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洛丽塔》自出版以来争议不断,争议的焦点在于小说的乱伦和恋童主题,小说也因此陷入道德与非道德的争议中.用伦理学的视角解读小说可知,亨伯特的一生因为触犯社会伦理而摇摆在伦理堕落、挣扎和救赎之中.因此,《洛丽塔》是亨伯特的一部伦理挣扎史,亨伯特的悲剧本质上是一出伦理悲剧,而非简单的道德悲剧.  相似文献   

2.
试图从后现代的视角解读俄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从而揭示主人公亨伯特、洛丽塔和其他人物的悲剧命运。借《洛丽塔》这面镜子反映生活在后现代时期的人们的心态。  相似文献   

3.
《洛丽塔》中的洛丽塔如同一只蝴蝶,在短暂的美丽后悲伤逝去。本文分别从小说中四个主要人物的角度,分析洛丽塔悲剧命运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洛丽塔》是一部悲剧。其悲剧性不仅在于主人公亨伯特和洛丽塔生命的毁灭,而且在于其道德的堕落。人类物质文明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贪欲的本性未改,恶存在于人类灵魂的深处,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和条件,就会滋生蔓延。《洛丽塔》的悲剧意义在于警示人们要预防这种恶的产生,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道德性。  相似文献   

5.
美丽的蝴蝶《洛丽塔》,是一部叙述亨伯特与12岁少女洛丽塔发生奇特恋情的美国长篇小说,洛丽塔是当代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评论界往往将其泛化为典型地追求物质享受的美国少女典型。从洛丽塔的生存困境中,从美国现代社会观念和社会挽救机制方面来分析洛丽塔所处的生存困境对其个性及悲剧的影响,从对洛丽塔人物形象的阐释中,应该深刻认识到社会挽救机制对自我选择的影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影片《洛丽塔》由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大学法语教授亨伯特与少女洛丽塔的一段不伦之恋。本文将在女性主义语境关照下,联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以及力比多原理,浅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人格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7.
畸形之恋的叹息--试析《洛丽塔》主要人物的命运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鹂 《黄山学院学报》2006,8(2):130-133
《洛丽塔》是著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描绘了少女与其继父之间的畸形之恋。通过对主要人物亨伯特、洛丽塔及对抗性人物黑兹太太和奎尔蒂的命运主线展开分析,诠释了悲剧发生的背景及深层次原因,同时解析了文中频频出现的“路”的意象。  相似文献   

8.
《洛丽塔》是著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主要记叙了少女洛丽塔与继父亨伯特之间的不伦之恋。文章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叙述亨伯特等人物的悲剧命运展开分析。小说中频繁出现"路"这一意象,构成了全文绝望的感情基调,隐喻了悲剧性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9.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位享誉世界的大师级作家,他最著名的小说《洛丽塔》由于描述了三十七岁的男子亨伯特与他十二岁的继女洛丽塔之间的畸形恋情而备受争议。这部小说完全淡化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价值与道德是非,虚构了一个远离现实的情爱世界,展现了一段似乎与道德无关的悲情故事。我们可以通过对其中男女主人公生活际遇、心路历程等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他们各自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坠落的金箭--解读《洛丽塔》的三个关键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洛丽塔》惊世骇俗的故事情节其实只是作家纳博科夫借以悬置展示主人公亨伯特主观图景的一个框架;小说休整是有个性特色但终归失之于华而不实;惟有小说人物的认识意义和欣赏价值至今犹存。解读《洛丽塔》,准确把握亨伯特性格特征、情爱美学及悲剧意蕴至关重要,而重新审视一般论赞美有加的小说体亦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1.
李军胜 《考试周刊》2011,(20):22-23
《洛丽塔》从被禁到成为畅销书,再到成为最有影响的书籍,这样的转变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这部小说的关注和对其态度的转变。这部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悲剧的影子,可以说这是一部永恒的悲剧之作,是悲剧的经典代表作,是非常引人深思和发人深省的。本文通过对小说中悲剧的解读,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悲剧性,以正确的观点和态度看待其悲剧性,引发读者的深思。  相似文献   

12.
在《洛丽塔》中主人公亨伯特形象身上交织着日神精神的理性和酒神精神的自我放纵的矛盾和斗争。酒神精神最终战胜了日神精神,这昭示着重大的人生悲剧。同时通过这种酒神精神,这部作品也体现出很高的悲剧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创伤亲历者的纳博科夫,在其代表作《洛丽塔》中创造了两个同样遭遇创伤的人物——亨伯特与洛丽塔。创伤给三者的身心均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由于三者以不同的姿态面对创伤,最终拥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积极应对创伤,便可获得美好人生,反之,创伤很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洛丽塔》男主人公亨伯特的悲剧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丽塔》中存在大量对主人公亨伯特内心世界和无意识领域的描述,与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有很多契合之处。弗氏的这些理论为分析亨伯特的人生悲剧提供了新的视角。亨伯特幼年时期两次失败的性经历,以及成年后他的白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动态失衡是他的心理病因,同时也是他人生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洛丽塔》自面世以来一直是部争议之作,争议的核心就是道德问题.作为自由主义的反讽者,纳博科夫一直认为“残酷是人类最坏的行为”.《洛丽塔》自始至终都在书写着亨伯特的残酷.从回忆录作者亨伯特与小说其他人物的相互关系中分析和探讨亨伯特的“残酷”,并由此认为《洛丽塔》是一部高度道德性的小说.  相似文献   

16.
纳博科夫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洛丽塔>是其代表作.文章从写作技巧方面探讨了<洛丽塔>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分析了文本中所含有的不确定性,它的戏仿以及元叙述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17.
《洛丽塔》是著名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一部经典长篇小说。文章尝试在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观照下解读《洛丽塔》中人物的欲望情结:亨伯特的少女欲望情结,洛丽塔的叛逆逃离欲望;探讨纳博科夫对于"理性/非理性"这对哲学范畴的深刻思考,在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冲突中,纳博科夫凭借《洛丽塔》让非理性对理性进行了一次彻底反抗。  相似文献   

18.
纳博科夫《洛丽塔》与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均塑造了偏执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形而上与形而下冲突的悲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体现的是一种“审美之爱”,一种作家对现实的疏离;后者体现的是一种“信仰之爱”,一种女主人公对诗意的迷狂。  相似文献   

19.
小说<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也是他最优秀的英文小说之一.<洛丽塔>就像一首散文诗,充满优美的韵律、华丽而雕饰的语言、诗歌或散文常用的修辞.主人公亨伯特就是运用如此优美的语言抒发了他对洛丽塔强烈的情感和炽热的爱,唱出了自己的爱情绝唱.小说的这一风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纳博科夫一贯带有唯美色彩的创作思想--艺术性是他文学创作的惟一标准.  相似文献   

20.
规训权力的作用——洛丽塔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尤其是其中的规训权力理论,来探讨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在亨伯特和洛丽塔这张权力关系网络中,规训权力是怎样实施,怎样发挥作用的;在亨伯特话语之下,洛丽塔的话语权力怎样被剥夺,洛丽塔怎样被边缘化,成为"失语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