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朱熹围绕“以意逆志”所作的论说,体现了他对经典理解问题的一些看法:一个理解过程能够实在地形成,主要靠读者“以意逆志”活动所达成的思维性沟通;经典作者(文本)的原初视域在理解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撇置文本本意、强经就我的解读行为无法使理解真正形成;读者“以意逆志”,所获得的意义多为经典作者(文本)的原意,但有时会是新的意义。朱熹的“以意逆志”论,与其相关理论阐述和解经实践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2.
孟子在纠正咸丘蒙解诗只抓住个别词句而曲解原意时,提出了一个解说诗的原则:“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这个原则被后代推崇并常常加之引用,但对“以意逆志”究竟作何解释,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分歧的焦点是在“意”字上。一说“意”指学者,即说诗者的心意,“志”是诗人志所欲之事,即作诗者的本意,“以意逆志”就是“以已之意逆诗人之志”。自  相似文献   

3.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认为阅读文学作品应在“文、辞、意、志”的往 复循环中进行,不能“以文言辞”,“以辞害志”,而应“以意逆志”。这是孟子对文学研究的特殊贡献,但此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说“以意逆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意逆志”一般认为讲的是从作品的基本意思去推求作品的创作意图或思想含意。该文根据中国古代文学的特性及古文学鉴赏的实质,指出了这一理解的片面性并对此作出新的阐释,认为“以意逆志”较全面的理解应是指从作品的言外之意去领略作者在作品中的心灵活动。  相似文献   

5.
孔家店的二老板——孟轲(公元前389——前305年)为了利用文艺的宣传作用制造反革命舆论,使劳动人民成为循规蹈矩、俯首听命的奴隶,从而达到复辟奴隶制度的罪恶目的,不但全盘继承了孔老二的反动文艺观,而且还独出心裁地“发明”了一种唯心主义的评诗方法,即“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万章》)所谓“以意逆志”,就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朱自清《诗言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学评论的基本理论,“以意逆志”倡导的是作者——作品——读者三者互相联系的艺术品创作与再创作、文本认知与意义重构的过程。对“以意逆志”理论的阐释与运用本身就是对其生命力的延续,从鉴赏角度来说,则又是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以意逆志”这一古老的诗歌阐释方法的回归与运用,既是对当前高考诗词鉴赏路径的深度探析,也不失为新课程语境下课堂教学的价值思考。  相似文献   

7.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是中国阐释学的开山纲领,前人所以对它产生误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没有认识到“辞”在上古乃指一种假托曲饰、言近旨远的特殊语体。从理论上看,“以意逆志”主要是说文本阐释应当做到“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要善于为修辞性的话语遮蔽进行解蔽,而在实际应用中它却常常被借用来通过修辞性话语的自由指认,为古代经典的创新阐释提供合法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必修课程中“阅读鉴赏”系列的课程目标,领悟其定位: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的和谐统一。借鉴于语言学习理论中重要概念“真实的交际”的提出。在本文提出“真实的阅读”概念。反思日常课堂阅读教学之“虚假”,重温孟子“以意逆志”说,发掘此说与课程标准的有机关联,由此倡导“以意逆志”说,在新课标背景下实践“真实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9.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诗学在中国诗学思想史上占重要地位,其诗学的核心观念“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解读的主要途径。本文试图通过对“知人论世”诸概念间的内在理路进行考察,对后世相关诗学实践作进一步的剖析,并试图通过在与西方文艺阐释学的相互观照中进行一次“活化”中国古典诗学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以意逆志"是古代文学批评中一种传统的方法,由孟子提出。郭绍虞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将"以意逆志"解释为"根据作品探索原来创作意图"。那么,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该如何理解"以意逆志"?一、"意"的理解对于"意",传统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认为"意"即说诗者自己的心意;另一种认为"意"即作者的意旨。还有一种折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过客》蕴含着鲁迅独特的生命哲学,也体现出鲁迅关于"行走"的深刻哲思。这种思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过客"只得走",因为他全部的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都浓缩在行走的过程中,行走就是他人生存在的证明;其次,既然要摆脱牵绊坚定地独自行走,那么在路上遇到的布施就只能拒绝,这表现出过客在前行过程中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最后,过客义无反顾的行走过程也体现出鲁迅向死而生,通过直面虚妄来达到反抗绝望的伟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2.
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李白从神仙道教的角度驾驭神仙题材来传达其思想感情,吸收《楚辞》游仙的精神内核与表达形式,突破了六朝以来一味升登求仙而企慕长生的游仙题材与颇为单纯的游仙意象,结合自身遭遇,融合现实时事,在浓烈的性情中涂抹上相当个性化的梦幻色彩。在诗人“仙”气弥漫的梦幻世界里,别具三种游仙文化形态,即:超凡之人、奇幻之境与至诚之情,同时又创造了“以幻写仙”、“以梦写仙”与“以游写仙”的三种抒写游仙世界的新异模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游仙面貌与深刻意境。其才力之大、想象力之丰、个性之显,洵无愧“诗仙”之名,而其广阔的堂庑,既为道教神仙世界努力拓展人性化的空间,也为游仙诗史竖起了一座继往开来的丰碑,具有不朽的诗学价值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3.
艾略特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造诣非凡,而且在文学评论方面也颇有建树。诚然,艾略特通过大量用典、戏仿、戏剧独白等写作方式,使作品与自己所倡导的"诗人应与传统相一致"的理论相吻合,然而他的作品不可避免地显露出个人的生活经历,背离了他本人所提出的"非个性化"、"客观对应物"等理论。本文拟通过分析艾略特的代表作《普鲁夫洛克的情歌》以及《荒原》等深入探讨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文学主张的离合。  相似文献   

14.
"无事"作为寒山诗的一个意象,最能体现出寒山诗中闲适安然的境界。"无事"之含义是随着"事"的意涵不断变迁而变化的。寒山诗中的无事,融汇了佛道两家对于无事的理解。寒山诗中的"无事"意象一方面表现为对生死之事的彻底理解,从而成为歇心意味上的无事;另一方面,寒山诗在体认心性时,重视其中所具有的在世意趣,由此表现为任运意味上的无事。上述两方面,揭示出了寒山诗逍遥自在感的生成过程和理解寒山诗的一个背景。  相似文献   

15.
日语的「ラレテイル」是由被动形「ラレ」加上体「テイル」组成的,这种表现表达的语法意义是"结果继续"。在形式上,与日语「ラレテイル」对应的汉语表现为"存在句""自然被动句""被字句",对应的韩语表现为"被动形 "。通过实例调查可以得知日语的「ラレテイル」在汉韩语言中如何表现。研究发现,日中韩3语形成了"ラレテイル—自然被动句—被动形 "的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在这组稳定对应表现中,它们都存在着表示"结果继续"的要素。另一方面,"ラレテイル—自然被动句"的对应率与"ラレテイル—被动形 "的对应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应该是缘于汉语、韩语与日语的语言类型相似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生存问题是尼采哲学的主题。尼采将自己的哲学看作是某种本真生存状态的表达,将写作看成是实现生存的一种方式,主张要在一种与前人不同的写作方式之中将自己的生存状态实现出来;尼采的批判哲学建基在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上,作为一位批判者,他独特的言说方式乃至生存方式也构成了其批判哲学的基本内容。尼采最终将生存的本性归结为生命体对自己发出的一种"去创造"的命令,并将这种命令称作"生成意志"。  相似文献   

17.
黄梅调电影脱胎自传统黄梅戏,电影剧本选择和情节安排在内容和思想上与黄梅戏截然不同。李翰祥对黄梅调电影剧本的选择有明显的倾向性。造成其作品在思想情节上的连贯性,电影最终超越原有戏曲的框架而拥有更多个人印记。“身份变化”、“女性自残自杀”等情节的反复出现不仅是黄梅调作为类型片的一个特性,也是李翰祥在黄梅调电影中构筑其“多重世界”的重要手段,潜藏着他对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多重思考。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在创作中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其中的女性之关显示出“客体化、欲望化”特征。他笔下多次出现的女性“自残”现象可做多重解读。女性的群体性“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仅表现为自觉顺从男权秩序,也表现在忍受“自残”之痛,以争取生存和竞争的筹码;为了反抗男权,女性通过“自残”的方式毁掉美貌,打破自身的欲望化特征,以保持个人尊严,或祭奠男权秩序下脆弱的“爱与美”。  相似文献   

19.
查为仁是雍乾时期著名的文化人,主持水西庄,风雅唱和二十余年。时人也多因此将之视为“附庸风雅”者。然细考其一生心迹,我们仍可探得其风流闲适表象之下孤高愁苦的灵魂。究其原因主要是家族及师友的诗文化熏沐以及早年科场失意的经历养成了其执着孤介的性格,并形成孤高愁苦的诗心,从而表现出与盛世社会相疏离的诗歌形态。正是这种文化人格与诗歌心态使得查为仁得到当时一大批下层文人的认同,并以此主持沽上诗坛,形成了濡沫相依的水西庄文人群体。  相似文献   

20.
汉民族向来较不倚重宗教信仰,不是借助一般的宗教信仰来解决精神问题。因此在今天为了改变我们粗糙的精神,让精神得到相对安顿而选择信教的方式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创造性地恢复、重建中国传统的、十分具有宗教那种能起到整合、提升民众精神作用的儒家之"礼",以此来改变今日国人愈益粗鄙化的生活与精神状态,进而提升我们的存在层次呢?本文试从中国儒家所推崇的"礼"这种"泛宗教性"生活传统来探讨"礼"的建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