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沫 《林区教学》2023,(12):65-68
“课题制”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意识与思维习惯,增强其逻辑推理能力与学术规范性,提升其理论应用水平与实践创新能力具有特殊意义。公共管理类本科生“课题制”教学模式的建构依托于丰富的理论基础、明确的目标设定以及精准的操作程序。当前,在公共管理类本科生中开展“课题制”教学实践,需要不断拓展课题来源与种类,探索教学技能与方法,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培养相关教学人才。  相似文献   

2.
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模式路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教育教学论坛》2014,(36):196-197
我国高校的大类人才培养模式起于20世纪80年代,30年来已有百余所高校实施公共管理大类培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自2011年起试行大类培养,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作为试点,3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逐渐探索出"一导转二分流三专引四实践"的培养路径和"三课(课程、课堂、课业)"的培养要求以及"三协调"(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三协同"(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课堂内外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三者协同进行)的培养目标,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张杰 《教育教学论坛》2014,(38):179-180
我国高校的大类人才培养模式起于20世纪80年代,三十年来已有百余所高校实施公共管理大类培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自2011年起试行大类培养,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作为试点,三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逐渐探索出"一导转二分流三专引四实践"培养路径、"三课(课程、课堂、课业)"培养要求、"三协调"(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和"三协同"(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课堂内外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三者协同进行)的培养目标,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我国公共管理学界紧密跟踪世界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进程并切实考量中国社会对公共管理类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研究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中国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培养结果的偏差,就业预期与实际就业方向的偏差,社会需求与实际人才供给的偏差,社会适应性不高.为此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并从目标-手段关系、就业预期定位和客观认定社会需求等视角分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和谐的原因,重新构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的中国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当前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创新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必然选择。本文结合近年来南京大学推行"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在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中,以"三个阶段"和"三条发展路径"为导向,结合应用人才培养的特点,对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阶段和路径进行再定位,并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其他教学手段的改革,推动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公共管理实务所具有的挑战性决定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素质;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除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和奉献精神等创新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运用新的管理工具与方法有效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素质;为实现"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必须改革现行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实际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到教学环节、教学方式和师资结构都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了本科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对人才培养中普通和强化辅修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公共管理强化辅修模式为例,探讨强化辅修模式的创新性和优势———二次招生吸引全校优秀生源、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注重案例教学、独立的班级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强化辅修模式对于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另一特点在于对生源鉴别的重视、对课程教学方式创新的注重以及对实践应用能力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人才培养主体结构和培养方式单一,人才培养个性化体现不够,专业知识和能力供给相对不足,培育体系综合性和学生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地方高校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遵循“协同整合、多维拓展、梯次推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多主体协同培养、多维度系统训练、多阶段递进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专业协同教育平台,从而探索出一条地方高校公共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体验式教学对于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效用。新型公共管理人才肇始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铺陈及各国政府改革的实践确证,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特性,更强调应用技能的形塑。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意涵就在于通过模拟情景下学生对公共管理领域实际问题或典型案例的剖析与探讨,从而提高他们作为“公共人”所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因此,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研究具有理论拓荒和现实路引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夯实专业知识为基础,以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变革为取向,通过案例教学、模拟实训、"经典"规训、多元合作等具体形式的突破,实现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以新农科为背景,针对土地资源管理类研究生理论学术功底较弱、实践能力较差等问题,建立“顶天、立地、为人”的“双擎四轮”驱动土地资源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详细阐述了该模式的实践与成效,并结合当前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对其在未来的期望与挑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该模式为培养具有土地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高质量研究生,建立多学科融合、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以及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实践应用相结合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陈华平 《广西教育》2012,(39):35-36,55
对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提出“能力-需要-结合-转变”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新文科建设背景之下,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基于当前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结合计算机思维,融合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先进理论知识,并根据学生专业和现实需求来调整教学和考核方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新文科体现了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要求学科专业课程的教育提供更加完善的教育培养和考核模式。笔者以公共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课程考核结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反思,力求对当前在推进新文科建设背景之下的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和考核的改革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实践教学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活动,是我校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手段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基于我校公共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积极构建我校公共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模式,以促进我校公共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5.
新文科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提出了实践性、融合性的多元化要求,即融入多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分析了目前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以期提高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推动复合应用型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结合对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发现学生在不同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理论混乱的“门口效应”。这是因为学生对人才培养体系没有总体性把握,并且缺乏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加强学生对不同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提出了专业知识学习迁移情境组合设计、构建关键理论特征体系,加强相关性实践引导等对策,以满足复合型创新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公共管理类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改革是公共管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采用文献法、电话调查法及归纳法等方法,梳理了公共管理类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理论依据、探讨了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等问题,目的是推动公共管理类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走向科学化管理、使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公共管理类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体制改革对我国公共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对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的公共管理人才必须是高水准的:强责任、知民心、广学识、精专业、善于行、应万变,因此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道路注定是充满挑战的。如何探索出路?以需求为先导,以创新为车轮,搭建有效的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平台,建立健全"校府"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走出有我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复合型的人才培养道路。  相似文献   

19.
课程体系设置决定着学生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影响着公共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通过对全国6所设置公共管理本科专业高校教学计划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普遍存在课程总体设置繁杂、随意性较大、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优化不足、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忽视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等方面的问题。深入研究公共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是搞好公共管理本科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笔者认为以"双能型"师资为突破点,以专业—职业—技能为主线,以强化实践技能为手段,优化与合理设置公共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公共管理实践人才,能有效提升我国公共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公共管理学科属性、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和本科教育就业导向的需要共同决定了公共管理类专业必须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构建了由理论教学课程中的课内实践、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专业实践、"第二课堂"体系中的广泛实践三部分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其在实施中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应采取加大实践教育投入、加强校外基地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监控体系等措施来进一步完善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路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