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衡量一张新闻照片的好坏,一方面要看它的题材是不是积极的、革命的,是否符合革命实践和体现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这是照片的灵魂;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它的形式是否能很好地为内容服务,是否能充分地,鲜明地揭示主题思想,是否能打动人、感染人。“题材很好,可惜没有拍好。”这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一些读者或观众对某些照片的批评。的确,现在绝大多数的摄影工作者对照片的题材和内容比较注意,这是完全正确的,必须竖持。但有一些同志则不大注意或不大讲究表现手法和造型技巧,拍出来的照片往往是平平淡淡,感人不深,即上面所讲的“题材很好,可惜没有拍好”。这里,举两张照片为例。一张题为“里弄妇女大战钢铁”,另一张题为“家庭妇女炼铁”。这两张照  相似文献   

2.
这张照片是我于1958年秋天拍摄的.当年,郭沫若率领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人民共和国。我作为代表团随行记者抵达朝鲜。这年秋天也是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在访问中,代表团参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营部,慰问官兵,同时观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打靶场。在与官兵见面时,郭老兴致勃勃地拿起步枪,瞄准靶。当时我觉得一名著名的文学家对打靶也感兴趣,很有意思,就拍了下来。这张照片以前没有发表过,现在这张照片能展现在大家面前,就是能让人们领略郭老的另一面风采。  相似文献   

3.
某报登了一篇稿子,说我国第一大瀑布———贵州黄果树大瀑布非昔日之大瀑布了。同时还登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大瀑布确实没有了,只有几小股水向下流,一点气势都没有;另一张是过去大瀑布的旧照片,气势磅礴。这一对比,现在的大瀑布好像确实完了。事情是不是真的这样糟呢?不一定。198  相似文献   

4.
我面前放着一张照片,那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京剧史》首发式时,我与该书总主编马少波老师的合影,时间是1999年11月18日上午。拍摄这张照片的是与我同去北京出席首发式的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高春明先生。这张照片虽然不算很老,但至今也有近十年了。这张照片使我想起许多往事。  相似文献   

5.
毕洪 《北京档案》2004,(2):39-41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张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第十七届西画系的师生与模特儿的合影,时间虽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照片所传递的信息,仍然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力。这张照片所传达的历史信息是如此丰富,但它同时也就像一个谜团,躲藏在历史的深处,等待人们去破解。上海师大美术学院刘大鸿教授开始注意搜集与这张照片有关的一切东西。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也对这张照片产生了浓厚兴趣,决定和他一起来追寻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要弄清楚这张照片是如何诞生的?揭开这张历史照片背后的秘闻。  相似文献   

6.
罗伯特·卡伯的一张照片,是新闻摄影中最著名的一张真正决定性瞬间的照片。这是西班牙内战时期,一位共和国战士被子弹击中,临死前的一刹那。最近,西方摄影界对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展开了争论。有人说,这是一张组织的照片。它是民兵正在进行战争训练时,为拍摄的需要而安排的镜头。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刊登在菲利浦·奈特利的《第一个伤亡者》一书中。考奈勒·卡伯确信这张照片是真实的。他认为,他哥哥是在和约翰·哈桑开玩笑。这张  相似文献   

7.
最近翻阅自己的影集时,无意中发现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既不是在松涛起伏的高山上的留影,也不是在波涛澎湃的大海边的身影,而是一张工作照,而且这还是后来补拍的一张工作照。它照的是我和局馆人员身穿深蓝色工作长大褂,正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媒科技》2002,(9):52-54
<正> 最近,偶然翻出了在多年以前去度假农场拍摄的一组幻灯片,其中有不少好照片,但我对最精彩的场面——牛仔赶马的照片不是太满意。这并不是因为我没有拍到,而是因为没有一张照片具有完整的“故事性”。于是,我用PhotoShop对两张底片进行了加工,合成了一幅出  相似文献   

9.
一 1985年出版的《出版史料》第四期,为了配合庆祝开明书店创店六十周年,刊载了一组纪念性质的文章和图片,其中有“半个世纪以前摄下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开明的编辑部同人暨家属的合影。同年出版的《我与开明》那本书中,也收辑了一张五十年前的张照片,题为“部份编辑及作者合影”。这两张照片,都配有文字说明,虽经收辑者努力采访照片上的本人或家属,但对照片拍摄的具体年月,全部人名以及因为什么缘故才  相似文献   

10.
每当我走进浙江省档案馆的陈列大厅,就不由自主地被一张照片深深吸引,而几乎每位参观者在经过这张老照片时也都会默默驻足。这是1930年8月摄于浙江陆军监狱的一张难友合影照片。前排5位虽都戴着脚镣,但他们的  相似文献   

11.
一张老照片折射出珍贵的历史 走进馆长吴建宏办公室,他正低着头在抽屉里找寻东西,不多久他小心翼翼的从抽屉拿出一张老照片出来. “这是一张日本投降典礼签字筹备处全体职员合影照片,拍摄于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由当时县城一家名叫爱尔特照相馆拍的,场面宏大,人员都非常清晰.它反映出当时芷江在抗日战争胜利受降过程中的历史和地位,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张照片.”吴建宏向记者介绍说,这张照片是还没有展出的,准备在抗战胜利70周年时对外公开展出.  相似文献   

12.
晋代画家顾恺之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这是因为人的感情因素不易掌握,尤其是人的眼神和表情变化快,瞬间的典型形象难以捕捉。对于摄影来说,也是如此。人民画报记者孙毅夫拍摄的两个人物交谈的五张照片,仅用了半秒钟,可人物神态没有一张相似。由此可见,要拍好人物特写,做到形神兼备,是不容易的。《会心的交谈》这张照片,就是以人物的  相似文献   

13.
许虹 《中国档案》2012,(6):72-73
在中央档案馆的馆藏中有这样一张照片,周恩来面带微笑站在画面的一侧,他的左侧和身后站着几个人。看到这张照片读者不禁要问,这是周恩来在什么地方和什么人的合影?为什么作为总理的周恩来没有站在中间?其实,这是1960年10月19日,周恩来在北京颐和园与当年  相似文献   

14.
没有怒放的鲜花,没有吊唁的队伍,只有我,一个人,静静坐在这里.哎,35年了,我已经老去;可是,在梦里的你依然年轻.是啊,35年前,我们都还年轻.今天我又来看你,吸一口烟,烟雾带着我的哀伤和思念,飘散在风里.微风轻抚,就像你的手.这张照片也似一阵风,不露声色地掠过,却一直萦绕着你:图片库里有数以万计的照片,这张绝不属于一眼相中的那一类.我翻过它之后,突然停顿了几秒钟,又返回把它找出来——张弥散着普通人温度的照片,一个安静的故事,一个普通的主角,如同你我.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档案馆主办的《城市记忆一匕海近现代历史发展档案陈列》主题展中,有一张《20世纪30年代工部局董事合影》(以下简称《董事合影照》),说明词是:“五卅运动后,中国籍董事进入董事会。这是工部局中外董事合影”,没有标明确切的年份。《档案春秋》杂志上也刊登过这张照片,同样没有标明年份,让人无法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董事会。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企业报已发展到上千家,然而,翻开一张张报纸,版面多是标题小,图片少;有的一个版上只有一两张小照片,甚至一张照片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除了编辑思想保守,摄影人员力量不足等原因外,落后的铅印致使图片模糊不清,编辑不愿多发,也是原因之一。现在大多数企业报还没有摆脱铅字拼版。还有的用铅字拼版、晒版加胶印,只有一些大企业报开始使用电脑激光照排加胶印的新技术。企业报也要改变这种“板面孔”,从眼前来说可以采用一些应急措施,如提高照片质量,改进制版工艺,配用插图等。但根本的是尽早采用新技术,求变创新。北京铁道报是一张四开四版、周三刊的企业报,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是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50周年。父亲霍振礼作为一位核试验老人,带着几分自豪,拿出保存的几张照片给我看,讲起了他当年刚进科技档案工作大门的故事。照片共四张,一张是首次核试验的烟云照片,是国家公开发表过的,但是他在现场直接看到了那一瞬间的壮观景象;一张是他参加首次核试验现场的工作照;一张是庆祝宴会请柬;还有一张是核试验绝对保密时期的"祝寿照"。父亲讲的故事自然也离不开这几张照片。  相似文献   

18.
照片档案的标题和文字说明是照片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理工作的基础和提供利用的条件.一张照片如果没有文字说明材料,也就没有利用和保存的价值.如果注释不准确所反映和说明的事实有误,将会影响照片档案的保存价值,为后人留下不真实的档案.现就照片档案注释应该注意的问题谈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19.
<正>看这张满是杂志封面的照片,经常坐动车组的朋友会下意识的想一下,大大的脸谱后面有没有自己。"和谐号"动车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舒适的旅程,而旅客也充分享受了这个旅程,我想,藏在脸谱后边的一定是一张张笑脸。  相似文献   

20.
一张没有照片的版面无疑象人没有眼睛一样,少了灵气与活力,没有立体感和层次感。这里就要闻版图片的处理谈几点建议。 首先说一说当只有一张照片时版面上照片位置放置的两忌。 一、切忌溜边。不要将照片处理位置安排到版面的最边缘,这样容易造成版面失调,使整个版面看来残缺了一块,缺少整体感。 二、如果不是特殊需要,仅有的一张照片不要安排在报眼,报眼上放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