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们通过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的想象基本上都属于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是一种低层次的想象;我们可以通过正确教育对其进行更正,使其向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的现实性方向改变,即发展想象的更高等级,使儿童发现和再造新的形象。我们从语文教学方面来谈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2.
柯尔律治认为诗"是心灵的原来情况的提高"。可以把想象在创作中的运作看成是这样一个过程:由准备、发动到分解、融合、再创造,直至灵感爆发。想象的基础是无数次的感知;它以情感为动力,是一个有意想象与无意想象交互作用的过程;想象力溶化、分解,以便重新创造;想象的终极表现是灵感的爆发。  相似文献   

3.
想象是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开始进入一个关键期,逐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注重这个年龄段小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对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是大有裨益的。本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把整个活动设计成一个游戏——"奇妙的想象之旅",让学生们畅游于"想象乐园",通过"暖身游戏初感想象""兴趣激发开启想象""想象训练乐趣多多""感受名人想象无限",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初步感受想象的魅力;通过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解放思想,大胆尝试,产生合理的想象。  相似文献   

4.
一、启发想象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想象是一种不依据他人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关于某个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小学生正处在由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过渡的时期,由再造想象往创造想象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好时机。应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5.
蒋艳华 《广西教育》2008,(15):28-29
利用“无意”心理过程的规律,包括无意注意、无意记忆和无意想象,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效果。本文从这三方面来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6.
想象,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按目的性划分,想象可以分为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的想象)和有意想象(有预定目标、自觉进行的想象);按是否依靠现成的描述划分,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和创造性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新形象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教育应回归到其本质轨道,要大胆地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因为想象是学生思堆的翅膀,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一种知识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韩昌洙 《师道》2004,(12):46-47
数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也不像想象的需要投入那么多时间。我觉得到高中为止要学习的数学一点都不比熟悉计算机游戏难。  相似文献   

9.
想象力,是小学语文教学所要培养的能力之一,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阅读及写作能力的提高。学生本身的想象力是丰富多样的,他们也是敢于想象的,但是语文中的想象不是没有限制的。本文从想象缺乏美感、想象充满暴力倾向两个方面例谈了小学生运用想象的乱象,然后从想象需要知识经验、想象注意合情合理、想象需要审美正确等三个方面举例论述了合理运用想象的措施,让学生的想象在合理的约束中大胆放飞。  相似文献   

10.
袁学莲 《成才之路》2014,(13):87-87
幼儿时期以无意注意为主,在心理发展的特点上,思维方式是直观形象的。他们乐意去观察自己感兴趣、新奇的事物,并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火种和出发点。而教师应该从孩子发展的特点出发,去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1.
对文学作品中"空白"的填补,可以成为语文教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的重要手段。什么是"空白"呢?根据伊塞尔早期论文的阐述,我们似乎可以对"空白"这样定义:"空白,是本文中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  相似文献   

12.
书画创作中讲求疏密有致、计白当黑,往往会留下恰当的空白,引人想象。其实在语文的文本中亦是如此,作者也会有意或者无意留有“空白”,可能是文本中的情节、描写、语句,也可能是插图、意境、结尾等,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空白”,填补“空白”,诠释“空白”,不仅给文本注入了新的血液,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一、儿童不诚实行为产生的原因1.儿童心理发育水平低下导致他们将想象与事实相混淆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想象的特点是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才刚刚萌生。所以,儿童在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4.
杨枫 《早期教育》2007,(5):33-33
七、想象创造游戏的设计 想象创造游戏是以发展创造想象为主的游戏。主要有以下几种设计思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一门想象空间极大的学科,在作文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一是以"题"发展想象;二是在兴趣中发展想象;三是在活动中发展想象;四是从评价中发展想象。  相似文献   

16.
"玩色游戏"就是让孩子把颜料喷涂或拓印在各种物体或工具上进行游戏活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玩色游戏借形想象,就是幼儿把在玩色游戏中产生的各种图案,进行想象添画变成新的图案。老师在活动过程中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玩色游戏材料,让幼儿运用各种美术形式主动探索,并鼓励幼儿进行想象表现,打破传统美术绘画技法的约束,让幼儿把绘画看作是表达思想、情感、想象和理想的手段,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美术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相似文献   

17.
在想象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同学存在着不喜欢写、害怕写或不知怎样写的现象。有的写了却不尽人意,写不到点子上,总是泛泛而谈。为此,我们根据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下面几点加以克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要明确什么是想象,拓宽自己的思路想象一般是指大脑中把许多记忆里的事物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或创造一种新事物的过程。想象的种类很多,从范围上讲可以分为整体想象和局部想象。从目的上讲,可以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从性质上讲,又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如有意想象,即指在写文章前先在头脑中构思…  相似文献   

18.
想象就像绘画的材料和色彩,创新则是彩虹,是想象的产品和成果。儿童正处在最富于想象的年龄,他们需要一个广阔的平台,他们更需要挥洒想象的大笔来绘制创新蓝图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想象游戏能够促进儿童创造想象、创造性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而人格化玩具是促进儿童开展此类游戏的重要心理工具。它能帮助儿童自我识别和表达,并形成人类世界的关系和概念。实验证明,人格化玩具比其他功能性玩具更有可能促进儿童想象游戏,其心理和教学评估标准的提出也具有必要性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学以语言为媒介塑造形象。作者怎么把一行行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呢?这就需要想象。想象绝不能不根据经验.神鬼和天堂地狱虽然都是想象的.可也是根据人和现世想象出来的……”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以作品中的语言描绘作指南,在自己的头脑中引起与之相应的形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兴趣爱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