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鲁迅小说冷峻风格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冷峻风格又通过各种手法表现,白描是其中的一种。白描的艺术效果是使描写显得冷静、客观,如果白描中融入悲剧性和讽刺性内容,作品便显出了冷峻。白描于鲁迅小说风格的意义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文艺理论上推崇白描,在创作实践上运用最多最出色的笔法是白描。鲁迅小说的白描是继承、借鉴中外文化传统的产物,具有广阔深远的文化背景。鲁迅小说“白描”笔法所表达的越文化内涵丰富多彩,而地域文化、民俗文化,人文心态诸方面尤为夺目。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运用白描手法的艺术大师。白描是鲁迅小说的主要描写手法。鲁迅一贯不赞成以辞藻来掩饰事物和人物的本来面目,强调作品中描述的故事、环境、人物应当象生活中那样真切、自然、本色。他早年写的《莲蓬人》诗中有“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诗句,作家赞赏  相似文献   

4.
邓友梅小说包含着浓郁的鲁迅因子.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在邓友梅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身上得以生存和繁衍.同时邓友梅小说的文化精神和艺术手法也延续了鲁迅传统,邓友梅通过那五、邵清远、玉宝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社会大背景的描绘,批判了国民劣根性,进而达到批判封建文化的目的,延续了鲁迅的批判立场:在艺术手法上,邓友梅小说现实主义的创作和白描语言手法的运用构建了故事和人物的载体,也是对鲁迅艺术手法的承继.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以其“表现的独特和格式的特别”在问世之初即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已往的鲁迅小说研究主要集中于小说艺术的领域范畴内,未能充分认识到鲁迅小说所包容的多种艺术特质.《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一书从鲁迅小说与其他非小说艺术的渊源关系入手,从“跨艺术”研究这一新颖独特的视角,综合运用“传记学”和“文本细读”两种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鲁迅和各种艺术的关系及鲁迅小说和非小说艺术在审美追求和审美效果上的深层契合,卓有成效地将鲁迅小说的表达技巧与思想内涵相结合,为人们研究鲁迅及其小说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的技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白描手法: 鲁迅是长于白描的高手。他从我国传统的“白描”艺术手法中汲取精华加以改造,达到了至臻其妙的境地。鲁迅主张“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他将这种主张贯彻在他的作品中,就形成了“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白描风格。他用白描手法写人的肖象就活画出形神兼备的立体图象。如写杨二嫂:“先前的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  相似文献   

7.
鲁迅写小说提倡“白描”,主张象中国旧戏和花纸上没有背景的方法,他说过:“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达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其实,鲁迅并不排斥环境的创造,排斥的只是那些繁冗的“唠叨”,那些离开人物、主题的表现的“环境描写”。事实上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很注意人物赖以植根的现实生活土壤,他往往在刻划人物、叙述故事的时候,就同时揭示了形成性格和情节的环境,并不给人“陪衬拖带”的感觉。认真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环境因素,是掌握其思想、艺术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富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不仅为文学殿堂塑造了一系列意义深刻而又栩栩如生的典型,而且以其高妙的“画眼睛”和“勾灵魂”等艺术手法使作品更具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鲁迅小说中的每个细节都有着独到的匠心,他常以白描手法,涉笔于“手”,创构出一幅幅令人深思的画面,充分体现了丰满而又洗炼,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的艺术风格。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小说,有多篇直接写到“手”,有的甚至用了“繁笔”,这些笔墨都是小说的重要细节,有着深广的意蕴,闪射出令人瞩目的艺术光彩,是典型的妙“手”生花。一、凸现人物肖像《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是一位“顶着银圈,手捏一柄钢叉”的小英雄,英俊可爱,但中年闰土则是一位遭受过  相似文献   

9.
<正>白描,原起于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如今语文教材中出现于诗歌、散文、小说体裁创作中的常用艺术手法。是不需费过多笔墨,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个具体生动的场景或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的写作手法。鲁迅先生曾经说:"画人难,画白描更难。"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描写景物时,它可以表现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和高超的讽刺艺术,这些小说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巧妙地运用了白描手法,充满着诙谐幽默的笔调,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和深厚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传统小说讲究情节结构的严谨、奇巧,所谓“天衣无缝”“无隙可寻”,便是中国小说结构的民族特点和美学要求。鲁迅对小说结构的传统思想和基本形式,有所承传,更有超越,他还“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造成了在结构艺术上的中西合璧。鲁迅小说的结构技巧,突出的有五个方面,即:精心选择结构形式,巧妙配置人物,合理安排情节场面,用心结撰开头结尾和充分调动其他艺术手段优化结构。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绘画技法讲究白描和写意。白描,指的是单纯用墨色的线条来勾勒画面,不着色敷彩。小说创作中的白描手法,就是避免浓墨重彩,避免繁复的形容词和修饰语,避免大段的静止的精雕细刻式的描写,即鲁迅所说的:“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也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写意,也是把握反映对象的特征,用最简炼的笔墨将它勾勒出来,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由此可见,白描和写意有其相通之处,都是要求能达到“形似”基础上的“神似”,使人物形象和作品的主题得到鲜明的表现,由白描和写意手法所制约的描写语言,也就具备了与之相应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为满意的一篇小说,也是艺术功力和艺术技巧很高的一篇小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显露,有大家作风.”(孙伏园转述鲁迅语——孙伏园《关于鲁迅先生》)鲁迅之所以能“不慌不忙”地既描写了孔乙己贫困潦倒的一生,又写尽了社会对孔乙己的冷漠,其重要的艺术手段之一就是艺术地留下了“空白”.《孔乙己》全文仅二千八百字,其中又有五分之一的篇幅描写了减亨酒店,在剩下的极短文字里,作者详写了顾客们逗笑取乐;孔乙己教小伙计认字;分豆;断腿后来喝酒四个镜头,略写了孔乙己代人抄书:偷书挨打;屡试不第;被打断了腿等几个情节.这些描写就为下面留下“空白”做了基础.因为,孔乙己虽然读过书,却又捞不到半个秀才,又不会营生,好喝好喝懒做,没有任何生活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的描写有白描、细描之分。所谓白描,原是中国国画的绘画技法,起源于古代的“白画”。即画人物或花卉时,仅用墨线勾画物像,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渲染的画法。后人将这一绘画技法借用在文学表现笔法上,把使用简炼的笔墨,不加烘托地描写人物面貌或生活场景,从而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像的描写方法称为“白描”。白描重在抓事物的精髓,进行简笔勾勒而传达出其内在的神韵。在这方面,鲁迅、老舍、周作人、部达夫等人都堪称白描的大师。且看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  相似文献   

15.
在小说中,总少不了人物语言的对白描叙。它既是作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之一,又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必要手段之一。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在人物语言描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是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精品。本文着眼于鲁迅小说中人物的悲剧结局,从“死”与“半死”两种状态入手,探讨这种处理方式的艺术性与深刻性,希望能以此略窥鲁迅小说艺术之精髓。  相似文献   

17.
“画疤痕”是鲁迅小说重要的艺术细节。鲁迅小说中的疤痕描写,可以透视封建制度对不幸人们生命的蔑视,透视封建思想对下层人民心灵的戕害,透视悲剧主人公灵魂的挣扎,疤痕透视病态社会“巨大疤痕”。鲁迅在多篇小说运用了“画疤痕”的艺术细节,体现了他一贯的“写灵魂”、“写病态”、“写不幸”艺术主张。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具有很高的戏剧艺术素养,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方面的艺术感受和审美经验融入到了自己的小说创作之中.鲁迅小说与戏剧不仅在精神层面有着某种深刻的粘连,而且在艺术层面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和众多精妙的契合.文章从鲁迅小说人物与戏剧、鲁迅小说语言与戏剧中的装扮色彩、鲁迅小说的结构与戏剧的内外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鲁迅小说所呈现出来的戏剧性特征.从戏剧这一非小说艺术视角来透视鲁迅小说,不仅可以获知鲁迅小说所呈现出来的戏剧艺术般的审美效果和新的美学特质,也可以使鲁迅小说的主题意蕴得到新的开掘.  相似文献   

19.
鲁迅对小说文体的创新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叙事艺术上。“反复”是鲁迅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鲜明特点。鲁迅小说的叙事视角、情节场面、人物描写、语词运用上诸种“反复”形态展现了鲁迅在小说文体特别是叙事方式上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浅谈鲁迅杂文的形象化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鲁迅杂文艺术特色的研究方面,不少研究者把目光集中在鲁迅杂文中的形象塑造——如“媚态的猫”、“落水狗”、“叭儿狗”、“乏走狗”、“苍蝇”、“蚊子”、“山羊”等不同的类型及其特征的研究上,但对于鲁迅杂文的形象化手法却研讨不够。笔者认为,诗歌的丰富想象、小说的描写技巧和戏剧的动作化语言是鲁迅杂文形象化手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