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聚散有常:海源阁的百年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的私人藏书,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建构和承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海源阁是清朝晚期山东省聊城杨氏的私人藏书楼,其藏书之宏富、版本之精善,驰名中外,与江苏常熟程氏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氏的句\千卷楼”、浙江吴兴陆氏的“南宋楼”并称清末四大藏书楼,而杨氏亦被誉为四大藏书家之首。海源阁从184o年创建至建国前夕,历经百余年沧桑兴衰,其藏书亦先聚后散,虽然它现在已不复存在,但它在我国藏书史上的重要地位,乃至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都是无可否认的。一、海源阁之兴及…  相似文献   

2.
透过海源阁阅尽沧桑的藏书印,溯宗考源,折射海源阁历史悠久的藏书文化,探究藏书印在古籍版本鉴定中的史料价值及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析海源阁藏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山东聊城的杨氏海源阁是我国清末北方的私家藏书中心。时与江苏常熟程氏铁琴铜剑楼、浙江钱塘丁氏八千卷楼、浙江归安陆氏阻宋楼合称清末四大藏书搂。海源阁因所藏宋元刻本与钞本同程氏铁琴铜剑楼齐名;又因至民国初眼宋楼书藏流落日本,八千卷楼书藏归入金陵江南图书馆,独有霍、杨两家藏书尚未易主,故有“南翟北杨”之盛誉。一、海源阁藏书的来源关于海源阁藏书之来源,现今观点较为一致,即王献唐、刘阶平等所云,其主要来源于汪士钟艺会书舍和清宗室明善堂旧藏j,然海源阁之藏书收集起自杨氏哪代,则应有所辨识。海源阁之收藏多数…  相似文献   

4.
闻名中外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在这战乱的年代,作为林则徐好友的杨以增,为了传承中华文化,在自己的家乡山东聊城建筑了私家藏书楼。杨以增与林则徐交往甚密,曾被林则徐赞为“乃圣贤门中人”,并在陕西任巡抚时,荐举杨以增代替自己接任陕西巡抚之职。杨以增将藏书楼命名为“海源阁”,并亲题匾额。他之所以取名“海源阁”,是取《礼记》中的“先河后海”之意。杨以增认为:“学者应涉海而探源,知源之所出也。”追溯海源阁藏书,还要从杨以增的父亲杨兆煜(1768-1838)开始。杨兆煜举人出身,论帖、品诗、读画,精鉴赏,又好绘画、收藏。他曾任山东即…  相似文献   

5.
世人皆知海源阁藏书楼庋藏宏富,据王绍曾先生最新统计,其藏书达四千三百余部,十七万九千余卷;海源阁藏书重宋元佳椠,其镇阁之宝"四经四史"传为我国藏书史上一段佳话。其实,海源阁刻书亦成绩斐然,但多年来为藏书成就所掩,且偶或散见篇章中亦说法不一。笔者经过多方考证,终于摸清海源阁刻书之底蕴。笔者  相似文献   

6.
卢丽娜 《图书馆论坛》2005,25(4):239-240
海源阁在我国藏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尤其是杨氏家族在搜集、整理和保存海源阁藏书方面居功至伟。正是由于海源阁聚沙成塔般的代代积累,许多珍贵的典籍才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它在传承中华文明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杨绍和对海源阁的显著贡献在于搜残存佚,保存文献,刻其著作行世。海源阁庋藏宏富、版本精善,迭遭劫难。其藏书影响深远.价不可估。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聊城杨氏海源阁作为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到杨承训入主海源阁时,已传承四世,早蜚声海内外。民国初年,袁氏当国,袁世凯长子袁克定曾觊觎海源阁藏书,幸有惊无险。而到民国十八年(1929),山东不靖,土匪蜂起。当年五月,土匪占据聊城,尚未损及海源阁藏书。而在七月十五日,土匪王金发复陷聊城,其司令部即设于杨氏宅内,  相似文献   

9.
目录学家孙毓修的稿本《书目考》保存的杨保彝佚文《南北藏书诸家源流记》,梳理了清代南北两派藏书家的递藏脉络,展现了海源阁藏书源流的轨迹,对详细了解海源阁藏书源流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信息。由于该文尚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难免有遗珠之憾,兹就该文写作、寄出背景及文献价值作系统考述,以期推动海源阁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0.
《海源阁藏书研究》从海源阁形成及主人生平思想的研究入手,注重藏书版本的鉴定、编目刻书抄书实践,在充分调查基础上运用数据图表、比较等方法,对海源阁藏书的收集、保藏、抄刻、利用、亡佚情况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基本摸清了杨氏藏书的真实底蕴,是中国私家藏书研究的典范之作。参考文献1。  相似文献   

11.
聊城杨氏海源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红 《图书馆杂志》1999,18(7):42-43
鲁西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楼,为清末著名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其鼎盛时期,曾使“孤本珍籍,精抄名校,悉集于聊城”,其残存藏书,亦早已成为历史文化瑰宝。 海源阁的四代主人 海源阁藏书楼,始于杨以增,止于杨承训,前后经历了四代主人,其中又以杨以增及其子杨绍和贡献最大。 杨以增,字益之,号至堂,山东聊城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九月至咸丰五年(1855年)在世。道光二年进士,分发贵州补荔波县知县。其居官颇有政绩,由知府、道员逐级摆升至陕西布政使。时林则徐任陕西巡抚,与杨相契甚深。道光二十八年,任江南河道总…  相似文献   

12.
聊城杨氏海源阁作为我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它"汲取南北之精帙,萃于山左之一隅",其庋藏宏富、版本精善,绵延五世百余年,足可称一时之盛,在中国私家藏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尤为学界所关注和重视.通过文献调研法和内容分析法,聚焦杨氏海源阁藏书研究,搜集和梳理相关研究成果,认为关于杨氏海源阁藏书的现有...  相似文献   

13.
"海源阁"兴衰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了杨氏家族与其《海源阁》的兴衰变迁,再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对文化知识的渴求与呵护,颂扬了其不怕艰难,搜集整理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韩红  陈存业 《兰台世界》2005,(10):63-64
聊城杨氏海源阁,为晚清著名藏书楼,它与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皕宋楼"合称中国清代四大藏书楼.其中又以瞿杨两家所藏宋元珍本最多,因此又有"南瞿北杨"之誉,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杨氏藏书始于杨以增之父杨兆煜,后由杨以增、杨绍和、杨保彝祖孙三代广泛搜集,总计四千余种,二十二万余卷,因"收藏之富为海内之甲观"而名闻天下.海源阁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版刻图录>收录海源阁书影44种,标点本<二十四史>前四史就是以海源阁藏书版本为主要参考进行标点排印的,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毛泽东主席赠送给他的<楚辞集注>也是海源阁藏书的影印本.  相似文献   

15.
海源阁珍贵藏书的散佚(摘自《书与人》1996年4期)王永顺海源阁是清季著名的藏书楼,它和常熟瞿氏的铁琴铜剑楼、归安陆氏的百百宋楼、杭州丁氏的八千卷楼鼎足而四,并称为清季四大藏书楼。但瞿、陆、丁三家均在江南,只有海源阁位于北方山东聊城。因此,海源阁实为...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私人藏书由来已久,但藏书风气之盛,莫过于明清。到清代后期,藏书高度集中,相继出现了几个著名的藏书楼,那就是山东聊城杨以增的“海源阁”、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这几家,合称中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其中,聊  相似文献   

17.
一、"天一阁"得以巍然独存的原因 在我国历史上,特别是明清以来,私家藏书楼曾经兴盛一时,其中著名的就有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和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等.但明清动荡不安,兵燹不断,私人的力量很难保护住珍贵的文化财富.有的毁于兵火,有的遭劫流散.如聊城杨氏"海源阁",晚清曾经盛极一时,但大量珍秘文物毕竟不是个人力量所能永久保存的,藏书屡遭劫难,终究逃不脱毁散的命运,而至民国后期却已片纸不存.  相似文献   

18.
京杭运河与海源阁藏书的聚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中期,在山东运河岸边的东昌府崛起了一座著名的藏书楼———海源阁,阁主杨以增父子先后宦游南北,凭籍京杭运河之便将江浙精椠和京师秘籍网罗庋藏于故乡。海源阁的出现,给以江南为中心的传统藏书格局以极大的冲击。百余年后,迭遭兵燹的海源阁藏书辗转散佚于京津、济南等地。海源阁典籍的聚与散,均与大运河的兴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白晓忠 《兰台世界》2007,(2S):68-69
一、“天一阁”得以巍然独存的原因 在我国历史上,特别是明清以来,私家藏书楼曾经兴盛一时,其中著名的就有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和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等。但明清动荡不安,兵燹不断,私人的力量很难保护住珍贵的文化财富。有的毁于兵火,有的遭劫流散。如聊城杨氏“海源阁”。晚清曾经盛极一时,但大量珍秘文物毕竟不是个人力量所能永久保存的,藏书屡遭劫难,终究逃不悦毁散的命运,而至民国后期却已片纸不存。著名私家藏书楼之一的“天一阁”,为防止这种后果的出现,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其创始人明代兵部侍郎范钦,除不遗余力尽心搜寻珍籍外,非常珍惜自己的收藏,并制订了严格的禁例。规定子孙不得无故开门入阁,更不得私领亲友入阁,不管家族繁衍到何种程度,开阁必须各房一致同意,阁门和书柜钥匙由各房分别掌管,有一房不到也不能开锁,并规定“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制。  相似文献   

20.
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与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一度并峙海内,有“南瞿北杨”之号,二者皆历经五代主人,辛苦为役,积书、守书、护书,使得藏书楼能够历经百年而不朽,二者又与归安陆氏皕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合称“晚清四大藏书楼”,其藏弆之富自不待言。叶德辉《书林清话》曾记此两座藏书楼:“赭寇乱起,大江南北遍地劫灰。吴中二三百年藏书之精华,扫地尽矣。幸有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保守其孑遗,聊城杨氏海源阁收拾余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