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落实新时代“五育并举”教育要求、进一步完善德智体美劳培养体系,是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和具体行动指南。推进“五育并举”,要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补齐教育的短板;要注意各学段衔接贯通、一脉相承;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合力,协同育人;要做好评价导向和政策保障;要立足课程,着眼课堂。落实“五育并举”,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差别推进;要鼓励学校多元发展,彰显特色;要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发挥特长,彰显个性。“五育并举”并不排斥技术变革,可以借力人工智能,实现融合共进;“五育并举是南品质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指向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钱水芳 《教育》2024,(11):124-125
<正>近几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了坚持五育并举,以此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化学或科学课程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它的构建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结合了社会责任等诸多维度,立足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各有侧重,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这恰恰与“五育融合”的理念不谋而合。“五育融合”是“五育并举,  相似文献   

3.
王羽 《中国教师》2020,(2):13-15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学校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行合一的人。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小学通过"开学玩两天"的课程构想,从一个角度切入,创新回应了"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育人要求。  相似文献   

4.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未来人才培养的长远需求出发,提出建立“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当前,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格局初步形成,“五育”融合的实践仍需探索。“五育”中的智育重、德育疏、体育弱、美育少、劳动教育缺的短板和弱项依然明显,融合推进实施尚需时日;认识的二元论、知识的箱格化、学科的分离化等问题依然出现在我们的学校和课堂中;“五唯”评价,特别是“唯分数”“唯升学”评价导向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此,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全面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5.
林芳锃 《新教师》2023,(3):25-26
<正>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着“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现象和问题,“五育”并举在学校具体落实过程中常有不足。因此,“五育融合”是当前乃至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中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之一。笔者所在的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崇尚体育为基础,以美育为依托,以实践育人为动力,将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融于课堂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效地让学生在“五育”并举中形成良好品质,发展思维才智,完善健全人格,锤炼坚强意志。在学科教育教学中,要做实落细“五育”并举,  相似文献   

6.
“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政策概念,既是不同的,又是相互关联的。“五育并举”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体系问题”,强调全面性、完整性,而“五育融合”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机制与方法问题”,强调融通性、有机性。从政策逻辑、学术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来看,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重大政策的需要,是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学校“教育拥挤”“课程拥挤”现实问题的紧迫需要。在实现“五育并举”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五育融合”,要采用系统性思维,转变教育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教师“五育融合”的意识与能力,强化“教育者”与“人生导师”的身份认同;构建引导和指向“五育融合”的学校评价体系;将人格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提升“五育融合”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7.
构建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体系成为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重要策略。中小学在构建“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坚持遵循基础性,兼顾开放性;关涉整体性,重视融合性;强调同一性,突出多样性;恪守阶段性,遵守连贯性的基本原则。为确保课程体系构建的系统性,要形成以教育理念为基础、以课程规划为引领、以课程结构为支撑、以课程运行为抓手的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框架。为贯彻落实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实施,学校需从畅通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的实施渠道、规范课程的管理与评价、健全课程的保障机制、打造课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四个方面给予保障。  相似文献   

8.
基于“五育融合”视角,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念、立意和教学观进行解读,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课程评价等方面分析“新方案”和“新课标”的发展历史和内涵体现。研究认为,可以从融通视角认识“五育融合”与“新课标”落实的内在联系;从转化视角构建“新课标”下的学校新生态;从发展视角深度开发学科育人价值,寻找“五育融合”改革和实施“新课标”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9.
“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引领课程迭代升级,课程则是落实“五育并举”教育目标任务的核心载体,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贯彻教育方针政策、优化既有课程体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均印证了“五育并举”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紧急性。一般而言,“五育并举”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对课程诸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与系统规划的过程,学校要在澄清“五育并举”课程体系构建理念的基础上,阐释“五育并举”课程目标的应然之意、推进“五育并举”课程结构的整合融通、组织“五育并举”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制定“五育并举”课程的运行方略。为保证“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适切性,应组建课程审议小组作为五育课程体系的组织保障,融通课程资源作为五育课程体系的条件保障,建立课程“评价—监控”机制作为五育课程体系的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0.
徐耀光 《甘肃教育》2023,(18):47-50
“七彩教育”是“五项管理”背景下,为落实五育并举基本要求而探索推进的一项校本育人项目。落实“五项管理”为推进“七彩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依据,推进“七彩教育”可以提升学校育人质量,为实现“五项管理”的育人价值提供了质量保障。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一目标追求上,“五项管理”与“七彩教育”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尤其是“七彩教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不但成为初中学校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有力支撑,也为“五项管理”落实落细和学校教育减负增效提供了参考。文章结合实践就“五项管理”背景下借助“七彩教育”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五育”并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让“五育”并举从理应遵循的政策要求真正转变成根植于师生心中的教育日常,是教育管理者必须直面的问题。重庆市第一中学校(简称“重庆一中”)对此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2021年4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两个文件的相继出台,旨在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坚决扭转部分学校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真正做到"五育"并举,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3.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在“五育并举”。立足新时代“五育并举”追求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新高度、从公平和质量历史新方位认识的视角,审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的《萨拉曼卡宣言》和2015年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提出的“融合教育”,不难发现,我国两千多年前提出的“有教无类”饱含宝贵的“融合教育”智慧,堪称世界“融合教育”思想的源头;当代我国“随班就读”的成功经验开创了世界“融合教育”的中国模式;未来“走班选读”的前瞻谋划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世界“融合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4.
在 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在此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指导方针,要求教育过程中应该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五育教育并非是彼此独立的个体,而是五位一体的。五育相互融合并举的内容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所以在当前教育中,如何构建五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成为当前我国针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当前关于五育互育的理论也处于发展阶段,进行五育融合的主要意义以及当前面临怎样的挑战,如何采用五育的方式,都是当前教育行业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周新霞 《江苏教育》2022,(10):30-33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基层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要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南,以区域教育评价现状为基础,以群众对教育评价的需求为参照,围绕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具体可从“关注差异、部门兼容”“师德为先、自主参与”“五育并举、差异发展”等路径入手,让教育评价为学校发展护航、为教师发展导航、为学生发展领航。  相似文献   

16.
陈敬 《四川教育》2022,(2):32-33
教育评价改革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和牵引动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就要以“评价改革”为牵引:修正教育评价“指挥棒”,强化区域统筹;校准教育评价“标准尺”,彰显办学特色;借力教育评价“助推器”,完善教师评价;突出教育评价“体检仪”,落实五育并举。  相似文献   

17.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与最早提出“五育并举”的蔡元培及其时代相比,新时代所提出的“五育并举”,有独特的时代需要和时代问题;“五育融合”给新时代带来的是“教育新体系”;“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假设”“育人实践”“育人理念”“育人思维”和“育人能力”;“五育融合”难在“日常”“机制”“评价”“主体”和“生态”,它们同时构成了破解“五育难题”的基本维度和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推进,在义务教育阶段坚持“五育并举”已经成为教育共识。在五育之中,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肩负着增强爱国情感,涵养家国情怀,培养国家意识的重任。  相似文献   

19.
“五育并举”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基本遵循,对提高职教地位意义重大,坚持“五育并举”也能够多方面促进学校提升。高职教育推行“五育并举”要体现高职特色,要突出针对性、基层性、高等性。在行动策略方面,要把“五育并举”融入高职院校文化体系、目标体系、行动体系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五育”融合育人理念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更深理解和实践细化,一方面彰显了新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追寻,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活动整体育人功能这一教育本质的回归。然而,“五育”融合育人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五育”融合教育面临并举之难、融合之难、评价之难。破解“五育”融合之难,就必须建立“五育”融合之序。作为对教育整体育人价值的遵循和追求,“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系统落实涉及多个方面:以课程融合为载体,实现对“五育”融合课程资源的开发;以教育改革为途径,培养“五育”融合思维,实现教育过程的“五育”融合;以评价优化为导向,实现对五育融合的价值引导;以课后服务为补充,实现“五育”融合教育影响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