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关系,能否遵循社会公德是衡量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公德教育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阶段正是社会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有效的公德教育对增强青少年的公德意识、加强青少年的公德行为、提高青少年的功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当通过转变思维方式、完善公德教育评价体系等多种策略来提高中小学公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心理的视角来看,大学生道德判断的过渡性特点、道德榜样的世俗化和不文明的环境造成了当前公德教育的困境。走出困境的最佳途径必须是公德教育的教、学、做合一,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领大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在承担各种社会角色的过程中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3.
肖南 《考试周刊》2009,(25):237-238
从闯红灯这一事件出发可以看出,当前社会公德的根基比较脆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当今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外在性与“无我”的性质导致道德教育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是现实生活中的曲折掩盖了主人翁的精神。同时,目前中国处在一个社会转型阶段,我们的血缘社会和地缘社会都逐渐解体了。随着公德领域的扩张,公德根基脆弱带来的负面效应必然会越来越显著。只有在学校实行一种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政府在公共领域进一步完善以人为本,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连贯统一,才可能真正使每个人树立公德意识。  相似文献   

4.
各种公德问题事件的屡屡曝光,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了公德教育领域,现今的公德教育成效似乎不尽如人意,究其缘由,主要与我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关系甚密。深入分析公德教育成效的影响因素,考察和挖掘深藏在德育问题背后的价值观念冲突,有助于厘清公德教育的改革思路,为切实有效地提高公德教育成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出现了较明显的“滑坡“现象,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迫在眉睫.高等院校应从强化大学生公德意识、培养公德情感和公德意志、加强大学生公德行为的培养以及为大学生公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环境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提升社会公德的基础上,推进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公德具有利群、利他的意蕴。在当代社会,公德意蕴的展现却遭遇诸多不和谐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冷漠无情在人群中蔓延;第二,毒食品、毒药品频现,危及大众生命安全;第三,为一己私利,伤害他人生命。从公众文化心理的角度反思其成因,主要在于:第一,公德主体身份的平等性,易于导致责任分散;第二,公德的利他精神缺乏互信基础;第三,公德行为缺乏内在的情感驱动。推进公德建设,既需要公民个人树立对"他者"负责的意识,又需要社会建立和完善道德机制,对公民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  相似文献   

7.
如何和陌生人交往交流,如何对待公共资源,这都需要遵循公德的伦理规范。公德含有积极性部分和消极性部分,积极性公德行为表现为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主动募捐、从事公益活动等,而消极性公德行为则体现为"不作为"的规范,遵守基本的公共秩序,不破坏公共财物,考虑他人的感受,具有底线层次的遵守。在公共领域或学校公共领域中,很多公德失范行为现象都违背了具有底线层次的公德伦理规范。因此,倡导消极性公德教育对一个人公德德性的提升、对社会正常秩序的运行,其作用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8.
公德为全体社会成员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和与个人德行相对的公共生活准则。当前,我国的个体公德意识淡漠、道德行为失范以及公德规约缺失。加快公德建设必须明确社会责任、增强社会成员的公德意识、加强道德教育、提升公民的自身素质、健全法律制度,建立道德的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9.
加强校园道德建设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道德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而校园道德建设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客观基础。校园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师德建设、公德建设、美德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校园人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规范道德行为,优化校园环境,调动各方力量,齐抓共管,加强校园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0.
公德教育是生物学科隐性课标的要求。初中生物教材蕴涵着丰富的公德教育素材,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与优势渗透公德教育,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能使公德教育鲜活生动,富有成效,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发展慈善文化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当前,我国慈善事业恢复时间不长,尚未建构起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体系,加上受尊重劳动观念的影响等因素阻碍着慈善文化的发展。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背景下发展慈善文化,必须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文化,加强法治,多种力量各负其责、合力推进慈善文化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近代开埠后第一代新商人群体,宁波帮抓住了时机,积累了财富。深谙"利市百倍"之道的宁波帮将钱庄变为银行,将手工工场变为机器工厂。他们带给近代中国社会的,不仅是充足的资金,还有近代的经营管理理念以及先进的思想文化。在自身转化为资产阶级群体之时,他们也影响了社会的近代化变迁。  相似文献   

13.
近代宁波帮商人在事业有成后,积极投身于故乡的慈善事业。在从事慈善事业过程中,宁波帮非常注重组织化管理和慈善品牌的打造;重视慈善技术的创新以及教育事业的投入。宁波帮的慈善事业结合地方传统形成一定特色的慈善文化。宁波帮慈善事业对我国当前慈善文化的建构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我们应在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建立科学的慈善制度,弘扬博爱的慈善文化等方面借鉴宁波帮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中美两国慈善事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一,中美慈善文化具有“博爱”和“仁爱”的差别:美国基督教的慈善思想强调本能意识,具有民主性且开放,而中国儒家的慈善思想则重视道德教化功能,政治色彩浓厚且比较封闭。第二,中美慈善管理模式具有“民间主导”和“政府主导”的差别:一是美国慈善组织登记注册的程序简单、条件宽松、形式多样,而中国慈善组织的注册登记采用双重管理体制;二是美国慈善组织的税收管理制度成熟,而中国慈善组织的税收管理制度不成熟;三是美国采用多种监管模式并存的监管制度,而中国对慈善组织的监管采用的是以行政为主的多主体监管制度。第三,中美慈善组织的发展也有成熟与稚弱的差别:美国慈善组织数量多、类型多样,专业化程度高且社会公信力高,而中国慈善组织和机构数量少、类型单一,专业化程度不够且社会公信力低。因此积极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文化。加快推进慈善事业的管理体制创新,并努力营造慈善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在吕坤看来,行善的目的就是为了善本身。他希望通过劝导、奖励以及乡约的规定来鼓励人们从事慈善事业,但是坚持以自愿为原则。吕坤主张:官府、村社以及百姓个人联合起来以应对灾荒,实现自我救助和他人施善的结合。同时吕坤还注重对残疾人的救助,由官府与善人义士共同参与,采取收养与学艺结合的方式,因才施教,因材就业,使残疾人能够自己生活。吕坤的慈善思想还有着强烈的道德教化色彩,这也体现了当时慈善事业以意识形态的灌输为目标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6.
爱心实现与慈善救助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心”一向是慈善事业的道德基石,然而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爱心遭遇到个体化社会的强烈挑战。追求生存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自我感受和自我价值实现,从根本上弱化了爱的根基。如何巩固当代的人道主义情感,培养对不幸者的爱心和责任,将成为慈善事业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现阶段,慈善救助有利于维护人的尊严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有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有助于促进社会各领域基本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Universities represent institutions of learning, research and knowledge but are also not-for-profit charitable organisations delegated the charitable purpose of advancing education and public benefit. Charity law differentiates the obligations, values and philosophies of not-for-profit and for profit organisations. Policy and economic imperatives to reform universities in Australia should raise questions about potential compromises to charity values, social justice objectives and public benefit. The disjuncture between the values of charity and profitability draws attention to issues of public benefit in a market-oriented higher education economy and obligations delegated by charity laws.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into the investment of charity capital and obligations of public benefit delegated to Australian public universities.  相似文献   

18.
慈善公益事业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青海民慈救助会作为西部地区的民间慈善机构,以助学、济困、助孤、安老为宗旨,开展慈善救助工作,积极探索符合地区实际的慈善救助之路。  相似文献   

19.
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之上的社会性救助事业.慈善事业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密切联系,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再分配的实现形式,是社会利益的调节器,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相关制度的规范以及慈善理念的支撑,当前我国慈善法律制度的缺失和社会道德冷漠是制约慈善事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重要原因.因此,在不断发展市场经济,扩大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的同时,要完善慈善法律法规体系,培育社会成员对他人的关爱之心、对慈善组织的认可度,重塑乐善好施的慈善理念.  相似文献   

20.
慈善捐赠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国慈善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总体看来我国目前慈善捐赠状况不尽人意,仍存在种种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简单的建模和计量分析,对我国慈善经济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