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初三杰之首的萧何因其在建立汉朝的首功被封为酇侯,但是关于其封地"酇"是在沛郡的"酇"(cuo)县还是南阳郡的酇县,史学界尚有争论。结合汉初社会情况和其封侯惯例,以及古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进行分析研究,萧何的封地"酇"应该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而不是湖北省老河口市。  相似文献   

2.
古代的爵位     
有了爵位,不但可以享受封地内的赋税,还可以享受免除谣役等特权,而且,爵位还是可以世袭的。如张良死后,他的儿子张不疑就继承了留侯的爵位,仍然食邑万户。当时,与张良一起封爵的,有萧何等二十多人,但还有一些功臣没有封爵,于是心里不满,常背后窃窃私语。后来刘邦采用张良的计谋,把平时最讨厌但功劳却很大的雍齿也封为什方(在今四川省什邡县南)侯。侯是爵位,什方是封地县名。对其他有功的人也都封了爵位。这样,大家就不议论了。后来,历代对有功的人都授予爵位和封地,受爵的人也都同样享有特权,都同样世袭爵位和封地。但如…  相似文献   

3.
萧何、张良、韩信被并称为"汉初三杰",三人在创建汉室江山过程中都立下了盖世功勋。令人感慨不已的是,他们三人后来的命运大不相同。韩信被杀,张良退隐山林。只有萧何做了刘邦的副手,与刘邦和平共处几十年,虽  相似文献   

4.
《史记》卷二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与《汉书》卷一五上《王子侯表上》所载赵敬肃王子侯的数量、姓名、国名、封地皆有不同,需要考证辨别。封斯侯之名应为"胡伤",榆丘侯为"受福"。刘终古的封地为中山国柏阳县,刘义封地在东郡东武阳县。王子侯因犯罪被除国者甚多,原因是敬肃王自身的不端和对诸子的溺爱。众多侯国以赵国为中心向外扩散,受封时间也有先后之分。分批分散进行分封,既是为保证分封效果,又是为了稳定诸王,并为朝廷预留出时间。  相似文献   

5.
吴敏 《文教资料》2009,(8):107-109
教育研究课题的新与旧并不是判断研究成果是否有价值的唯一标准,甚至不应该是主要标准.人们对教育"热点"的追捧反而导致忽略了对教育的本质的提问和深思.教育研究应在不断"创造性占有"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教育的本质不断深思.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历年来关于指示词"那么"的研究成果做了系统的梳理归纳,从来源、语法位置、语法意义和语用意图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基于现有研究的综合分析,指出了"那么"语义演变的趋势,及其主要语用、话语功能,并在肯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尚待继续深入研究的相关课题.  相似文献   

7.
刘宋时期分封制发达,诸侯与自己的封地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其中包括政治上诸侯是封地的最高代表、封地要供给诸侯食邑、封地人们对诸侯有精神上的归属感等多个方面,但是由于封建皇权巩固统治的需要,这些联系有些被弱化甚至虚化,诸侯与封地地方社会的关系也因此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8.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实施方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案例教学历史悠久,也形成了诸多经验总结等研究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教师"教"的角度对<财务管理>课程如何有效组织案例教学进行探究,以免由于教师方法的不当使得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著名的现代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Ben-jamin.loom)在系统总结前人关于学习变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学习变量说"。学习布卢姆的"学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泛语文现象的展现及归类,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形成这一现象的成因从哲学的角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从"语文是什么"、"语文教什么"等角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绘事后素"出自《论语·八佾》子夏与孔子论诗,后世对其有多种阐释。文章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究"绘事后素"的本义,并结合孔子的诗教、礼教思想,分析其蕴含的中和美及其当代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2.
借鉴"土八股"和"洋八股"论文写作范式,总结了一套问卷调查型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范式,包括绪论、概念界定、理论阐释与操作化、问卷设计与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研究结论与建议、结语等部分,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案例进行了阐释说明。  相似文献   

13.
"头"是人身体的重要器官,也是语言中值得研究的核心词汇。"元、首、头"作为"头"语义场的成员,在历史上经历了更替演变。采用历史比较法和语言学理论,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将"元、首、头"三者更替的关系脉络及原因和发展状况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4.
历史事件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对萧何说:你小子他妈的跑哪去了!萧何:我去追人去了。刘邦:谁啊?萧何:韩信。刘邦:扯——淡。这么多人你不追,偏去追那个韩什么信的。七国之乱  相似文献   

15.
从"则"的本质特点和词性、是否具有转折关系以及它与"即"、"斯"的关系三个方面对《马氏文通》中"则"的论述进行述评。认为《马氏文通》对"则"字的研究,既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批判继承,又有所发展创新,并且对后人多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朔州秧歌是在山西省北部朔州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与广灵秧歌、繁峙秧歌通称为"晋北大秧歌"。本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地方文献和实际调查所获得的口碑资料,论述了朔州秧歌与地方文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7.
萧规曹随     
司马迁<史记·曹相国世家>载有一个故事:曹参继萧何之后做了汉朝的相国(相当于宰相),推行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政策.他自己整日饮酒,使下级连向他汇报、进言的机会都没有.汉惠帝责备他"无所请事",曹参解释说:陛下不及高帝圣武,而我不及萧何贤明,这是众所周知的.  相似文献   

18.
受传统语法理论的限制,大多数语言学者着眼于句法结构对"看起来"与"看上去"进行静态的研究。本文基于话语标记语理论,对二者进行动态的考察。在提出判定二者话语标记语标准的基础上,对二者演变为话语标记语的过程进行了分析。作为话语标记语的"看起来"与"看上去"有其独特的语用功能,这种功能作用于交际双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作为话语标记语的"看起来"与"看上去"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浅析,以期丰富前人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动词重叠的研究进行回顾,讨论动词重叠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旨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动词重叠的形式及范围、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几个方面,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综合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孔雀东南飞》具有较高的语言研究价值。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入该诗,但对"谓言"、"奇"、"详"、"恨恨"等四个词语的释义不够准确。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考察,指出教材注释失误的原因,对四个词的意义进行了解释,并且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