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健 《甘肃教育》2014,(13):77-77
正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新课程对学校教研的必然要求。农村学校必然要在校本教研的内涵和形式上下功夫,多管齐下,创新和丰富农村校本教研的内涵,结合农村学校、农村教师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激励带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使校本教研成为农村学校教研的有效形式,从而促进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确立以教师为本的校本教科研模式是基础新理念下的教育要求教师开展科研型教学,提  相似文献   

2.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是开展校本教研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开展校本教研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和现实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校本教研以其明确的目标指向、与学校和教师的天然联系以及能动、鲜活和不断创新等特质,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现实的有效途径。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推进新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符合教师成长规律,它有利于创设教师间交流切磋、互相帮助促进、互相关心爱护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笔者所在学校对校本教研形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实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本文从群体学习式校本教研、先导小组式校本教研、引领式校本教研、合作式校本教研、联片式校本教研、网络式校本教研六个方面阐述了校本教研的做法,及其对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发挥的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金甫 《教书育人》2015,(2):56-58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是开展校本教研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开展校本教研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和现实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校本教研以其明确的目标指向、与学校和教师的天然联系以及能动、鲜活和不断创新等特质,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现实的有效途径。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推进新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符合教师成长规律,它有利于创设教师间交流切磋、互相帮助促进、互相关  相似文献   

4.
校本教研.即以校为本的教研。华东师大郑金渊教授认为校本有三方面含义:一切为了学校,一切在学校中,一切基于学校。简单地说,校本教研就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践证明:校本教研是打造新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校为本的理念被引入学校发展中。校本教研应该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新课程为导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教师为教研主体,以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的教育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开发管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本教研应该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新课程为导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教师为教研主体,以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的教育研究活动.开发校本教研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育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开发校本教研必须树立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理念,建立校本教研的组织和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同伴互助为核心的校本教研模式,提升教师的行动研究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制定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7.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它以学校为中心、以学校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学校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无疑,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特别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而言,校本教研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现实选择。然而,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化发展的不平衡和化背景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实践使人们认识到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最为有效的方式。校本,即以校为本,其基本内涵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和力量,也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借助这三方面的力量,西部农村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主要做法及步骤有: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校为本的理念被引入学校发展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得到了重视,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策略来进行校本教研,并以此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校为本的理念被引入学校发展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得到了重视,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策略来进行校本教研,并以此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制度,强调解决学校、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实行校本教研就是以学校为教育教学研究的基地,以教师为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本校的教师,提高的对象是本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及其教学效果,平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就是研究的课题。我校提出的《有效教学和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一校本教研总课题,就是依据以上教研理念,在分析学校教师状况及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作出的选题结果。  相似文献   

12.
张宪 《辽宁教育》2014,(12):58-59
正提到校本教研,大家并不陌生,而且每个学校都在默默地做着。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的教学行为研究活动。校本教研,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学校。营口市老边区实验小学立足校本教研,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开展"四位一体"校本教研活动"四位一体"教研活动是我校传统的校本教研活动。"四位一体"是指备课——说课——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教研在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助推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要深化教育改革,将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育实践,必须植根校本,聚焦课堂,创设良好的教研氛围,灵活运用多种教研形式,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一、植根校本,做实教研主体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教师对教学变革和专业学习的投入可以看作是教育改革实  相似文献   

14.
校本教研是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途径,是发展学校、建设学校的一个有效途径。建立“以校为本”的学习型教研制度,这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教研工作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现代教育思想纷至沓来,学校本位的理念也走进了我国的基础教育。学校本位的发展呼唤全方位的以校为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呼唤教育教学的校本研究。校本教研,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那么,校本教研与现行教研有什么不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育发展和改革成败的关键,学校作为教师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和氛围.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校为本,改革学校管理,深化校本培训,强化校本教研,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校本教研是以新课程为导向,以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的一种教研制度.目前,以学校为基地,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成了提升教师专业品位、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纵观西部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校本教研,不难发现,不管是其存在的客观条件、学校的制度设计,还是校本教研的内容、形式、校本教研的深广度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空泛随意的现象,凡此种种使校本教研的质量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8.
罗克宏 《甘肃教育》2009,(14):13-13
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校为本的研究制度。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专业水平,提高办学层次。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研究的过程主要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校本教研的基点是学校,研究要扎根于本校的实际,解决本校的问题,促进本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离不开科研,向科研要教学效益,以科研促教育发展,早已成为这个时代教育者共有的教育理念。对学校管理工作者来说,立足学校实际,着眼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校本教研上下工夫。校本教研,顾名思义,就是以校为本的教科研。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从而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方面,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实验中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0.
以校为本和实践第一是校本研究的基本理念,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是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问题、设计、行动和总结是校本研究的基本环节.校本教研的发展,既要靠思想认识的发动,也要靠必要的制度规范和保障,所以改革传统教研的方式和内容,确立以“教师为本“的新的教研秩序,重建学校教研文化制度,创造一种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平等合作、共享经验的氛围,创设一种有利于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机制,校本教研才能长期健康地开展下去.近年来,我们以传统教研为基础,从学校的教研发展实际出发,从改革某一方面的制度入手,逐步建立并实施学校校本教研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