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春花 《现代语文》2006,(5):110-110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这样说:"出去买点东西""这个东西挺好看的"等等,几乎每天都会用到或听到"东西"这个词,这里所说的"东西"不是指方向,而是泛指"物",那么为何称"物"为"东西"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物"为"东西"的呢?  相似文献   

2.
"杨柳"并称,堪为同类,但"杨""柳"单列, 亦不分你我.朱自清散文<绿>有"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一句,挺拔的杨树而至袅娜拂地,真真不可思议:但此处之"杨"实为"柳"也.再如"二月垂杨未挂丝""万树垂杨拂地生",这两个"垂杨",实指"垂柳"."杨柳"并列,有时单指柳树,如"杨柳依依""河边有几棵杨柳"等.至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之"垂杨柳",实际上也是垂柳.  相似文献   

3.
笔者曾于假期做过中学生作文辅导班的工作,每天要批大约30篇中学生作文.在批阅作文过程中,常遇到"着""了"连用的难解的句子,彼时没有细做考虑,只是凭着语感划掉了"着""了"中的一个字.现在想来"着""了"用法是一个语法问题,既然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就有解释和研究的必要.下面举几个中学生作文中的例子:  相似文献   

4.
方云云 《现代语文》2007,(6):121-121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表示头与肩相连一部位的词主要是"脖"和"脖子","脖"一般作语素构成词语如"脖颈儿""脖梗儿""脖领儿","脖子"主要单用,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动物。  相似文献   

5.
张恒君 《现代语文》2006,(7):107-107
最近,台湾总统陈水扁的女婿赵建铭因涉嫌"台开案"而入狱,一时间成为媒体的敏感话题.大陆的报纸对"扁婿入狱"事件的报道一般使用"收押",也有用"羁押""关押"的,而港台对这一新闻的报道却一律用"收柙"一词,请看例子:  相似文献   

6.
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体现于地理教学的"真""善""美",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地理课堂教学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成  相似文献   

7.
引言 "型男""索女"是近几年在网络、报纸等媒体上比较盛行的一对新词,它们有时独用,有时对举,如: (1)而刘烨和张震、吴彦祖两位型男合作,竟然也"自卑"许多,"他们实在太帅了,压力大啊."(《青年报》2006年11月13日)  相似文献   

8.
一 本文不讨论"的""地"区分作用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在书面语中"的""地"是应该区分的.我们知道,在"的""地"要不要区分、如何区分的问题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有认为不分也不会引起混乱,因而主张不分的;有主张"不作硬性规定,愿意分写的尽管分写,只要分得对就行"的;也有主张只要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内统一就可以的.但一些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关心语言文字规范的先生们还是旗帜鲜明地主张区分的.苏培成先生在<语文教学和汉语规范化>,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材要符合规范.现行教材在这方面有不足,应该改进……要区分结构助词‘的'‘地',不要把‘的'合并为‘地'."于满先生也认为"的、得、地"的区分是绝对不能马虎的基础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一、实验缘起 "接龙"作文,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四人为一写作小组,在一定范围内学生自主选择作文的形式内容,相接作文,相接评改,相接反馈,共同练习写作的一种组织方式."接"就是相接相连合作的意思."龙"指的是四人既是系统完整的整体,又各具特色富有变化--写作时将四人分为"龙头""龙胸""龙腹…龙尾"四个部分.此外,龙是充满激情活力、变化无限的象征,所以,取名为"接龙".  相似文献   

10.
黄洪华 《现代语文》2007,(9):101-103
一、引言 本文拟讨论的指示代词只包括最基本的指示代词"这""那"以及由它们加上其他词构成的指示代词"这里""那里""这些""那些""这儿""那儿""这会儿""那会儿""这么""那么""这样""那样""这么着""那么着""这时""那时""这 (数)量 名词""那 (数)量 名词"等.对于其他的指示代词"任何""别的""某""每""各""有的""所有""一切""本""凡""凡是""此""彼此""如此""各自""其他""其余"等,本文暂不讨论.  相似文献   

11.
"这""那"的指示作用在篇章中的运用及不对称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那"是一对指示代词,"这"用作近指,"那"用作远指。吕叔湘在《指示代词的二分法和三分法》里明确指出,指示代词有三种作用:指示、区别和替代,并指出,指示是根本,可以兼替代,也可以不兼替代。本文主要综述前人关于"这""那"的指示作用在篇章中的具体运用,探讨"这""那"在运用中的不对称现象,并提出作者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分析了比字句中程度副词"还""更""再"的语法意义,探讨了其在比字句中的深层语义、语用功能及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际,对它们在句法上的适用情况进行了考察,最后对汉语学习者在语言运用中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创建优良的班集体,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生活习惯和高尚的人格,学生自然会产生不竭的学习动力和自我发展的欲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班主任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在"严""、爱"上下工夫,并贯穿于班级管理的始终。  相似文献   

14.
宿爱云 《现代语文》2007,(3):122-123
《马氏文通》中"顿"和"读",是全书中矛盾最多、最易混乱的两个术语,特别是马氏对"顿""读"的界说,研究学者们对此众说不一.本文通过对《马氏文通》中的"顿""读"界说及例句分析,得出一种结论:"顿"和"读"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术语,"顿"是修辞层面,"读"是语法层面,不同层面的东西划分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但可以有交叉的现象.这种交叉现象也就造成了在句读分析中,有的既可以是顿,也可以是读.  相似文献   

15.
邢永革 《现代语文》2007,(10):82-82
山东方言中表示蹲坐这一动作的有"孤堆""孤几"等词,且在不同的方言片有不同的说法,如跍蹲(济南、青州),跍几(菏泽),跍低(滨州),跍得(桓台、寿光),跍堆(济宁、曲阜等),跍死、蹲乎(牟平)[1].其中"跍"音"孤",皆为不送气音.  相似文献   

16.
实现职业教育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转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一、职业教育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转变 1.职业教育的"供给驱动""供给驱动"的核心是"供给".在商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市场的主宰是厂商.在职业教育的学习岗位供不应求的时间里,凡是想进入职业院校求学的人,必须通过一定层次的考试,成绩优秀者才能获得入学资格,而余下的求学者则被拒之于校门之外.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拟在梳理近年来在日语学界对日语格助词"で""に""を"的语义及习得研究的研究特点与研究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关于日语格助词"で""に""を"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述评,为今后日语学界在研究格助词"で""に""を"的语义结构以及习得研究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并得出在今后进行关于日语格助词"で""に""を"的习得研究上,可以使用多样性的研究方法,比如通过收集大量的口语语料进行分析,并与书面语语料进行对比,探讨口语与书面语之间三者习得顺序是否存在差异,从而整体性分析表达场所意义的格助词"で""に""を"的习得顺序以及偏误类型。  相似文献   

18.
人类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许多帮助记忆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实物来唤起记忆,比如"结绳记事""堆石记事"和"刻木记事"等各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关于特殊的"的×、的×"用法,自从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1]一书中指出它是"有意思的例子""唯一的例子"的话以后,《中国语文》和《中国语文通讯》等发表过好几篇文章,如谭达人先生的《无独有偶》[2]、江澄先生的《"的"在前面又一例》[3]、笔者的《并非"无独有偶"》[4]、张谊生先生的《试论结构助词"的"和"之"的前置--兼论现代汉语的骈合结构》[5]等.  相似文献   

20.
在围绕活动目标的前提下,以"趣""真""乐""效"四要素逐步、逐层开展与深入,以此夯实教学,能使幼儿全身心的积极投入,也能使课堂变得完美与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