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梅贻琦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引领清华走向世界知名学府。梅贻琦1937—1940来往函电中记载了梅贻琦为招募大师而延揽人才的史实,这些资料体现了梅贻琦识才、惜才、包容、关怀、谦虚、智慧的延揽人才思想。  相似文献   

2.
<正>梅贻琦,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对清华大学办学道路的研究。通过在清华大学的办学实践,梅贻琦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育思想,主要包含"通识教育"思想"、大师论"教育思想以及"教授治校"教育思想。通过对梅贻琦  相似文献   

3.
1931年12月2日,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提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如今,这一论断经过时间的冲刷和实践的检验,愈发熠熠生辉,已经成为梅贻琦教育家身份的经典标志.  相似文献   

4.
陈文军 《兰台世界》2013,(28):128-129
梅贻琦是海峡两岸清华学子心目中的"终身校长",在时局动荡的革命年代,正是他在清华大学井井有条的教育管理工作,保证了清华一流学术殿堂的名望。  相似文献   

5.
张振利 《云南档案》2012,(11):15-17
<正>1945年12月11日"一二·一"运动爆发后,国民政府高层、云南地方军政界、联大当局,还有共产党高层、南方局、云南工委,甚至美、英等国际势力都卷入其中。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告慰死者、抚恤伤者、安抚生者,恢复联大正常的教学秩序,这一系列善后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梅贻琦作为联大三常委之一,善后问题理所当然地落在他头上。他是如何开展善后工作的呢?在《梅贻琦日记》(1941—1946)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6.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1889年出生于天津一个家道中落的旧职员家庭.1904年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与周恩来交往甚密.当时周恩来经常到梅家找梅贻琦温习功课,有时候通宵达旦.1908年梅贻琦入保定高等学堂.1909年考取清末第一批官费留美生,19lO年进入美国武斯特工学院,学习电机工程.1915年获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学成回国.  相似文献   

7.
高明勇 《青年记者》2016,(7):102-102
去年8月,我看到一则新闻,首都大学生采访团“重走西南联大之路”,他们在云南走访了华罗庚、闻一多、潘光旦、梅贻琦、周培源等西南联大教授的故居。  相似文献   

8.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1889年出生于天津一个家道中落的旧职员家庭。1904年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与周恩来交往甚密。当时周恩来经常到梅家找悔贻琦温习功课,有时候通宵达旦。1908年梅贻琦入保定高等学堂,1909年考取清末第一批官费留美生,1910年进入美国武斯特工学院,学习电机工程,1915年获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学成回国。  相似文献   

9.
建设"一流"要靠人来实现,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可是,大学,现在还没有精力把目光投向作为个体的教师。 虽然"以人为本"的口号整天挂在领导的嘴边,而且每位校长都能脱口说出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说的"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但是,依照长期以来形成的惯例,我们在教育投资上,注重盖大楼、买设备,而较少关注人力投资,重视大楼甚于大师。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教育学家的罗家伦,曾任清华大学与南开大学校长,在众人眼里他是雷厉风行的革新派,而在女儿眼里他慈祥善良,是一位优秀的父亲。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梅贻琦是人尽皆知的人物,其实,还有一个罗家伦,和梅贻琦并驾齐驱。随着当前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中带来的诸多问题,很多人开始重新认识并发掘罗家伦的价值。罗久芳作为罗家伦的女儿,同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长期在美国大学任职,20世纪70年代开始整理父亲译稿,不久前她推出了回忆录《我的父亲罗家伦》。她以亲身回忆为主线,用真挚的感情,客观地展现了罗家伦不平凡的一生:北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图书评论》2011,(8):126-127
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黄延复、钟秀斌著/九州出版社/2011  相似文献   

12.
冯茵  代红 《兰台世界》2007,(8):55-56
解放前清华风雨历程中,只有一个人,"他一生的业绩和清华结合在一起"(陈岱孙语),他就是老校长梅贻琦先生.  相似文献   

13.
建设"一流"要靠人来实现,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可是,大学,现在还没有精力把目光投向作为个体的教师. 虽然"以人为本"的口号整天挂在领导的嘴边,而且每位校长都能脱口说出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说的"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但是,依照长期以来形成的惯例,我们在教育投资上,注重盖大楼、买设备,而较少关注人力投资,重视大楼甚于大师.  相似文献   

14.
曹凯 《兰台世界》2012,(10):9-10
张伯苓亲历了西方各帝国不断侵占中国的领土以及目睹清朝晚期政府的腐败无能,决心以教育实现救国.作为著名教育家,张伯苓精心创建"南开",为第一任校长,他在中国首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念,率先提出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理念,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子中学、南开小学、重庆南开中学等多所以校风良好而著称的学校,培育出周恩来、梅贻琦、曹禺等杰出的南开学子.  相似文献   

15.
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12月生子直隶天津.1904年入张伯苓在津创办之敬业中学堂就读,为第一班学生.  相似文献   

16.
梅贻琦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学家,他的通才、师道教育思想不仅适应于近代教育发展,对于当代教育发展,也是有良好的指导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冯茵  代红 《兰台世界》2007,(4X):55-56
解放前清华风雨历程中,只有一个人,“他一生的业绩和清华结合在一起”(陈岱孙语),他就是老校长梅贻琦先生。  相似文献   

18.
在清华当校长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为清华的教授太"牛"。在中国,"教授治校"制度最早是由蔡元培提出,而真正得到圆满贯彻却是在清华。随着梅贻琦校长将它正式固定合法化,清华奠定了它成为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9.
正1.获10个以上诺贝尔奖迄今世界上已经有30所大学至少10个教授或者科研人员获得了诺贝尔奖。一所大学在科研实力上如果进入不了前30名,就很难说已经是世界一流。2.拥有一批世界级大师清华大学建校早期,校长梅贻琦定义大学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就科学技术领域来说,就是获得各个学科的最高奖者。毫无例外,世界知名大学都有一批获得这类殊荣的教授专家。  相似文献   

20.
张秀梅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2,(10):I0001-I0001
国庆长假,没有出门旅游,蜷缩在床上一口气读完了五大本“资中筠自选集”,从感时忧世、坐观天下,到不尽之思和闲情记美,尤其是士人风骨,让人感慨良多。从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大学乃大师之谓也,而非大楼之谓也”的论道开始,无数今人在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