内容,它把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吸引到一个共同点上来—教师要教授教材,学生要领会教材。这三个方面,把教学构成了一个整体,形成为一个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教学内容,把师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与个体经验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关系。学生面对的是人类社会智慧的结晶,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就是使学  相似文献   

4.
杜学凤 《甘肃教育》2007,(9S):37-37
历史教学是教师依据历史教材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活动。历史教材则是该学科知识体系的载体,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对教材做相应的变通,使教材具备一定的认识梯度,才能成为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课堂教学信息。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材进行重新补充。针对高三历史教学来说,其应包括史料搜集补充,史料的分析运用以及相关理论的渗透。  相似文献   

5.
所谓史料,就是指在人类的长期实践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历史价值的实物、文字等资料,它具有详细、丰富、系统完整的特点,是我们真正了解历史和教学研究的重要材料.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学生对历史课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旧教材时期的教学不同,教师越能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生动活泼的实施教学,课堂越能得到学生的响应,教学效果也就越好.许多教师也意识到历史史料的充分运用在教学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运用史料教学的好处,本人就自己的教学实践略谈几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历史是通过对人类过去活动过程的研究,发现历史发民的规律的科学。人类过去的活动离开我们今天的生活愈远,也愈难使我们想像。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通过描写来重现人类过去活动的形象,否则学生会以今日的形象去想像过去的形象。假如教师在课堂上不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只给学生们讲一些社会经济形态的抽象定义,这不仅不能引起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且对历史教材的讲述也难于使学生理解,学生也就很难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来总结历史事件,了解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即要求中学历史课要切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讲授“教材里的主要内容,包括讲清楚一些必要的历史概念、术语、难懂的词等等”。这里仅就解释历史名词的基本方法,谈一些粗浅的体会。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历史名词?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记录,历史名词就是人们对古往今来的纷繁  相似文献   

8.
正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以教材为本,大多数历史教师也认为只有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学好教材,牢记了知识点就能达到教学目标,考出好成绩。所以长期以来,历史教学过程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死板、教条、简单、无技术含量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死记硬背、条框记忆等方式。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实践活动凸显了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传统的教学思维提出了新的挑战。转变教学思维是历史教学实  相似文献   

9.
质 疑   1.质疑教材是历史教育改革的前奏1988年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设立“商榷与正误”栏目 ,开始刊登教师与学生对教材质疑的文章。 2 0 0 0年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第 6、7两期以专辑的形式刊登了中学老师和教研员对历史教材的 70 0多处的质疑 ,由此引发了全国规模的大争论。这些质疑表面上是针对教材编写的一些技术上的失误或学术问题的争议 ,在我看来还另有原因。在自然界中 ,只有人类对历史感兴趣 ,只有人类具备对漫长时期自身活动的自觉反思的能力。可是 ,我们的学校的历史教育似乎在不断消磨人类这一固有的属性。调查表明 ,…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背景下,对教材实质的认识呈现出新的转向:课改前,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依据和考试的依据;课改后,教材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重建的中介,是“例子”。同时,就学校教育而言,教材仍是教学的主要材料。如何使用教材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本文以湘教版必修“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课为例,说明新课程下地理教材的使用策略。  相似文献   

11.
分析处理教材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并通过知识的传授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分析处理教材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听懂、学好、会用。为达此目的,教师分析处理历史教材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基本理论问题   史学理论很多,涉及方方面面。本文仅就中学历史教学中所涉及的主要史学理论谈点看法。   中学历史教学涉及的基本理论,其内涵是什么 ?   首先,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理论。这就是人类社会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人类又可改造自然。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要…  相似文献   

12.
史料教学浅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 ,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如各种典籍、图表、碑文、笔记、图画等等。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史料中获得的。因此 ,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 ,就必须从史料出发。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引用的文献材料就有几百处之多 ,既拓展了教材的深度 ,增添了教材的难度和生动性 ,又加强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同时给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 ,近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导向作用 ,也使史料教学日益为历史教师所关注。所以 ,教学中应重视史料教学 ,充分利用史料。因教材中引用的材料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下学期开学以来,我校的历史教师,同学生一道,围绕《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6、7、8期对历史教材建设等内容,积极开展了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思、有所行的系列讲座活动,受益匪浅。讲座活动之一:学习理解江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新学期第一堂历史课,我们及时组织学生学习与记录了刊登于2000年7月7日《中国教育报》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8期上的江总书记关怀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感人事迹和重要指示,目的是铭记江总书记对教材建设的亲切关怀,对高度重视历史、地理教育的殷切期望。江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对我们从事…  相似文献   

14.
陈建 《教师》2012,(4):88-88
初中历史教学课程目标指出,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教育;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等,培养学生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而献身的历史责任感。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历史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觉主动、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是我担任历史教师以来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通过学习、探索和实践,在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组织形式较以往也有了大的进步.历史课也不例外,大部分一线教师对传统初中历史教育中的专业化、成人化的知识理论体系,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式,灌输式、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模式,教材本位、课堂本位的材料环境创设和教学组织形式,只管过去不关注现实、只知历史不知未来的教育功利观念,提出了质疑. 中学历史课堂是在历史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和历史学习方法、发展创造性思维、陶冶道德情操、促进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相比,一个明显的特征就在于其生动性——教材是生动的,其中蕴含的内容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6.
付兰彩 《新疆教育》2012,(10):64-64
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是深刻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他的主要特点是以历史教学为基础,不拘泥于历史教材本身,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亲自参与实践全过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材和学生实际,不时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就能使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  相似文献   

18.
任冠前 《成才之路》2013,(28):68-68
初中历史教材目录即历史和教材中课堂标题与子目录的排列结合。教材目录是历史教材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均未意识到教材目录的重要性。教师在授课时往往直入主题,学生基本上不看,这就导致目录这一有效的工具未能实现充分利用。为了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重视历史教材目录的重要作用,并将其应用到不同的教学阶段之中。下面,对初中历史教材目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材、学生是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整体把握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在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组成的教学主导系统,更要注意第三要素起中介作用所构成的从属系统。笔者在本文中对怎样重视教师、学生中介的作用,以优化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再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有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在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以教材为中介,对学生起作用。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学生以教师为中介,对教材起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学生依靠教师走向教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从教师处获取信息来理解掌握教材,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也可以从教材和媒体(发展的趋势,更多的是从媒体处)获得信息来认识和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来判定教师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从教材、学生、媒体方面获取各种信息,不断充实自己,正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学会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