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是我国新文化革命的先驱,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鲁迅有关文学、文字学的著作中,多处征引<周易>的文字,以<周易>立论.因此,研究鲁迅对<周易>的看法以及他从<周易>出发,整理、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藏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周易研究1995年第2期李平《<周易>与<乐记>》《周易》为六经之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正宗,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从中国古氏乐论的角度看,受《周易》影响最深的则为《乐记》。首先,“《易》以道阴阳”。阴阳之道是《周易》哲学的总纲,是贯穿天道、地道...  相似文献   

3.
《周易》是我国元哲学之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但是,《周易》由于成书背景的客观条件限制,有部分占卜谶纬的内容需要摒弃,也有大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需要继承与弘扬。该文从国际视野与学科领域论述了《周易》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对《周易》研究的质疑秦震,史景谦近年来,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出现了一股《周易》热。众多热爱传统文化的有识之士,怀着真诚的心情,对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了严肃认真的研究。但是亦有不少人乘此机会,利用《周易》进行种种迷信活动。《周易》预测,即其代表。令人...  相似文献   

5.
《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不仅是一部优秀的象数之书。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义理之书,其中蕴含着浓重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当代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今很多人对《周易》的理解和认知往往把它趋于神秘化、高深化与片面化,对其核心思想的了解不多。这不利于《周易》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试就《周易》核心思想在当代文学教育中的意义加以阐释,从而传承与弘扬周易文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建国以来唯一的一家易学研究专刊《周易研究》,于今年七月正式创刊发行。该刊由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主办。在创刊号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著名学者梁漱溟、张岱年、邱汉生、金景芳,及国际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先生,分别为该刊题写了贺词。《周易研究》以《周易》与传统文化为  相似文献   

7.
《周易》是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典籍,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史学。从先秦到清末,历代史学大家都学习、研究《周易》,他们观察历史变动、思考现实斗争的方法,也大都得益于《周易》。《周易》对传统史学的影响,是一个大问题,需要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仅就《周易》与司马迁史学思想的相互联系做一初步探讨,以期能通过这一探讨加深对司马迁史学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我国建国以来唯一的一家易学研究专刊《周易研究》,1988年7月正式创刊发行。该刊由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主办。设有:“《周易》哲学思想”、“《周易》与传统文化”、“易学与自然科学”、“易学研究信息”、“易学入门讲座”等栏目。该刊融学术性、知识性、动态性为一体,对于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9.
有关《周易》与文化的研究成果较多。其中有论及《周易》对中外文化之影响的,有论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及未来影响之研究的,还有对研究方法进行深度反思的。总的说来,一些研究成果具有很大价值,大部分成果属于一般性的概略研究。其中,背离中国思想文化语境,离开《周易》文本,进行剪切式、片段式、移植式研究的成果,较为普遍。当今研究《周易》之文化精神,首先当深入古典、回归传统、承载传统;然后在研究方法上提倡洋为中用,并融西入中;最后方可能发扬传统、返本开新、启迪国人、服务社会、奉献于国家与世界。  相似文献   

10.
靳玲 《教育教学论坛》2020,(18):314-315
中国史学史课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课程,而《周易》与中国史学关系密切,尤其影响了中国传统史学家的思维方式。将《周易》引入课堂教学并与传统史学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明晰史家的思想,理解中国民族史学理论,提高文化自信,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周易》的思想包罗万象,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赋予它们当代的时代价值。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管理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对教学效果的关注不足等。为改善管理水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为了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借鉴《周易》的管理及其教育思想,将之运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之中,以期优化资源,提升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2.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六经”之首,是我国古代含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其中保存了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更以其绝人之资,晚而喜《易》,读《易》而韦编三绝,对《易经》作了全面、深入的阐发,写出了《易传》。为《易经》的研究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易经》、《易传》合称《周易》。近代学者们研究发现,《周易》与数学、历史学、文学、天文学、物候学、遗传学、中医学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广泛地传播到国际科技知识界,启迪出许多新思想、新技术、新课题。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李大钊、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也都曾从《周易》中得到过启示。  相似文献   

13.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文化典籍,被奉为群经之首,其发端与酝酿形成主要在中原地区。《周易》完善之认识体系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周易》内容广博精微,思想内涵深刻。其《经传》与《易传》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周易》中哲学思想进行挖掘与延伸。可以得出:《周易》中的哲学思想对乒乓球教学、训练、比赛、创新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今文论探胜》出版两年后,我们又向读者呈献出《〈周易〉与中国文学》这本小书,私心庆幸之余,又深感有关课题的探索任务还远未完成,前面还有漫长的道路需要继续跋涉。 《周易》作为前科学,是科学和迷信的奇妙组合。《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就在科学和迷信的杂糅中赋予中国文化以深远的影响。《〈周易〉与中国文学》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七五规划的立项课题,正是立足于科学地研究《周易》,对《周易》在中国文学中的影响作一次历史的、全面的清理。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在西方学者早已把《周易》的精髓用之于现代科技、西方文人早已在《周易》的启迪下对传统的思维模式作了彻底的变异进而使其文学、文化的发展在迥异于传统的轨道上迅猛飞腾,从而在现代科技发展的面前毫无馁色之时,我们既感慨西人之善用他山之石,又浩叹国人对《周易》作科学研究之不足。我们的努力耕耘,正是试图从《周易》的思维特色与中国文学内在机制的关系这一特定侧面对《周易》作科学研究的一项探索。奉献给读者的,只是这项探索的部分成果。时机成熟时,我们将继续慷慨解囊,献出更多成果,以回报读者的厚爱。  相似文献   

16.
《周易》本出于占筮,但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占筮仅占《周易》内容之一部分,而《周易》中的哲学思想、科学思想、伦理道德等则占有重要地位.时下,有些人打着研究《周剔》弘扬传统文化的幌子,肆意歪曲《周易》本义,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愚弄和毒害群众.为此应从多方面给予批驳.  相似文献   

17.
《周易》博大精深,旨高趣远,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演绎,已成为集哲学与科学于一体之东方哲学文化经典,在国际上也享誉甚高,引众多学者争相研究,使这一传统文化瑰宝愈加魅力四射,光彩夺目。适逢本刊栏目《(周易)应用研究》受到省新闻出版局赞许之际,第十四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如期在安阳召开。报告厅内,易家满座,各发宏论,令人耳目一新。与会专家学者还应邀到安阳大学参观,对安阳大学以图、文、画等形式致力于推崇《周易》文化、以《周易》文化精髓激励师生奋发向上评价甚高。诸多与会专家学者对我刊《(周易)应用研究》栏目热情关注,不吝赐稿。本期刊发唐明邦、徐道一、商宏宽三位教授的文章,以期对易学研究及运用带来新的启迪。随后,本刊将陆续刊登申斌、昊铁铸、赵定理、李定、辛立洲、鞠曦等学者关于《周易》研究方面的论文,继续为易学研究走健康、正确之路尽心竭力。  相似文献   

18.
3月16日,新华网转《中华读书报》的文章《周易到底能否进教材》一文,说:不管是以《周易》内容太深奥、涉嫌迷信等因素反对周易进教材也好,还是传统文化继承发扬需从娃娃抓起也好,这些说法都是基于一个认识,就是进教材就意味着让学生学习。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去分析,那么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在论证《西游记》主题宗旨、文化价值的时候,有失于偏颇,认为作者不懂佛学、道学,遂反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贬抑为“神魔”儿戏,几乎毫无文化价值可言。从文本出发,实事求是地探索《西游记》的文化意义和认识价值,必须对鲁迅先生的结论重新审视和评判。  相似文献   

20.
本文较全面较系统地介绍和评析了《周易》的文化价值与周易研究热:一、从国内研究组织和机构、研究队伍、学术活动、研究成果以及海外“周易热”的出现等方面,评介了“周易热”的概况;二、以东方文化之奇葩、深奥的哲学经典、打开宇宙迷宫的金钥匙、经邦济世的要诀、上古巫史文化的百科全书、神秘文化的理论基础等六个观点,介绍和评价了《周易》的文化价值,其中不乏深刻的学术见解。这些对研究《周易》和考察周易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