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嵇康作为魏晋时期竹林派玄学家中的首要人物,他的"越名任心"、指斥礼教、托好老庄和崇尚自然的玄学思想旨趣一直成为学者们注意的焦点.然而嵇康实际是儒玄兼综,且具有深厚的儒家素养,其深厚的儒家素养主要体现在"修己"、"正身"的个人修为、"入则孝,出则悌"的伦理道德观、"以道事君"、"从道不从君"的忠君观和修齐治平的教子观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杜甫思想中忠君与爱民是统一的。仅强调其忠君一面,未免失之偏颇。他所要求的君是励精图治的,对君民都有利。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就得视矛盾的具体情况而表现不同的态度。总之,忠君与爱民是结合在一起的。近来又有对杜甫思想拔高的说法,说他最后同统治阶级决裂了,这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3.
忠君,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在春秋时期不同于秦汉以后,而更多地体现着儒家的道德水准。君主不等同于国家,他要想保证自身的荣耀及地位,必须以民之利为重。在君臣关系中,臣对君的忠是以君的明睿与否为转移的。这时的忠君观念,主要是当时社会变革所致,同时也受原始村社中民主遗风的影响。这种观念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帝王观念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它可以分解为君权观念、设君之道、为君之道、道高于君等四个组成部分,从而形成"尊君——罪君"的文化范式。这个文化体系的基本导向是尊君,同时又包含着丰富的规范、制约君权的思想。这表明,中国古代统治思想有其精致、周到之处。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的乱世格局致使"家诫"盛行,作为"竹林七贤"领袖的嵇康在临终前留给儿子的《家诫》是研究其教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文中,嵇康一反常态地从坚守志向、谨言慎行等方面对儿子进行叮嘱,体现了嵇康人格思想的矛盾性。试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出发,结合嵇康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来阐述其教子思想,从他的矛盾人格中窥探出其思想的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6.
嵇康的思想与道家有着很深的渊源,尤其是庄子的自然哲学和叛逆精神,表现在他的生命观、人性论和理想社会论上。老庄思想对嵇康诗歌艺术风格的影响很大,文章主要从嵇康诗歌的创作入手,以意象、意境、嘲讽与浪漫主义手法为切入点,分析"道"的艺术风格在他诗歌创作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 ,人们很难把“君”与“国”严格区分开来 ,因此 ,古代封建社会的爱国主义者们 ,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 ,往往把“忠君”当作“爱国” ,把“勤王”当作“救国” ,岳飞在宋金战争时期的“忠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爱国” ,他献身赵宋政权就是为了“救国”。岳飞“忠君”思想的形成 ,与他童年时代就打上“三纲五常”烙印和赵构对他的提拔重用密切相关 ,岳飞的“爱国”思想是对他心目中的祖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而且是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始终没有改变 ;岳飞是既“忠君”又“爱国” ,并非那种只知有君、不知有国…  相似文献   

8.
作为魏晋玄学家之一,嵇康对庄子多有继承。虽然嵇康自称师法庄子,但嵇康在继承庄子思想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偏离,如从"自然无为"到"任情肆志";从"清虚静泰"到"服食养身";从"薄周孔"到"非汤武"等。他对庄子思想的片面接受,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忠"观念产生于春秋中前期,最初的含义为"敬"、"尽心"。至战国前中期,它已经具有了"忠君"的含义,但此时的"忠君"仍以"君明"为前提,对君主的要求强调得更多,且当时士人对应否忠君尚存在不同看法;至战国末期,儒、法等各家均认同"事君以忠"的合理性,而且将"忠君"提高到了绝对地位。综合看来,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对于"忠"观念以被动接受为主,而不同于后世帝王的主动倡导。  相似文献   

10.
嵇康虽然主张"声无哀乐",但并没有割断与情感的联系,并且正是以这一联系为基础,他才对儒家的乐教思想作了重新定位。礼乐相须是儒家教化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从根本上讲也就是对儒家礼教观念的反对,因此对嵇康乐论的研究最好能引入时人以及嵇康对礼的态度作综合分析。只有将它放在魏晋玄学的背景下,把它与时人特别是嵇康对礼的态度综合起来研究,才有可能真正把握它的玄学意蕴。  相似文献   

11.
阮籍、嵇康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存在着相似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但也同中有异。本文对阮籍、嵇康玄学思想形成的过程、玄学思想的异同作了论述,指出他们的玄学思想在形成过程中都伴随着儒道结合,二者玄学思想的异同不仅体现在他们对"天人合一"、"养生"、"音乐"的诠释及理想人格的塑造几个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二人对时政和文学的取向上。  相似文献   

12.
嵇康和阮籍是正始诗歌的代表,但两人诗风差异甚著。思想的歧异是形成嵇、阮诗歌风格差异的重要原因。魏晋玄学背景下,嵇、阮思想歧异在很大程度上被遮蔽了,这也影响了人们对正始诗歌的认识。本文通过具体分析,缕清嵇、阮思想的本原面貌,并由此深入地探讨了嵇、阮的思想歧异对其诗风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嵇康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历来研究者对其思想多有论述,但大多集中于其玄学家的一面。而忽视其思想中"儒"的一面。这显然把嵇康的思想简单化,不利于全面认识嵇康。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嵇康儒家情怀的具体体现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4.
嵇康的音乐和养生思想是嵇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嵇康的音乐和养生思想实则是其率真的个性与当时社会现实之间产生矛盾后,寻求主观超越的一条途径。嵇康认为音乐出于自然,音乐的本质属性在于“和”,即“五音之和”,“自然之和”,“人心之和”;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上,嵇康认为“声无哀乐”;在养生方面,嵇康主张通过情欲的超越,物的超越,抛弃智巧的滥用来达到其理想的超然境界。  相似文献   

15.
林颐 《天中学刊》2011,26(6):38-40
嵇康的思想兼具儒、道双向传统,凝聚了时代精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取向。“越名教而任自然”作为嵇康思想中的核心命题是人们在理解嵇康思想时绝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此命题不仅体现了嵇康本人对当时社会流行的“名教”与“自然”之辨的态度,更从根本上反映了嵇康本人全部哲学思想的内涵:不仅有出于现实关怀而对现实不公所做的批判,更充满了对于真实自然——求真、对自由人生——求善、最终归于对“任自然”的理想境界——求美这三方面的渴望与追求。这些恰恰是嵇康面对现实种种矛盾而宣泄胸中悲愤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6.
诗文创作大都与创作主体的思想境界紧密相联。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与思想特色,往往会在其诗文创作中表现出来。作为处于玄风盛行时期的文学家,嵇康的诗文创作中具有着强烈的玄学个性,在一定层面上显现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7.
戊戌变法前后,康有为发起保儒教活动,提出将儒家改造成西方式宗教(儒教)的主张。这个主张引起时人激烈的争论。黄遵宪以其理性主义中西文化观的态度提出,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是民族复兴的思想资源,但他反对把儒学变成有宗教设施、组织、教义和祭祀活动的“儒教”。他认为只有积极吸收西学,合中、西、新、旧之学,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促进中国的学术文化的发展,并进而担负起挽救民族危机的重任。黄遵宪的理性主义中西文化观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嵇康的思想性格中并无一般论者认为的所谓矛盾;嵇康之死是嵇康践履其思想的主动选择,标志其人格境界的最后完成。嵇康的思想与人格在思想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