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正林 《考试周刊》2014,(45):152-153
<正>翻开《论语》中《子路、冉有、曾晳、公西华侍坐》一文,一个生动活泼、内涵丰富的教育活动场景便呈现在我们面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  相似文献   

2.
<论语·先进>篇所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描述了孔子和几位弟子进行的一场有关人生理想的交谈.(以下引文以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为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老旧的故事,《论语&#183;待坐篇》记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相似文献   

4.
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也,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相似文献   

5.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否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高中《语文》第五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本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说了……毋吾以也,就是‘毋以吾也’,意思是不要因我(就不说了)。”我觉得“毋吾以也”应解释为“不用我了”,“以”不应训为介词“因”,而应训为动  相似文献   

6.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相似文献   

7.
一、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作为师长,孔子并不是整天板着面孔,而是以一个态度和蔼、思想深沉、循循善诱的长者形象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中出现的。为让学生畅言所志,必先消除其心中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耐心的启迪,真诚的发问,既显示了孔子雍容谦恭的气度,又融洽了师生交流的气氛。而当曾点“异乎三子者之撰”而不欲发言时,孔子又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以如此亲切的语气和诚恳的态度启发诱导学生,学生又怎么会有顾虑隐而不言呢?如果说前一番…  相似文献   

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一篇很合乎学校教育实际的课文,它不仅反映了教学民主,也反映了孔子的人生理想。学习时,我们不妨打开这篇文章,走进两千多年前孔子上课的那块大草坪,做一回孔子的学生,体会一下远古的课堂气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学生坐好了,老师开始讲课。这是一节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是“谈理想”。老师先来一段开场白:同学们,大家跟老师学习,千万不要太拘束,我能做你们的老师,只不  相似文献   

9.
程莹 《学语文》2005,(2):46-46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文言文收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一文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文中“毋吾以也”一句 ,历代注家解释相当分歧 ,归纳起来 ,大致有两种倾向 :第一种 ,释句义为 :“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就不敢说话了。”这一解释可以汉孔安国、宋邢、朱熹为代表。孔安国注说 :“言我问女 ,女无以我长故难付。”邢疏说 :“言女等侍吾 ,以吾年长於女 ,谦而少言。”“今我问女 ,女等毋以吾长而惮难其对也。”朱熹《论语集注》…  相似文献   

10.
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间也会读出不同的哈姆雷特。经典也应该是常读常新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已经不是第一遍教了,孔子在文中声色俱厉义正词严批评自己的两名弟子冉有和季路,并且阐述了他的政治主张,显露出他高度的政治敏感。可是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对子路是否在现场发生了强烈地纠结。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首先,从子路的性格上来探究。学生对子路的印象大都是从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得来的:子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  相似文献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是一篇极富文学性的对话体散文。文章以孔子的问话开始“,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的发问方式很具艺术性,口气非常谦和。这样一种很平和近人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弟子们在老师面前可能有的顾虑,又引出弟子们平时的牢骚话“(不吾知也”),击中了弟子的要害,敦促和启发弟子尽情地畅谈心志。就这样一句话,便营造出一种轻松畅所欲言的氛围,也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针对弟子们平时的思想状况发问,不仅为对话和讨论提供了共同话题,…  相似文献   

12.
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收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一文。这篇文章主要记载了孔子循循善诱的言行,在谈话开始,孔子怕学生在他面前不敢畅所欲言,就以“以吾一日长尔乎,毋吾以也”来打消其顾虑,为弟子们畅所欲言创造了宽松的氛围,又以“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诱导学生说出他们的志向。  相似文献   

14.
林金来 《中国教师》2012,(19):77-78
<正>《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一篇记述完整的、师生间关于"志"(理想)的对话。这篇人物对话,展现出一派师生自由讨论的和乐气氛,人物性格轮廓明晰,同时表现了孔子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虽然一直以来,对《侍坐》章中部分字句,如"毋吾以也"的理解有较大争议,对孔子"吾与点也"所体现的情感态度也有不同的解读,但就对话的开展过程而言,文章对当今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仍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正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课本附录中的《文言实词及其活用》,是一篇辅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的知识短文,内容精要、好懂,很有实用价值;但其中有几处疏漏,常常引起学生的质疑。一、"官""理"是不是名词在"什么是文言实词"一章里,举了《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一个例子:"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短文接着说:"其中,‘树’‘官’‘理’‘业’是名词,‘知’‘种’是动词……"  相似文献   

16.
一、试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皙 名点,字皙,曾参之父;冉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四人均为孔子弟子.这是个单句,主语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个联合词组,谓语是“坐”,“侍”是“坐”的状语.子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相似文献   

17.
《侍坐》一、翻译(关注加线词)1.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3.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4.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5.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6.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7.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二、一词多义1.以:以吾一日长乎尔则何以哉?为国以礼以俟君子2.乎:以吾一日长乎尔何伤乎?异乎三者之撰摄乎大国之间3.如:如或知尔如其礼乐宗庙之事,如会同沛公起如厕4.方:且知方也方正之不容不能成方圆方六七十方欲行方兴未艾5.与:唯求则非邦也与吾与点也往…  相似文献   

18.
《侍坐章》之“率尔”“喟然”“铿尔”“吾与点也”新解《论语》二十篇,以《侍坐章》最富文学色彩,详细地记录了孔子和弟子们一次关于政治抱负的讨论情况,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率尔、喟然、铿尔三词的理解,是理解这篇文章的操作之关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教师,对"万世师表"的孔子,我充满了敬仰,每次捧读《论语》都有新的收获;每一个收获,都令我激动不已,受益无穷。坐在书房,当我再次捧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真有如沐春风、醍醐灌顶之感。提问——亲切朴素孔子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是很"朴素"的,没有故弄玄虚,没有刻意而为,而是直奔主题。等师生都坐好了,孔子很自然提出了问题:"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的提问是亲切朴实而具有针对性的,这是学生平时感到困惑、多有抱怨的问题。看似随意,其实是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和深思熟虑的,是精心准备的,从学生的回答就可以知道。孔子的提问给我们两点启示。孔子知道学生想什么,他的提问是"居则曰",这三个字用现在的话就是"平时你  相似文献   

20.
《论语·先进·侍坐章》中,孔子在循循善诱启发子路等四弟子“各言其志”之后,对曾点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为赞赏,乃至“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