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程度的开放,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产物涌入国内,由于西方的低语境文化环境与我国高语境文化环境有所不同,在较多的领域都呈现出跨文化传播的差异化特点。在中美电视产品的创作中,这一特点体现得尤为明显。以中美不同文化语境为背景,本文简要阐述了中美电视产品的表达特点,举例说明了各自的结构组成形式及主要功能,分析了在不同文化语境背景下的电视产品传播效果,以期为我国电视产品创作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化与传播是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传播就没有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书籍、报刊、剧场、课堂、广播、电视等诸多传播手段中,大众化的传播,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电视这一最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尤其是现代社会处于电子信息覆盖之下,大众传播的社会教育与影响作用,较之古典时代以书籍为主的化传播方式远为强大。  相似文献   

3.
党毅峰 《新闻知识》2005,(10):67-69
这里所说的化不是广义上的化,而是一种符合传播规律和电视特色的“主持化”。在许多优秀的主持人节目中,那种萌生于感觉、精致奇警的义化灵气成为节目主持人形象的最活跃元素,也成为土持人传播艺术思维和直觉的一种方式。“主持化”一词与其说是一个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把电视的特质放到传播的理念哩,用新闻特定的机制和内在动力作用于广大的受众。这时,主持和经营是很相似的。  相似文献   

4.
申虹 《报刊之友》2010,(8):185-188
电视是最平民化的大众传媒,通俗性是其最本质的传播属性。然而,在娱乐至上的今天,许多电视节目都丧失了应有的文化品格,致使庸俗化、低俗化、甚至恶俗化泛滥。要走出这种误区,必须改革电视体制,强化节目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申虹 《今传媒》2010,(8):185-188
电视是最平民化的大众传媒,通俗性是其最本质的传播属性。然而,在娱乐至上的今天,许多电视节目都丧失了应有的文化品格,致使庸俗化、低俗化、甚至恶俗化泛滥。要走出这种误区,必须改革电视体制,强化节目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着力方向,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聚焦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文化创意产品,结合文创产品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案例,讨论传统文化的物质性属性与价值性特征。本文认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形成是物、人与文化三种要素的交互过程,而文创产品的价值功能体现为共建意义、消费满足和媒介叙事的三重建构。在物质性转化中“,物—人—文化”的三者互动,正是充分利用了文创作为“物”的媒介功用,激发了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作热情,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价值性延展中,文创产品则调动了其文化属性、商品属性和媒介属性,将创意与文化相结合,将消费与体验相结合,将传播和链接相结合,满足了社会中各方的多层次诉求。  相似文献   

7.
从《百家讲坛》看电视媒介文化传播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芳芳 《新闻传播》2006,(11):38-39
《百家讲坛》是近年来媒介和学界备受关注的节目,它通过电视媒介传播文化,其传播方式、传播内容都受到很大争议。电视大众媒介的本质,决定了电视传播的内容都会带有大众化、娱乐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陈剑 《视听界》2007,(4):42-44
国际电视传播与一般电视传播的功能有所不同。后者目的比较单一,主要为一般观众提供资讯和娱乐服务,由电视的传播主体获得利润。而国际电视传播则在上述功能的基础上,追求文化影响力。中国的国际电视传播一方面是为海外的华人观众提供电视服务,另一方面则通过国际电视传播为世界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及中国的风貌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电视事业具有党、政府和人民喉舌的政治属性,大众传播的社会属性,产业组织的经济属性三重本质特征。中国电视产业化、市场化的历史走向,作为一种新的时代动力,推进着电视行业的姿态调整,催动着电视作品的变革创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视媒体的传播效果、公信地位和实力消长。  相似文献   

10.
王欢 《出版参考》2023,(5):28-30+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启动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在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进行了多方尝试。本文以《漫画中国文化关键词》一书的创作和推广过程为例,通过对其创作过程和传播方式的分析,探究其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创新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1.
农业电视的传播内容就是农业电视节目,它是农业电视传播的中心环节,也是农业电视创作最终形成的有形产品。对农业电视传播内容的分析主要从农业节目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2.
在电视跨化交流中,发达国家凭借经济和技术的绝对优势,向第三世界进行规模化的化输出——但那可能是一种“甜蜜、温柔”的化渗透、化涵化甚至是某种化取代。这些被当今称作“软实力”的名正言顺的“蚕食”有目共睹,却又是我们熟视无睹的事实。霸权化的长驱直人直至取而代之,这就是当今电视跨化传播与交流的宏观背景。  相似文献   

13.
陈虹 《新闻界》2006,(6):96-97
传媒是社会文化的直接传播者,节目主持人既是文化产品的传播者又是制造者。但是,一些主持人自身却缺乏行使这种话语权力、生产品质优秀的社会文化产品所应有的视野和素养。因而在许多时候,主持人现实中的文化能力与传播中的文化地位便出现了层次上的错位。  相似文献   

14.
电视作为受众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其影像化、直观化、迅捷化、通俗大众化等特征相当鲜明。利用电视对精英文化进行传播和推广,扩大了精英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但同时,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得电视在向大众传播精英文化的过程中,对精英文化有所消解。这种消解是值得关注的。提升电视文化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官方应用,带动了移动传播、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转型融媒体的发展,新媒体传播迎来了大爆发的时代。对基层电视新闻传播来说,将“大屏”的电视节目与“小屏”的短视频传播相融合,是提高电视新闻节目新媒体属性、避免电视新闻传播影响力降低的重要手段。公众的阅读倾向是新闻传播的风向标,移动媒体的发展已经将电视观众转化为网络用户,探索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是基层电视新闻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此,本文针对电视新闻的短视频化方向,探索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6.
余晴  韩秋芳 《新闻前哨》2006,(11):46-47
一、现阶段我国电视化趣味分析 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形式,电视已承担着纪实说理、娱乐等多种功能。与电影相比,它除了具备摄制各方面相同等诸多特点以外,还更具有影响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那就是足不出户,可观赏到动人心魄的精彩画面和从中感悟到人生真谛。于是,很多导演把自己的创作注意力从电影转向了电视,投入到这个拥有数以万计的观众群体。在受众的审美心理上,导演们不惜用尽浑身解数、使出绝招。其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受到观众的青睐。  相似文献   

17.
金春 《视听纵横》2005,(2):77-77
尽管电视纪录片是电视媒体中“最具有化色彩的电视纪实作品”,但其日渐低落的收视率,是每个电视纪录片创作不能回避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电视纪录片的可看性,以适应竞争激烈的收视市场呢?  相似文献   

18.
电视纪录片是电视节目中的重要品种,具有记载历史,讲述现实、传播知识、宏扬民族文化,加强对外传播的作用。电视纪录片不是“易碎产品”,不是“一次性消费产品”,而是可以长远流传的精神产品。纪录片制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家电视机构业务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标尺。在这个意义上,纪录片的兴衰可以代表电视业的兴衰。然而,作为电视大国,我国的纪录片创作和流通的现状却是喜忧参半。个中既有社会转型的原因,也有行业管理的原因,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在我国电视界,存在“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和“专题(性)节目”三个名称。那么,什么是“电视纪录片”?什么是“专题片”?什么是“专题(性)节目”?三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涵化”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然而在当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这既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也有文化全球化浪潮下各媒介之间竞争的影响。时代召唤文化涵养,文化涵养赋能时代,作为大众传播主力军的电视理应担当起文化“询唤”的责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摈弃消费文化糟粕,从而实现对“受众文化认同”和“电视文化责任”的双向“询唤”,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巩固中华民族身份认同、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电视产品的商业属性得到确认,电视包装也逐渐从零星的局部行为走向整体的统筹策划。有人说,21世纪是崇尚简约生活的“读图时代”,视觉设计艺术服务于人,也取之于人,所以新时期的电视包装也需要做到以人为本。人性化的设计,给观众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才能达到塑造优秀电视品牌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