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五年琱生簋是一篇西周时期的涉法铭文。本文吸收各家的研究成果,对铭文进行集释,并做出按语。为方便对全文的理解,在集释的基础上对铭文做了翻译。希望能对五年琱生簋的深入研究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2.
六年琱生簋是一篇西周时期的涉法铭文。在吸收各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铭文进行集释,并做出按语。为方便对全文的理解,在集释的基础上对铭文做了翻译,希望能对六年琱生簋的深入研究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3.
1976年3月,在陕西临潼县零口公社西段大队发现一批铜器,其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利簋》,器内底有铭文四行三十二字:(?)征商,住(唯)甲子朝,岁鼎(贞),克(?)(昏)夙又(有)商。辛未,王才(在)(?)(?),易(锡)又(右)事利金,用乍(作)(?)公宝(?)彝。这是历史上记载武王伐纣这件大事最早的珍贵资料。本文试将个人学习《利簋》后所得到的一点启示,谈谈有关牧野之战的几个问题:1.于于武王伐纣的时间和《利簋》铭  相似文献   

4.
<俎侯夭簋>"易在俎王人□又七●"一句,"七"后一字当释为"生",学者或释为"里",不确.无论从铭文字体、铭文内容、同时期分封铭文的格式与内容,还是西周时期"里"的性质等,皆可得到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5.
<正>国宝档案年代:西周(距今约3000年前)用途:祭祀材质:青铜发现地: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零口镇收藏地: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国宝的主人叫“利”,周武王灭商后,身为大臣的利,得到周武王赏赐给他的青铜,铸造了这个青铜簋,来纪念此事。当时青铜被称为“金”,只有王族才能使用。专家们通过簋内的铭文“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推测出了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所以“利”青铜簋被称为“镇国之宝”。  相似文献   

6.
师簋有铭文"今敢博氒眾叚",马承源等先生读"博"为"薄",读"叚"为"暇","薄"义"迫",本文认为铭文应该断句为"今敢博氒眾,叚,反氒工吏,弗蹟我東國",而"叚"是表示语气的叹词,表示吃惊和不屑的语气,且"博"当读为"搏",其义为"捕持"."行气玉佩铭"是一篇叙述道家、内家拳术关于行气养生的铭文.铭文中的"(天)"字形、意义学者们解释众多,本文认为当释为"内",与"纳"是古今字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尹光方鼎的定名问题和繁簋的铭文释读。尹光方鼎,有学者定名为逦鼎、各鼎。本文认为该器应定名为尹光鼎,句中"唯格"是一种表示时态的句式,大意为,尹光参加宴飨的时候。繁簋,"繁伐于伯"中,"于"可能是连词。为节省刻写空间,满足铭文谋篇布局的需要,使铭文更显美观,将"于■伯"后置于谓语动词后,"■伯"使用重文符号表示,既作前句连词"于■"的宾语,又作后句主语。"繁伐于■伯",大意为,繁与■伯征伐。  相似文献   

8.
利簋是西周早期的标准铜器,史料价值重大,自出土以来唐兰、于省吾、张政琅、徐中舒等诸先生都作过考释,但该器铭文中“岁鼎”一辞,各家分歧较大,其中以张、于两先生观点较为精当,因而接受者较多。但对照先秦两汉文献,似仍有未尽美之处,爰不辞固陋,作补释如下。 张先生释“岁”为岁星(木星),其说至确。古代星占家以岁星运行结合分野说预占戎事,文献记载颇多,铭刻文字也往往有将岁星或太岁(岁  相似文献   

9.
矢簋铭文"侯于宜"之前一字应读为"迁".而其字形不应隶定为表地名的郡字,而是从口声表迁邑的专字,此字后来并入"迁"字. 是"迁"的初文. 应分析为从邑省鼻声,是地名用字,隶定为 ,隶变为 ,表示"迁移"义是假借用法. "遷"是"迁移"义的后起本字.  相似文献   

10.
<正>《利簋铭》,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约前1087—前1043),西周早期青铜器,是一个叫利的人为铭记周武王的赏赐而铸造的青铜器。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公斤。形制是当时铜簋的典型造型,是天圆地方的体现。器内底部铸铭4行32字。金文大篆。1976年陕西临潼窖藏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典赏析]利簋是迄今为止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有西周第一青铜器之誉。武王克商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正>新近公布的《首阳吉金》见有"■簋",其铭文作:唯九月,诸子具服。公乃令在■(辟)曰:"凡朕臣兴畮"。■敢对公休,用作父癸宝尊彝。"■簋"当属西周早期器。1989年,原滕国故地,现山东滕州庄里西墓地出土有一批铜器,多与"■"有关。墓葬出土了卣、觚、爵各2,尊、簋、觯各1①,其中有铭者共7件。  相似文献   

12.
“邢侯簋”为西周青铜器邢器之一,铭文内容涉及到周王对邢侯的“迁封”,是研究西周邢国封建的重要材料。对“邢侯簋”进行通释,并结合有关金文资料和文献记载,就邢国“迁封”有争议的若干历史问题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13.
“邢侯簋”为西周青铜器邢器之一 ,铭文内容涉及到周王对邢侯的“迁封” ,是研究西周邢国封建的重要材料。本文除对“邢侯簋”进行通释外 ,结合有关金文资料和文献记载 ,就邢国“迁封”有争议的若干历史问题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门课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文化这一视角来关注数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数学是一种文化"。通过对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史料的分析发现,从数学文化的角度理解数学,从数学文化史的角度理解数学史料,在现行小学数学教科书中不仅体现得很不够,而且还存在简单化倾向等问题,即对数学史料的理解单一、对数学史料内容的选择单一、对数学史料的编排单一等。对此,我们认为,应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理解数学史料,从古今中外数学文化史中依据多种主题选择"史料"内容,以"螺旋上升"形式来编排所选择的主题"史料"内容。  相似文献   

15.
西周金文《倗生簋》“典”的交易性质是个难题。由殷周“典”的义项、《倗生簋》铭文的补充释读,可以证明《倗生簋》“典”训“主”,指仅次于所有权的皮权的买卖。此类“典”指占有与厢益的转让或部分转让,为活卖制度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6.
班簋补释     
在前辈学者对《班簋》考释的基础上,通过对铭文的语言学审视,综合运用偏旁分析法、二重证据法和语法规则,发现“铽人”即《诗经·小雅·采芑》“钲人伐鼓”之钲人,并结合训诂资料及《周礼·地官·鼓人》所记“鼓人”职责,探得“钲人”是在将帅指令下通过击打钲鼓向军队传递行止命令的官吏;通过《班簋》铭文、周人观念、《诗经》原文和孟子解诗的比较,求得“天畏否畀屯陟”中的“天畏”是一个定语后置式的名词短语;通过“天畏否畀屯陟”与《周书·多方》“惟天不畀纯”对勘,从语境与行文的角度,证成《班簋》铭“天畏否畀屯陟”之“否”当读为“丕”、训为大。  相似文献   

17.
<正>《秦公簋》,青铜器,为春秋时期秦国的器物,有一器一盖,皆有铭文,书风相近,系一人所书。器铸有铭文10行,行5字。盖铸有铭文5行,行10字,合起来共有铭文百余字。此器出土于甘肃天水,保存完好,是春秋时期秦国的青铜器代表,亦是秦系文字的重要资料。春秋以来,秦国的国力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8.
《俎侯夭簋》“易在俎王人□又七生●”一句,“七”后一字当释为“生”,学者或释为“里”,不确。无论从铭文字体、铭文内容、同时期分封铭文的格式与内容,还是西周时期“里”的性质等,皆可得到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19.
石鼓文     
<正>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内容介绍秦国国君游猎的10首四言诗,亦称"猎碣"。今中国考古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石鼓文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的字体与《虢季子白盘》及《秦公簋等》青铜器铭文一脉相承,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并对后来秦代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其本身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它的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曹公盘、邢姜太宰簋、仲爯父簋的断代错误及断代模糊的情况,认为西周晚期与春秋早期的青铜器,在文字结体、铭文套语、图案纹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特点。只有把握住这些特点,才能正确解决青铜器的断代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