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教师教育改革取得了极大成就,但同样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困境突出体现在,受到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我们对教师教育的立场存在着模糊与误解,执着于技术理性取向的教师教育观,而忽视了教师教育所应具有的“博雅”传统.博雅精神的教师教育更关注作为“人”的教育者,要想成为优秀的教育者,必然置放在“幸福”、“自由”、“德性”这一本质意义来理解儿童,理解教育.因此,任何有助于养成儿童之为完全人格、幸福人生、自主意识、德性伦理等方面的熏陶与涵养的功夫均是教师教育必然要考虑的内容.迈向博雅精神新时代的教师教育主要有三层境界,即意识境界、德性境界和心灵境界.意识境界追寻的是成为教育者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民主教育精神,德性境界寻绎的是教育者的“内心之修养,穷神之知化”的人文伦理精神,心灵境界上达的则是教育者的“大全之所悟,天地之参化”的人生幸福精神.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政治与德育博弈背景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四大困境: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分离、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分离、德性培育与规范教化分离、灌输教育与学生主体性分离,并针对各个困境分别提出有效破解方法,寻求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总结传统德性养成机制的同时,也思考当下社会转型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性培养问题,反思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存在的“分离”问题:即知识与精神的分离、课程与课程的分离、学校与社会的分离.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新审视、研究中国传统的德性传承机制.为此,需要有整体的架构,要着眼于学生终生人格的培养,要注重道德教育的仪式化、生活化,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着力开发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4.
沈文钦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29(3):92-104,125,126
通识教育的传统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古罗马的博雅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典博雅教育概念转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教育概念和通识教育概念。在实现这一转型之后,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概念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美国重新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二战"后,通识教育被视为推动民主政治的工具而得到重视,在外部力量的推动下向德国和日本扩散。20世纪80年代之后,为了回应知识社会对跨学科人才和通识性人才的需求,通识教育模式在中国和欧洲各国进行了第二次扩散。未来全球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通识性将进一步凸显,但以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不可能也不应该复制美国的模式,而应该是在有所借鉴的基础上发展出适应自身国情和文化传统的通识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育的研究应从价值始点入手.回溯道德生活和人的德性的历史和现实的源头,家庭遵循人伦的"情"与价值的"义",是伦理的实体,德性以伦理为前提,是伦理的人格体现,伦理以爱为根本规定,因此,家庭即是德性的最初诞生地.家庭作为伦理与道德的历史价值始点在东西方伦理道德体系中得到典型体现,道德教育以家庭为历史价值始点成为应有之义.在社会转型期间,市场和法制这一新的时代主题与一切以家庭为本位的传统家庭伦理产生了冲突与矛盾,家庭伦理的合理性遭受质疑,但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并不能解构家庭的本始性意义,其可现代因素是解决现代道德问题的一剂良方,家庭之于中国伦理与道德教育依然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地位.道德教育理应回归家庭,强化家庭的道德教化功能,赋予家庭更重要的教育和人文使命,弥补学校德育的刚性限制与远离学生日常生活的缺陷,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校与家庭在价值与德育领域的融合、互补与彼此不断超越.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道德教育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但目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还存在一些误区,急需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并寻求出路。从通识教育的视角可以反思出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分离、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相分离、规范教化与德性培育相分离、灌输教育与学生主体性相分离,在此基础上,可以认清通识教育视阈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的方法、内容、形式等多重维度。  相似文献   

7.
易连云 《教育学报》2005,1(5):63-67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仍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难题.文章在分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的实质是在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被异化,道德教育被视为一种知识教育,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德价值观念形成与道德行为中的生命意义的缺失.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意义的追述,充分肯定传统文化中"道"与"德"的动态转化及"天之大德日生"所孕含的丰富生命意识,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重新审视与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涵,以现代意义铨释传统道德,以"生命·实践"为目标构建新的道德教育体系,重建道德教育生命基础.  相似文献   

8.
刘峰 《天中学刊》2010,25(4):51-55
古希腊的德性传统自近代以来已经退居边缘地带,为寻求摆脱道德困境的出路,麦金太尔在追溯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德性传统的同时,试图以他的德性伦理来摆脱西方社会的道德困境。由此,他展开对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深刻批评,提出了走出道德困境的若干可能性尝试:回归亚里士多德,用传统叙事的方式研究道德哲学,重建目的论,建构各种形式的道德共同体。麦金太尔德性伦理对当代中国伦理学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即把伦理学思考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何向传统学习。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将传统道德资源弃之不用,造成道德倒退甚至衰败。由于缺乏传统道德资源作为理论基础,现代道德教育陷入自身难以克服的困境。超越现代道德教育之路在于与传统道德资源对接,重建现代社会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10.
在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道德哲学,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具体存在往往反映一定的道德哲学观念。因此,深入反思道德教育背后的道德哲学背景,是理解、揭示道德教育之病症的根本。长期以来,现代道德教育因以规范伦理学作为哲学基础,从而改变了道德和教育的本有特征,消解了自身的本体意义,由此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和教育权威。回归德性伦理,是克服规范伦理学理论困境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代道德教育回归自身本真存在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着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相分离、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分离、规范教化与德性培育相分离以及灌输教育与学生主体性相分离等四个方面的困境;导致困境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的创新不足,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方法单一,道德教育评价方式不尽合理,以及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社会合力未能形成等。因此,需要充分认识道德教育的复杂性,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的多学科融合,注重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和示范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特别在道德教育方面更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二十四孝"、"女史励图"、"历代帝王图"都具有现实教育意义,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安定和谐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道德教育尤为重视,建立了道德教育的明确目标,并把道德教育视为一个由家庭、学校、社会和宗教构成的完整体系。文章通过对中国哲学"以德为先"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运用,论述了提高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13.
<正>道德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性培养不仅决定了学科课程品质,而且应当作为教育线索贯穿整个道德教育全过程。德性培养的教学支持往往反映了教育者实践理想道德教育的教育视点,恰当的教育视点选择不仅为德性培养提供了可能,更开辟了新路。一、德性培养现代价值寻思在道德教育语境,"德性"一词具有丰富的内涵。个人德性作为一种生活原则和生活价值目标,不仅与个人实践相关联,更指  相似文献   

14.
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归结为对人类异化和德性失落的批判性思考,认为人的异化和德性回归是拯救文明社会时期人类德性失落的必然路径。基于国家维度、社会维度和个人维度,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对道德文明建设与发展、道德教育、人的教育发展有一定启迪作用。但它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理想主义色彩过浓、部分观点过于偏激、未认识异化与文明进步的辩证性。汲取卢梭道德教育思想之精华,对于我国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对青年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成人”,帮助人的全面发展。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的道路,关于做人的教育愈来愈被忽视。由此带来许多弊病,成为导致整个社会精神危机的重要原因,面对这种情况,加强对青年的关于做人的教育,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教育青年学会做人。教育青年学会做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运用传统思想对青年进行做人的教育,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1)传统与现代的关系;(2)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学知识与学做人的关系;(3)言教与身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道德来自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造成了各自传统道德教育的差异。在道德教育的过程和基础上,西方重“认知”,中国重“情感”;在道德教育的结果和逻辑上,西方遵循“由外而内”的逻辑,中国遵循“由内而外”的逻辑。文化价值多元、知识性质改变和道德本身的复杂等一系列因素共同造成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认识论困境。借鉴对中西方道德教育差异的思考,现代道德教育必须改变单一的以“知识”或者“情感”为基础的认识论传统,在“知性”与“感性”的结合中,统筹人的复杂性和人类生活的多样性,从人性和人生发展的复杂性出发,重建道德教育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公共性与道德的公共性要求将道德教育置于公共性的视域下进行考量.从公共性的视域审视学校道德教育,其在价值导向上面临个人德性对公共德性的遮蔽,在主体关系上面临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对公共性的排斥,在交往实践上面临私人交往对公共交往的削弱等困境,从而构成了学校道德教育共同体的出场逻辑.学校道德教育共同体作为现代性视域下意义重建的共同体,秉持公共价值优先的德育价值导向,倡导公共性的德育主体间关系,构筑公共交往的德育实践情境,在理论上有助于解决学校道德教育的公共性困境.学校道德教育要遵循公共性的运思逻辑,由内而外在激发多元主体的内生动力,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学校公共生活,推动学校参与社会道德治理等层面对道德教育共同体进行当代建构.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社会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关注,从传统道德教育的建构到当代道德教育中政治与德育的博弈,体现了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历史嬗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历程回顾的基础上,分析审思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是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分离、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分离、德性培育与规范教化分离、灌输教育与学生主体性分离,因此,要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教育知识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人类对教育认识的结果 ,而是实践论意义上的行动概念,即教育知识蕴含在"如何做"之中,主要是一种关于知道"如何做"的行动的知识。教育知识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是教育知识质的规定性与重要表征。对教育知识的实践性的再思考,成为教育知识理论研究与实践诉求的重要问题,而教育信念的支撑、反思的能力、经验的积累、植根于实践等使教育知识的实践性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现代远程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要实观这一目标,就得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和运行效率。要想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和运行效率,就必须提高知识管理水平。本文对知识管理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现代远程教育中知识管理的现状,明确了现代远程教育活动中的构成要素与知识资源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远程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