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大学生厌学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河北某高校中医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和访谈,可知社会对中医的专业歧视和中医成才周期长是导致学生厌学中医课程的主要根源,分析中医专业学生厌学中医课程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国家政策上扶持中医;学校改变授课形式、严肃考风考纪、发挥榜样的力量;学生自身树立学习目标;家庭和学校相互定时沟通。为解决中医专业大学生厌学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聋人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远远没有普通大学生有竞争优势,要让聋人大学生适应市场发展,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就必须使聋人大学生熟练掌握专业职业技能,具备精湛、优秀的综合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的学习是针对某一领域进行的专业性学习,适应专业是大学生的重要学习适应目标之一。大学生对专业的适应水平直接影响或决定了大学生专业学习成效和未来的就业。本研究采用唐文清、张进辅教授编制的大学生专业适应性量表来研究大学生的专业适应性现状,比较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其专业适应水平的差异。结论得出:从总体上看,大学生专业适应性水平普遍较好,但也有不少比例的大学生表现出极其不适应;性别、年级、专业、是否自愿选择专业、是否喜欢本专业等都会对其专业适应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前大学生所具备的就业能力并未适应知识社会的发展,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比其他专业更有难度,故要从高校教育、社会实践以及自我认知三要素出发,建立适合艺术类大学生教学(专业)策略、实训策略、心理策略等就业能力培养策略,从而完善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前大学生所具备的就业能力并未适应知识社会的发展,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比其他专业更有难度,故要从高校教育、社会实践以及自我认知三要素出发,建立适合艺术类大学生教学(专业)策略、实训策略、心理策略等就业能力培养策略,从而完善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痞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专业设置的丰富,大学生学习的专业匹配性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专业匹配性不仅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关系到大学生走上社会后能否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卓有成效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即大学生的专业匹配性直接影响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在众多解决专业失配问题的方法中,“导师组”制度是一个具有创新性、可行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研究大学生在新的社会场域条件下的学习适应的特征为目的,通过《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广东某高校的34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专业、性别和家庭社区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得出结论:大学生学习适应与所处的社会场域和社会关系有一定的关系,整合并优化各种社会场域因素,有利于学生学习适应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中国梦"为中医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医德理想提供了教育内容,为中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供了价值引领。中医大学生理想信念呈现出鲜明的"90后"代际特征和独特的专业特征。当前要将"中国梦"融入中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加强中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理想教育、中医文化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知识从多角度、多方面对社区康复专业高职学生进行培养,以培养出适应社会社区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中医人才.  相似文献   

10.
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  吴忠民  曹明平 《文教资料》2008,(10):200-201
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父母依恋对大学生身心适应的影响机制。方法:应用自编大学生父母依恋问卷、自尊量表、信赖他人量表、青少年自主性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编身心适应量表对重庆、四川、浙江2471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父母依恋的年级差异不显著;(2)男、女生父母依恋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一年级的身心适应水平显著好于其他年级;(4)身心适应的性别差异不显著;(5)父母依恋对自尊、信任他人、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身心适应有积极影响;(6)父母依恋以自尊、信任他人、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为中介对身心适应产生积极影响。结论:父母依恋首先以自尊、信任他人为中介,然后通过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的中介作用对身心适应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社会适应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运用“适应”理论,探讨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认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体现为适应主体、适应对象和适应途径三之间的内在关系,要理顺三之间的关系,并为理顺这三关系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对福建省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的性别角色导致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中,男性化和双性化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女性化和未分化更高,而社会适应能力最好的性别角色是男性化,其次为双性化,未分化的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而女性化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差。这一结果和前期大部分研究支持双性化是理想型性别角色的观点稍有不同。福建省三所民办高校大学生中普遍表现出社会适应性一般。  相似文献   

14.
采用社会适应能力问卷,对珠三角地区某所高职院校的367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究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差异。研究发现:高职院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异显著,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情绪调节、自信心三个方面;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社会适应能力中等以下等级的差异显著。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高职院校贫困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大学生适应性的现状,为提高大学生适应性水平提供帮助。方法:选取湖南多所高校494名大学生,采用由卢谢峰编写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性别、生源地、家庭结构维度上适应性总体水平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而在是否学生干部、不同年级的维度上适应性总体水平表现出统计学差异。在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及身心症状表现6维度上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而在生活自理适应性上无明显性差异。结论:学生干部和高年级大学生群体适应性较高。分别在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及身心症状上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认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主要受到微系统、中介系统、外系统和大系统四个系统的影响。在四个环境系统中,微系统的影响是关键,因而重点讨论了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人格因素等微系统的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适应是该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热点,既有研究深入探讨了大学生适应的现状、适应不良的类型以及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教育对策或模式。究其根源,社会宏观环境、学校微观环境的共时性变化,教育制度和人才评价标准、生活方式以及家庭教育环境和教养模式的历时性影响,最终造成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失衡和适应不良,并反映在个体自身的行为模式中。  相似文献   

18.
从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概念界定入手,分析了当前社会适应视阈下大学生职业生涯与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通过高校建立服务于大学生的教育服务体系、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做到自规自划、密切联系社会用人单位,广开大学生就业渠道等途径构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实现大学生、高校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而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源头。为了给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中小学必须有意识地制定适应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增加适应社会的教育教学内容、组织开展适应社会的实践教学、设计适应社会的主题教育活动、营造适应社会的育人环境、实施适应社会能力培养的评价,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拓展训练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社会适应的能力的影响发现,拓展训练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着较为显著地效果,而且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议各高职院校将拓展训练加入到学生的体育课教学中去,这既能改进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还能有效的落实高校所要实行的素质教育,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各项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