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质地要求与其相适应的高职院校德育也必须不断优化创新自身机制。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机制主要路径就是要构建学校、企业、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高职院校德育机制,建立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情景体验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德育模式,健全德育工作监控体系,完善德育工作保障机制,努力使德育工作形成突出自我、强调创新、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以目前高职院校“2+1”教育模式改革为背景,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高职学生德育工作必须紧握时代脉搏,从高职教育特点出发,以学生为本,采取“改革德育内容、更新德育形式、优化德育过程、建立评价体系”等积极有效的对策,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3.
基于类型教育理念推进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评价改革实践,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针对学校科研评价存在的不足,S高职院校以类型教育为理念,建立了应用导向的成果评价制度,形成了科技成果的分级分类体系,建立了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以诊断性评价功能激发了教师科研的内驱力,在应用型科研评价体系构建、科研成果的数量规模、科研学术氛围的营建,以及科研评价示范效应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绩。S院校的改革实践启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评价应找准定位,突出高职科研类型与学校特色;分类实施,确保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的科学性;质量导向,推进科研成果评价的分级与分类;协同发力,强化评价结果的应用与有效激励;数字赋能,实现教师科研评价的智能便捷。  相似文献   

4.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是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处理好德育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的关系、确定和实施高职高专学生分层次德育目标、优化德育内容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丰富德育工作方法、构建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是以人为本德育理念下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舒醒 《职教论坛》2012,(36):54-57
在不同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相互作用影响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针对办学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重新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德育体系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论证构建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的可行性,提出以突出职业性为原则,将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内容体系和以实践为落脚点,构建红色文化德育体系的实施载体的思路,以期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构建科学的高职院校评价体系,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当前,高职院校评价还存在院校自主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信息化评价手段缺乏和评价结果运用不足等问题。“一中心三维度多模块”的高职院校评价体系从“多模块”的评价指标体系、围绕“一中心”的信息化评价技术、面向“三维度”的评价结果可视化运用等方面,尝试构建高职院校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就业能力培养导向下去构建高职院校德育评价体系,对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十分重要,对提高高职德育实效性也有着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要在就业能力培养导向下去组织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主体、丰富立体化的德育评价内容、拓展多样化的德育评价形式、发挥德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职德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建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构”内涵的阐述,提出应建立一个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体系;建立一个关注发展性、动态性、开放性的评价体系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思考与分析,论述了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评价指标应涵盖的主要内容。最后,着重从当今教育评价倡导的价值观及其特点等方面,论述了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构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学科德育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途径。当前高职院校在学科德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科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学科德育评价体系,拓展校本研训的学科德育思路,在学科德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0.
程志媛 《成才之路》2023,(11):65-68
大学生就业质量决定着社会的未来发展水平,与之对应的就业评价体系也成为高职院校关注的重点话题。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评价体系,先要明确其理论基础,再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应积极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大学生就业评价机制,设定合适的评价时间,完善就业评价体制,选择多样化的就业评价方式,为更多高职院校提供思考方向,提高大学生就业评价体系的应用价值,为我国社会有序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1.
在就业能力导向下去构建高职德育评价体系,对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十分重要,对提高高职德育实效性也有着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要在就业能力导向下去组织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主体、丰富立体化的德育评价内容、拓展多样化的德育评价形式、发挥德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职德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高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得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尤重要。论文根据高职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现状及其评价体系构建现状,对高职学生德育评价提议的构建及创新策略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构建多元化高职学生德育评价体育的建议,对丰富高职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拓展高职学生德育评价内容,促进高职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与进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朱东洋 《教师博览》2023,(27):13-15
当前的就业形势严峻,高职院校应为学生开展分类精准职业教育、搭建招聘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专业职业规划指导。调整高职学科架构、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细化高职教育规划、优化高职教育内容,明确人才培养类型、完善就业导向机制,构成了高职院校就业导向机制的实践逻辑。高职院校要帮助学生积极分类就业,促进学生主动创新创业,引导学生理性选择就业,强化落实分类精准育人;同时加强分类就业服务措施,建立宏观动态调控机制,完善就业导向机制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职教育多元共治能够统筹协调高职教育工作,形塑多维、多层、多界与多域的复合型治理体系。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逐步推进,高职教育治理模式由“单维”“分裂”向“多元”“融合”转变,可推动高职院校、政府与企业等办学主体实现多元共治。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职教育多元共治有助于完善现代治理标准、优化高职教育治理结构、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诉求,结合高职教育多元共治的多维解码与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应明确高职教育治理定位,强化战略研判力;完善高职教育治理体系,增强制度执行力;优化高职教育治理手段,提升资源整合力。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符合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诉求,符合提升高职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诉求,也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诉求。辽宁职业学院重视“五育”课程内容的融合、课程体系的规范与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充实劳动教育内容,构建了劳动教育载体,提升了劳动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评价存在“重技轻德”,且不能充分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打造具有公开透明、可追溯性、不可篡改性等特征的综合评价体系等问题,在充分认同国家学分银行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区块链新技术,加入德育评价新元素,探究构建了“区块链+德技学分银行”系统模型,包括应用架构设计、应用模块设计和系统功能设计三个方面,实现学生、教师、企业导师等多元主体评价,为未来职业教育的“学分银行”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高职院校要从完善校企联合管理体制、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健全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多元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全面培养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职院校现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可一分为二:一是教育部制定的评价体系,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教育部颁布的评估方案来组织实施的评价;一是高职院校自行制定自用的评价体系。前者可称为“国标”评价体系,重在评价培养人才的院校,考评院校对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和工作情况;后者可称为“校本”评价体系,重在评价所培养的人才,考评学生的成绩和成才程度。“校本”评价体系具有注重校外评价,以评价学生成才结果为主要目的,作为院校检验教学与管理效果的重要途径,成为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助推器,以及可作为“国标”评价体系的补充等五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现代治理视角剖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督导评价过程中存在的教学督导评价实施主体弱化、教学督导评价客体窄化、教学督导评价机制运行不畅等问题,并从政策逻辑、价值逻辑分析了教学督导评价遵循的逻辑理路,最后提出了教学督导评价高效运行的优化策略:坚持“三能并重”,优化教学督导队伍结构;聚力“五育并举”,拓展教学督导评价内容;坚持“导督并重”,创新教学督导评价方式;坚持分类施策,构建教学督导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实践,对当前高职院校各专业高等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够用”知识的掌握,优化课程内容,完善教材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科学的高等数学教育评价观,改革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