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近代海外宁波帮杰出代表吴锦堂于1910年回国参加了南洋劝业会。他此行有四个目的,一是携自己在日本生产的安全火柴参展,二是衔浙江巡抚之命劝说侨商赴浙考察、投资,三是动员侨商赴汉冶萍公司考察、入股,四是为商舰协会募集资金。吴锦堂南洋劝业会之行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2.
清末新政是本世纪初清政府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所进行的一次改革。本文通过对四川新政在经济变革的一个方面──劝业活动开展的情况、取得的成效的探讨,在微观方面对清末新政作了一定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南洋劝业会庞大而完整的筹备组织网络和民族主义的宣传动员,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中西合璧的展馆建筑和注重社会趋新发展的展品征集体现了一种求新求发展的愿望;展品审查给奖和品评研究有利于促进晚清社会经济发展。南洋劝业会不仅促进南京市政建设,而且拓展了社会公共活动空间,使晚清市民社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培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南洋劝业会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以劝业会为纽带,海内外华人云集一地,既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又促使社会化、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有利于工商关系的融合、交流和发展。海外华侨不远万里回国参赛,热心工商业的积极态度,在当时对开启民智、扭转世风极具现实意义。南洋劝业会引发了积极的社会效应,起到了开一时之风气,策异日之富强的作用,对推进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清末南洋劝业会的产生及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洋劝业会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国规模的商品博览会。它既集中体现了当时中国的近代化水平,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暴露了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与不足,展示了中国最初迈向世界的艰难步履  相似文献   

6.
晚清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国规模的商品博览会。它虽然在经营有较大的亏空,但是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它引导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实现了其最基本的目的———开启民智,振兴产业,促进了商人阶层由注重单一产业发展到注重产、学、研整体发展的变化,促进了清政府职能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南社社友王葆桢的相关诗文,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社会风貌,也为考订王氏生平若干问题提供了材料。其《南洋劝业会杂咏》以诗存史,以杂咏加注的形式,全面生动地记录了中国第一届博览会南洋劝业会的各项成果,对于考察南社在近代文化建设方面的贡献具有典型意义,应该引起地方文化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津劝业(600821):受天津地区经济下行影响,公司营业收入大幅减少.面对主营业务困境,公司通过社交网络宣传增加客户粘性,并积极向生活化、类购物中心转型.公司转型从优化区域布局、创新经营业态,发展智慧零售三个主要方面开展.当前消费升级趋势明显,线上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与线下物流、服务、体验的融合势在必行,转型智慧商圈,加强实体电商融合才能使得互联网为公司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9.
博览会是促进近代商品经济和市场发展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之一,在近代国际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振兴商务为己任的商会参与博览会,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配角到主角的发展过程。晚清商会对近代博览会的参与包括出洋参加国际博览会和在国内举办地方或全国性商品博览会两个方面,其中在1910年首次全国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的举办过程中,商会配合官方开展了大量活动,在展品征集、评比的过程中,更是起到了主导性作用,为此次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张謇与近代博览事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謇系近代中国博览事业的开拓人之一,但过去对张謇在这方面的贡献论述不多。本从张謇对1903年日本大阪博览会、1906年意大利米兰渔业赛会、1910年南洋劝业会的参观和参与,以及创办南通博物苑等活动,具体说明张謇在推动中国近代博览事业方面的巨大贡献及其对举办近代博览事业的思想主张。本认为,张謇所从事的近代博览事业,不仅是中国近代化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观察张謇之近代“绅商”、“儒商”性格的一个绝佳视点。  相似文献   

11.
州县是清代政权体制中的基层政权,是一切政事的开始。由于在地方政治中的重要地位,研究清代政治史的学者对其表现了浓厚兴趣,但对衙署内的书吏分多少房尚存争论。从《南部县档案》及其他原始文献的记载看。州县除了六房之外,还遍设承发房,其余之房因需而设。  相似文献   

12.
文中认为,商品房按揭贷款保证保险中担保物权竞合的原因是商品房按揭贷款保证保险的设定产生了住房保险金上的物上代位权,而受益人特约实际上设定了保险金债权的质押权,形成了抵押房屋保险金上两个担保物权性质的法律关系的竞合。依据物权法之基本法理与规则,抵押权与质权竞合时何者的效力优先,原则上应根据两权设定的先后定之。商品房按揭贷款中,抵押权成立在先,基于担保物权的共同属性,在此情形下应使先成立的抵押权优先于后设立的质权。  相似文献   

13.
湖口乡为典型之台湾客家乡镇,清乾隆开始移民从广东陆丰县来台,落脚垦拓定居,湖口首由移垦社会走向农业社会;再因时代变迁,高速公路的开辟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距离,工业区开发等因素由农业社会转型为工商业社会;随着经济、社会、文化之进一步发展,亦由传统工商业社会蜕变成现代科技信息社会,乃为当代台湾客家社会文化变迁之历史缩影。新竹湖口客家社会变迁的案例,其实也反映了台湾迈向现代工业社会之变迁轨迹与发展样貌。  相似文献   

14.
王奎 《襄樊学院学报》2007,28(10):74-78
清末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来专门负责振兴工商业经济。商部在振兴工商业经济的同时,还在致力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全国各地设立农会组织就是商部改良传统农业的一个主要措施,商部的这一措施,一方面推动、促进了中国传统农业的改良,另一方面,也使中国基层社会开始诞生了一个近代意义上的自治组织,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转型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张弼士是深受晚清政府重视和青睐的华侨企业家。张弼士较早地回国投资,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并提出了设领护侨的建议,提出了招徕侨资以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的主张,提出了在闽、粤设立发展中国经济的示范性"特区",以更好地招徕侨资。《商务条陈》成为深刻影响晚清新政的重要文件。张弼士的建议既切合实际需要又具有高度的前瞻性,既体现了他参政议政的敏锐,也反映了晚清政府侨务政策的演变,以及晚清政治、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铜仁(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史前(新石器时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几个时期,但分属邻近政区管辖,有时处于失管状态,由当地土著大姓管理,元明清时期,先有土司制,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贵州建省后,在今铜仁境设思南、铜仁、石阡、鸟罗四府,后清政府设松桃直隶厅专管苗务。1912—1914年各府、厅、州一律改设县,至1943年(民国二十二年),今铜仁行政区划基本固定。  相似文献   

17.
皖省商务局是安徽巡抚邓华熙响应维新变法在衙署外创设的临时派遣机构,统辖全省商政事务。其在劝兴商业,监管绅商,调处商事纠纷、缓和社会矛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皖省筹款困境,又饮鸩止渴,抽捐纳税,频遭时人嘲骂。其职能多面性反映了近代直省商政机构肇兴变动的复杂处境。  相似文献   

18.
行政监督是指依法享有监督权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及其公民,对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和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进行观察、检查、评价、督促及纠正的活动。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本文研究的着力点是把我国宪法规定的县级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阐述目前我国县级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监督现状,最后,对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提出一些见解,增加县级地方政府行政工作的效率,树立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的废除使士绅阶层失去了传统的政治优势。但政府推行的发展实业、新式教育及地方自治等改革措施,又为其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在政府指令的运作下,地方社会相应成立了商会、自治会、谘议局等新式社团和自治机构。士绅借助于这些新式社团和自治机构,广泛参与各种地方事务,在角逐地方权力的过程中实现了社会重组。新式社团和地方自治机构的出现,分享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促成了地方社会的自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捻军所导致的战争不仅给当地人民与经济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创痛,也扰乱了清末豫东皖北社会秩序。县城城池、衙署的损毁,书院以及文教设施的凋敝,冲击了儒家道德伦理以及儒家政治理念,如此种种导致了清末咸同年间豫东皖北地方社会处于一种失序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