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土地革命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转变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减租减息政策简约易行,效率优先,以调整经济关系为突破口,循序渐进、平和务实地变革旧的土地所有制。减租减息政策在抗日根据地得到了成功的实践,其理论和实践价值是深远的。这一土地政策的重大转变,对于促进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的江苏省历史高考试题,经常考查我国土地制度和政策的变化。本文把我国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民主革命时期,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各个时期、阶段的土地制度和政策的变化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进行了探讨,对党在不同时期土地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作用作出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台湾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清政府的移民政策、民族政策、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对台湾的土地开发均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传统的土地开发中,解决劳动力问题是其首要前提。清政府对台湾劳动力的配置,大致以同光时期的“开山抚番”运动为界线,在两个地区、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清前、中期以大陆移民填充台湾西部平原,一是清后期将台湾西部海岸的多余人口分配到以台东地区为代表的广大米开发地带。然而清政府在各种固素的干扰下,对这项_T-作时而表现出积极主动,时而表现出消极保守;而且由于当时清政府对台湾土地政策与人口政策的调节并不平衡,导致乾隆以后台湾人口与土地的矛盾问题逐渐尖锐化。根据清代台湾劳动力资源与土地资源配置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康(熙)雍(正)时期、乾隆至同治时期、同(治)光(绪)时期。本文分别论述了这三个时期台湾的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5.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经历了逐渐完善的过程。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发动和组织农民运动,提出一些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开始制定符合农村实际的土地分配办法和土地革命路线。期间,“左”的错误导致了土地政策执行中的偏差与错误。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果断地改变土地政策中的“左”的做法,制定减租减息政策,实现土地政策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关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土地政策发展演变的研究日见升温。为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本文将1949年至1978年土地政策划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徘徊时期等四个阶段,进而对其进行介绍、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阐述了国共两党土地政策的异同,并对这种异同的成因也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8.
从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毛泽东同志始终把他对农村社会的调查研究作为制订党的土地政策的基础,注重对农村社会科学的阶级分析,追求土地政策实践中的科学性。在科学的阶级分析的基础上,他探索科学的土地分配办法,使土地革命沿着科学理性的方向发展;在坚决贯彻阶级路线的基础上,他积极探索科学的土地分配办法,注意分地区、分阶段推进土地改革,追求土改工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快速城镇化时期北京城市更新的四个案例,以长时段观察的田野调查方法研究都市权力结构与土地利益分配,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土地利益分配结构变迁及其社会后果的空间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增长联盟理论相对忽视了都市权力多元化趋势,而政体理论则未充分重视土地利益分配所嵌入的制度环境与国家治理结构。中央政府能够通过政策目标调整改变都市权力结构并进而改变土地利益分配的博弈机制,政策调整实际上塑造了四种典型的土地利益分配类型,四种类型的土地利益分配包容性逐渐增加,城市社会空间分化扩大趋势逐渐缓和。土地利益分配问题是快速城镇化时期社会矛盾凸显的政治经济根源,也是新时代公平导向的空间治理改革和政策调整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梳理,将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政策分为萌芽时期、成长时期、成熟时期三个阶段,认为就业结构性矛盾、农业创业环境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休闲农业发展、土地流转政策不断完善、二次创业面临挑战等是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重要原因,在以上分析基础上,对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进行了政策展望。  相似文献   

11.
对待富农政策是我党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时期党对待富农的政策有所不同。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对民主革命其他时期对待富农政策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惟独抗战时期未提及,而《中国近代现代史》(人教版试验本)下册在提及建国后土地改革对待富农政策时是这样叙述的:“这次土地改革在政策上同过去有所不  相似文献   

12.
论陕甘宁边区的土地政策和土地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土地政策经历了减租减息、征购地主土地和土地改革的演化过程,这种演化是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分不开的,通过这种演化,在陕甘宁边区的老解放区逐渐消灭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在每次土地政策演化的进程中,陕甘宁边区政府都有相应的土地法规出台,边区的土地立法涉及到土地政策、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土地登记管理、土地司法等方面,内容相当完整,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边区土地管理的法制化程度已相当高了,这些法规在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各项土地政策的实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其他革命根据地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土地立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大致分为老区、半老区和新区三种类型,其中新区指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后新解放的地区,包括整个中原解放区和华北、西北、东北解放区的部分地区.在这些地区,党的土地政策几经变化,比较复杂。总结、研究和探讨新区土地政策的发展与变化,是深入研讨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农民开展土地斗争的经验和教训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试图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英国都铎王朝时期和斯图亚特王朝早期是英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时期,这一时期同时也是土地经济繁荣发展的时期,土地的买卖和出租现象盛行。那么,这一时期土地经济繁荣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时期的土地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在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分析和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将有利于深刻理解英国的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和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希望能给我国政府关于土地经济政策方面的决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汉武帝统治时期,流民问题十分严重。汉武帝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严控户籍、赈济安抚、生产自救、扩大土地资源、抑制土地兼并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汉武帝解决流民问题尽管有些不足,但成效显著。汉武帝时期的流民问题及其解决方式深刻地反映出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及政治经济特色。  相似文献   

16.
德占时期青岛建设和发展了较为科学成熟的土地政策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土地储备制度和税收调控制度,对土地规划和城市建设加以严格控制,为城市迅速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追溯渊源,这些政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国内其他城市租界土地政策弊端的扬弃和超越。  相似文献   

17.
土地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土地改革以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农村居于主导地位的。不公平的土地占有关系和使用关系使得农民深受剥削,也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和工商业的发展。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开展了一场长期的、曲折的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斗争。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进行土地改革。从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到提高农业产量、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出发实行土地公有化。各项土地政策不断完善和优化。  相似文献   

18.
富农问题是贯穿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特殊而复杂的问题。对富农的政策。往往会影响多个方面的政策,关系到革命和建设的成败。文章通过对土地革命时期各个阶段富农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总结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富农政策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9.
读者龚灿豪同态来函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土地政策中,有过两种土地所有权的演变。它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具体过程怎样?本刊特请杨美琳同志作答.  相似文献   

20.
武汉国民政府时期,邓演达集中论述了他的农民运动思想,包括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土地问题的解决以及如何帮助农民等问题,剖析他这一时期的农民运动思想对于我们研究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的土地政策以及中共领导的农民运动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