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六一”是孩子们自己的节日。为了活跃节日的气氛,激发幼儿的愉快情绪,满足幼儿过节的心理需求,我们设计了小朋友喜逛“娃娃城”的主题活动,引导幼儿高高兴兴地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让他们充分享受节日的快乐,并达到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发展情感及协作活动之目的。在活动前几天,我们首先组织孩子们一起打扮“娃娃城”,创造节日的气氛。由幼儿自己制作各种小吊饰,如蝴蝶、风铃、灯笼、纸球,再剪些纸条,编些纸带,将活动室装扮一新。在“娃娃城”的各个角落、游艺点以及城门道旁,我们挂上小彩旗,摆了盆花、盆景,使幼儿一走进“娃娃城”,就受到节日气氛的感染。  相似文献   

2.
设计背景:大班幼儿十分喜爱玩具“不倒翁”,常常对其“不倒”的现象感到好奇并展开讨论。“不倒翁”现象蕴涵着重心和平衡的科学原理。本主题活动教学资源丰富,实验性较强,比较符合大班幼儿的操作水平。下面介绍其中两个活动。主题目标:1.通过多种方式的探究,发现“不倒的娃娃”不倒的原因,体验探究的乐趣。2.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3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与想法,认真倾听他人的表述。活动一目标:通过实验,发现“不倒的娃娃”不倒的原因:娃娃的底部中心处(即娃娃的重心所在处)有重物。准备:1实验材料:自制的蛋形娃娃(由玩具套…  相似文献   

3.
董薇薇 《学前教育》2008,(11):40-40
早饭后的区域活动开始了,花花和早早像往常一样选择了她们最喜欢的娃娃家。来实习的W老师直接选择了娃娃家作为自己进行区域活动指导的场所,她选择了以客人身份直接介入幼儿的活动,可幼儿对实习老师热情有加,都来邀请老师到自己的“家”里作客,最后拉扯之中发生了争吵,甚至还动起手来。  相似文献   

4.
一、设计意图3~4周岁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模仿能力和初步的创作冲动。为了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大胆表现自我的能力,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而设计了“动感娃娃”活动。本活动以“电动娃娃”作为切入口,让幼儿从观察到模仿,从模仿开始到简单的动作创编,使幼儿在活动中充分感受音乐的快乐及舞动的乐趣。二、活动目标使幼儿能随着音乐有节奏地做动作;帮助幼儿学习遵守简单的游戏规则;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三、活动准备电动娃娃一个,活动音乐一段,录音机一台,自制小舞台一个。四、活动过程(一)律动入室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按…  相似文献   

5.
于向阳 《教师》2008,(16):75-76
分享环节,为幼儿提供了活动后交流的机会。教师通过这一双向交流的分享环节,对幼儿的操作结果进行了肯定,以及在活动中关注了幼儿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加深对自己行为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姚敏 《少年世界》2011,(1):14-14
中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通过儿童的思想和双手布置的环境,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了解也更加爱护。‘娃娃家”是幼儿最爱玩的区角活动之一。为了帮助幼儿成为新环境创设的主人,激发幼儿创设环境的热情。开学初,我把布置‘娃娃家’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孩子们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齐心合力地把娃娃家布置好了。  相似文献   

7.
朱静晶 《早期教育》2000,(12):37-37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喜爱的游戏.但是以往在组织小班幼儿玩娃娃家游戏时,教师们却顾虑重重,认为孩子年龄小,经验不丰富,能力有限,于是就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幼儿布置起一个个精致美丽的"家".这样的游戏其实并不是孩子真正喜欢的游戏,它极大地压抑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我们根据自主游戏所提倡的自主精神,对小班的娃娃家游戏进行了改革.  相似文献   

8.
有趣的夹子     
王莉 《教育导刊》2010,(8):54-55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对身边的物品有着强烈的探究愿望。在一次自选游戏中,乐乐用一些五彩的夹子和同伴们玩得特别带劲:他们用夹子当饰品夹在头发上打扮自己,用夹子当“娃娃家”的家具、炊具,还用夹子夹起彩带跳舞……夹子不仅能作为幼儿的玩具,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用途多样且五颜六色、  相似文献   

9.
四五岁幼儿的心理正处在从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游戏中,坚持意愿选择角色对于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提示角色能引起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幼儿有目的、有一定意向、自觉进行的想象活动。这种想象是幼儿阶段智力活动的一种比较高级的形式,是老师精心培养才能得到的教育之果。一岁以前的婴儿不可能有想象。二到三岁幼儿的想象力随着言语的发展和经验的丰富逐渐发展起来。不过想象的内容非常简单,没有预定的目的。例如,小班幼儿喜欢娃娃,就抱着娃娃拍呀、拍呀,这是因为娃娃的形象使幼儿不由自主地想象当初妈妈拍自己的过程。这种想象是一种初级的想象形式,称为无意想象。当小班幼儿抱着娃娃不停地拍的时候,她拍娃娃就是目的,此外没有其它目的,也不追求什么价值,玩够了,就丢下娃娃又去玩自己感兴趣的其它玩具。这样幼儿玩的玩具虽然很多,但是想象力的水平并没有什么提高。如果老师提示:“你是娃娃  相似文献   

10.
情况分析 在区域活动中,我班幼儿对娃娃家非常感兴趣,娃娃家总是挤得满满的,有些幼儿还为此发生争执。我们组织幼儿讨论解决的办法,大多数幼儿提出盖一间新房子,扩大娃娃家。但是房子怎么盖呢?用哪些材料呢?师生开始共同策划,并收集了大量的废旧材料。由此生成了一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11.
案例中的教师能把游戏自主权交给幼儿,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体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但在游戏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应准确分析幼儿游戏中的表现,适时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首先,应分析幼儿争夺角色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娃娃家数量  相似文献   

12.
华占梅 《快乐阅读》2011,(6):164-164
分享阅读是一种不以学习为主要目的的阅读活动。它与传统的阅读活动不同,特别重视幼儿自主的提问和参与。通过分享阅读幼儿能与他人进行友好、成功的交流;学习倾听和理解别人的语言和观点;能尝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幼儿与他人之间形成一种愉快、友好的沟通氛围,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我在园内外的分享阅读研讨与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粗浅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在幼儿的区域活动,经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与别人玩,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幼儿的这些行为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这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们在班级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分享活  相似文献   

14.
幼儿自慰行为,是指幼儿用手或其他方式刺激自己生殖器的现象,如采取夹腿的姿势,骑坐在某些物件(娃娃、枕头或桌椅的棱角)上,通过触碰生殖器以达到快感。几乎所有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均会出现这种表现,不到1岁就可能发生,幼儿期和青春期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钱旻 《早期教育》2015,(2):52-53
我园将幼儿角色游戏结束部分的活动称之为游戏分享活动(以下简称分享活动)。教师在组织小班幼儿分享活动时有两个重要任务,其一是引导幼儿分享在游戏中的快乐体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角色游戏的兴趣;其二是引导幼儿学习解决游戏中问题的方法,提升幼儿的角色游戏能力。我的探索和实践证明,教师在分享活动中借助多种媒介帮助幼儿想说、愿说和会说,能让分享活动变得更加精彩。一、游戏照片为媒游戏照片是指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过程中有目  相似文献   

16.
创造性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意愿来进行的,是幼儿反映人们行为和彼此之间关系的一种活动。在游戏中,除了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事物,丰富活动内容,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外,主要还是要在游戏中加强品德教育,让他们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感。例如“娃娃家”的游戏,让幼儿扮演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学着象爸爸妈妈一样操持家务,照顾孩子,接待客人。杨榕小朋友扮演妈妈,她一面煞有介事地喂娃娃吃馄饨,一面自言自语地说:“真乖,吃得真好。”还轻轻地拍娃娃、亲娃  相似文献   

17.
个别化学习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活动方式的自主学习活动。如何让个别化学习活动始终充满价值和乐趣?除了注重材料投放、观察指导,同样不能忽视分享交流的时机和品质。分享交流是个别化学习活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运用分享交流的环节,帮助幼儿汇集活动信息,在共享快乐、交流经验、解决困惑中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因此我们以大班为试点,大胆尝试探索个别化学习活动分享交流的时机把握,梳理并总结以下几种情况,旨在让幼儿有效学习、快乐分享,促进他们情感、态度、认知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当小导游     
一、设计意图《纲要》中强调“幼儿的一日活动都是课程;幼儿园的教育应与社区紧密联系”。我园地处滇中碧玉的玉溪城市区,玉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本土文化。幼儿对自己的家乡有初步的了解,但他们渴望对家乡有一个完整的、深入的了解,渴望与同伴分享自己去过的地方和听过的传说。设计本次活动,是让孩子们能积极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习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体验同伴之间相互分享的快乐,培养幼儿对家乡的情感,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二、活动目标1.情感目标:①体验与同伴分享欣赏、学唱玉溪花灯讲方言讲述:我当导游传说故事会参观访问认…  相似文献   

19.
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语句完整,能让人听明白。 2.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1.材料见《娃娃画报》(1995.3)。 2.点子公司的背景贴绒,小狐狸正面图贴绒。 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本活动旨在教育幼儿正确运用介词“把”、“被”说话,复习巩固所学过的描述表情的词语及近义词,培养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活动前准备一把扫帚、一块黑板、一盆水、一个娃娃;小鼓、小锣、铃鼓、小钢琴等乐器;挂图两张,上面分别绘着一休和猎人打大灰狼;幼儿每人一块橡皮泥。教学过程: 1.出示娃娃:小朋友,今天小娃娃来跟我们一起上课,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上次学过的表情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