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诏宇 《兰台世界》2014,(10):101-102
契丹民族统一北方草原建立辽王朝之后,曾经发展、活跃于北方地区四百余年,历史变迁中契丹人在保留着自己传统文化的同时,还不断学习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各种优秀文化与先进技术,使契丹民族得以不断强大。  相似文献   

2.
契丹民族统一北方草原建立辽王朝之后,曾经发展、活跃于北方地区四百余年,历史变迁中契丹人在保留着自己传统文化的同时,还不断学习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各种优秀文化与先进技术,使契丹民族得以不断强大。  相似文献   

3.
辽是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汇合使辽代契丹人的婚姻制度及由此而形成的家庭成员关系带有鲜明的时代、民族与地域特色。在汉族社会中,人们为了延续祖先香火,两性之间的婚配原则上都是以男性子孙继承宗庙而使血统不断。这种目的的婚姻在契丹社会中也是存在的。但契丹人的婚姻目的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张敏 《兰台世界》2016,(3):103-105
原始的母权文化、游牧民族的习俗以及儒家思想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契丹文化中母性崇拜现象大量存在,不论是契丹本民族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还是礼仪活动、政治法律等方面,都留下了母性崇拜的深刻烙印。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别从契丹民族对其先源民族宗教信仰的承袭情况、契丹民族萨满教信仰的表现和萨满教信仰对契丹民族的影响三个方面来阐述古代契丹民族的萨满教信仰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6.
三国故事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时所采用祭祀天地的牺牲青牛白马、所选择的祭祀地点桃园,均源自契丹族祭祀天地和祖宗的风俗。三国小说、戏剧在成型的过程中,辽代契丹文化为其提供了素材和养分。三国故事、尤其是桃园三结义这个情节,由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直接孳乳而成,是民族融合背景下的产物,也是少数民族边缘文明影响汉族中心文明的明证,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10世纪中期宋朝建立到12世纪中期元朝灭亡,历时400余年,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先后建立辽、西夏、金、元等政权,期间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民族战争更是风云际会。在不断的交战与最终的统一中,各民族的文化得以日益交流、交融。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就是在此期间相继传入全球各地,为世界人民所敬仰。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三种少数民族文字在三个王朝分别创制,并以政府的力量推行使用。在创造了具有时代和各自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中国北方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少数民族文献出版热潮,从出版物的文字种类、内容、形式和数量上,都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赤峰地区是辽文化发祥地。公元907年,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契丹人在这里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契丹,公元916年改国号为辽。当时,中原地区群雄逐鹿,五代纷争,辽王朝乘机发展壮大起来,成为与五代、北宋相始相终的强大政权。辽王朝疆域广阔,民族繁众,属国众多,国势强盛,在这一地区前后延续了200多年。  相似文献   

9.
契丹之称,最早始于《魏书·契丹传》。唐天复三年(903)耶律阿保机被拜为于越,掌握部落的所有军政大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王朝,后改称辽,从此开始契丹族庞大帝国的统治历史。在契丹民族的历史上对古城沈州建立做出贡献的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和辽太宗耶律德光。首先,辽太祖是沈州古城建造的奠基人。建私城是契丹民族的特有社会现象,在契丹没有建国之前,契丹人通过战争掠取私奴和关内流人的投附,在他们统治的区域内让私奴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形成村落,聚村为城,这些地区便成为了契丹贵族的私城,称为头下城,是军城,这样每个城都属于某个…  相似文献   

10.
美丽富饶的锡林郭勒大草原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的乐园。距今7000年左右的北方细石器文化和大量栩栩如生的岩画广泛分布在各地,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和壮观的原始文明。在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中也可窥见出锡盟地区先民的踪迹,自西周以来大量的典籍记载了这块土地上各民族生产和生活的足迹。先后有匈奴、东胡、鲜卑、乌桓、契丹、突厥、高东、世真、蒙古等民族在这里狩猎、  相似文献   

11.
对于契丹射柳习俗的起源,学术界大体有两种观点,即外来说和巫术说。当然这些观点有其可取之处,然而撩开历史迷雾可以发现,契丹射柳习俗源自于契丹民族原始巫术,旨在控制雨水等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12.
冯淑然 《兰台世界》2017,(20):97-100
初盛唐时期的东北地区,生活着高句丽、靺鞨、契丹、契丹族、奚族、室韦、霫、流鬼、乌洛浑等众多少数民族。其生产方式以游牧、狩猎为主,兼农耕、畜牧。其地域范围包括,今天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内蒙东部、河北东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由于本身的民族血统,和国力的强盛,初盛唐统治者表现出对各族一视同仁的进步而开放的民族观。为维护统一安定,唐王朝针对东北各族的具体情况,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民族政策。包括战争、羁縻州府、和亲和封赏政策,交互使用,加强了中央政权对东北边疆民族地区的有效管理,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3.
余慕珍 《兰台世界》2020,(5):157-160
关于与北宋对立的契丹(辽),北宋士大夫言论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一种是正面或者说是中性的话语,一种是非正面的话语。在文化上,北宋士大夫认为契丹是蛮夷,持轻视不屑态度;而在现实上却迫于军事实力,不得不承认另一个国家的合法地位,体现了北宋士大夫的传统天下观与现实国家观的矛盾与冲突。同时,通过北宋士大夫关于契丹的两种看似矛盾的看法,可以看出北宋士大夫对于自我文化定位的摇摆心理。  相似文献   

14.
辽政权瓦解后,绝大多数契丹人被纳入金朝统治之下,有的学者认为当时大约有150万契丹族人口留在金朝。这些曾为统治民族的辽朝遗民在金代历史舞台上十分活跃,特别是他们对西辽的投奔,成为金朝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一直是金朝统治契丹人的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并对金朝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孙思 《兰台世界》2015,(6):66-67
近些年来,随着辽代墓葬的不断发掘,很多契丹民族留下的乐舞图像和文字资料逐渐被世人所知,尤其是契丹的乐舞图为我国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兰台世界》2015,(Z1):8-9
<正>文化是决定城市特色、城市品质的重要因素,而档案是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阜新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早在7600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因出土世界第一玉和华夏第一龙,被誉为"玉龙故乡,文明发端"。阜新是契丹民族的摇篮、武当宗师张三丰的故里、藏传佛教的东方传播中心。阜新的玉文化也同样历史悠久,出土了一批古人类时期的玛瑙制品,元明清时期玛瑙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  相似文献   

17.
辽政权瓦解后,绝大多数契丹人被纳入金朝统治之下,有的学者认为当时大约有150万契丹族人口留在金朝.这些曾为统治民族的辽朝遗民在金代历史舞台上十分活跃,特别是他们对西辽的投奔,成为金朝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一直是金朝统治契丹人的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并对金朝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重点研究在历史的长河中契丹族与汉族服饰的文化融合和演变。而这些融合和演变都需要经过长期的考证,笔者将为大家一一陈述游牧民族与汉人民之间的文化融合和演变。  相似文献   

19.
自北魏太和三年(479)至阿骨打劝立金州(115)近七个世纪的时间里,契丹人在阜新地区繁衍、生息,并在这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契丹文化,本文针对此方面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20.
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随即以摧枯拉朽之势开疆拓土.迅速占领辽朝大片领土,不到十年把辽朝从历史的版图上抹掉.其统治下的绝大多数契丹人成了金朝臣民,从此契丹人由统治民族沦为被统治民族.他们被金兵追击时和在金朝统治下,总有一种亡国之戚,特别是受挫时,总想寻求保护,在金朝周边政权中,契丹人对西夏有强烈亲近感.他们与西夏的亲密关系对夏金关系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