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使“三个代表”得要思想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是江泽民同志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深入探究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这一思想体系的形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产党执政反历史经验的总结,顺应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三个代表”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内在的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历史小说”通过两种类型的小说,即书写被正史排斥的人物、事件和重写正史已写的人物、事件,用复数小写的“小历史”改写了单一大写的“大历史”,从而质疑颠覆了传统的历史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党的“群众路线”概念和内涵及其发展过程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着重对群众路线的作用地位进行分析,特别是在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了执政党后,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坚持群众路线尤其至关重要。江泽民民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仙君 《考试周刊》2011,(78):165-165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理念.使学生真正在历史课堂上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5.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困惑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上半叶,俄国等东方落后国家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使马克思恩格斯的晚年设想从理论变成现实,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特别是苏东剧变,使人们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构想产生怀疑和困惑,并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深表担忧。为使人们清醒地认识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风雨历程,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就必须辩证透视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设想的内涵、背景和特征,以及在实现跨越之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拙文《看一台中国历史的大戏》(《中学历史教学》2008年第7期),主要谈了如何从“看戏”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历史。按在中国历史这台大戏中,最富变化与性情者,无疑是“演员”。如果不明个人与人群,不明家庭与家族,不明民族与民族群,也就不能明历史。所谓客观存在的“历史”,是人演出的历史;我们出于主观所研究的“历史”,当然主要就是人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同志”作为社会性的称呼语在从古到今的演变中,结构和意义都经历了很显著的变化。 (一)结构上的变化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同志”在古代曾作为两个单音词构成一个双音节动词性短语。例如:  相似文献   

8.
俸文锦 《中学文科》2005,(10):25-25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各种各样的历史教学模式有如雨后春笋,但如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则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9.
《现代语文》2007,(8):54-54
老子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哲人,而且他的以“无为”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已传播到了这个星球上的各个角落,老子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0.
历史素养是初中历史学科的立足之本,它就像历史教学的精气神,是魂之所在,虽无衡量标准,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素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锻炼学生用历史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此,笔者基于"活历史"的教学设想,谈谈自己在学科素养培养中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批判的历史哲学”作为新史学的一个理论流派,是对19世纪以业长期占据西方统治地位的客观主义实证史学的反动,它反其道而行之,强调历史认识主观与直觉的作用,赋予历史以活的思想和精神,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视野,并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但其一味强调历史研究的主观性,置客观历史过程于不顾,着力塑造历史学家心中的历史,也不免有主观、片面、矫枉过正之嫌。  相似文献   

12.
黄仁宇在历史研究中广泛地运用比较法,主要表现为中国历史比较和中西历史比较,关于西方历史间的比较涉及较少。黄仁宇的历史比较不仅具有视野的广博性,而且体现出多层次性,并和"大历史观"的构建有密切关联。它的意义在于打通中西历史,应用长时段理论,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学术界遵照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陈独秀一生的思想和活动,重新进行考察,发现过去给他扣上的九顶帽子,均不能成立,有些是似是而非,此案是中共党史上第一桩最大的冤假错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又影响和推动上层领导,逐步改变了过去关于陈独秀的一些不实之词,本文试对这一正名的艰难历程,做一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14.
1843年12月,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故意曲解中英《虎门条约》中关于英国人可在五口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规定,要上海道台宫慕久划出一块土地,供英国人建房居住。1845年11月,宫慕久在巴富尔的压力下,擅自公布了《上海土地章程》(又称《上海租界章程》),规定“洋泾(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庄(今北京路)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为建房舍及居住之用”。  相似文献   

15.
董育勇 《江西教育》2023,(35):22-23
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视野,教师要丰富历史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辨,让学生感知历史、认识历史、探究历史、反思历史,进而借助历史丰盈学生的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要引导学生从道德的、伦理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等多个视角理解历史和表达历史,让学生认识“感性的历史“”理性的历史“”诗性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解读以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唯物主义,还是以历史为解释原则的历史唯物主义,都应该把《资本论》作为主要文本依凭。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历史地而不是永恒地解释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商品和资本——它们作为社会形式是历史地获得的,也必将历史地失去;他唯物主义地处理自己的研究对象——他的主要批判对象是政治经济而不是政治经济学;他首先考察的是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其次才是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拜物教观念;作为《资本论》研究的出发点,不是概念,而是社会的现象形态。历史地解释研究对象与唯物主义地处理研究对象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不能合并的原则。对于《资本论》的解读,可以使我们对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从抽象走向具体。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对历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那么,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呢?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七一”讲话,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新的时代中世界局势和国内问题思考的结果。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就是因为做到了“三个代表”;同时,还必须站在时代高度思考问题,中国共产党要在新时代中有所作为,必须进一步解决好“三个代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总书记不久前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又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历史真相。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历程,无不证明了共产党人的言行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一致的。面临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成为“三个代表”的忠诚实践,才会在二十一世纪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20.
60年前召开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现实意义。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七大上的报告和讲话不仅指引着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方向,而且对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现代化建设也大有裨益.农民、工人仍然应当成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为此,在这一建构进程中必须在政策、制度、运行机制和具体机制、程序上形成合力,最终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和谐社会是否建立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