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登楼赋》是王粲壮志难酬、久客思归之作,也是建安时代抒情短赋的名篇。可是,题中王粲所登的城楼,却没有点明。以致在后来,当阳、江陵、襄阳三城都有仲宣楼,都说是王粲登览作赋的楼,而争为自己乡土的名胜。直到今天,文学史家和评注家们对此仍众说不一。故有必要做一点考释、辨正工作。《登楼赋》乃因景生情、即景述志之作。要考察“兹楼”在何处,是不能脱离赋中描述的地理形势的。而历来所传的当阳、江陵、襄阳的“仲宣楼”,都不是王粲登临作赋的  相似文献   

2.
汉代王粲《登楼赋》中楼址今在何处 ?历来众说纷纭。文章以充分的论据批驳了“襄阳说”、“江陵说”和“当阳县城说” ,对“麦城说”也提出了质疑。作者首次提出了王粲登楼在荆门的观点 ,并作了详细论证  相似文献   

3.
读完王粲的《登楼赋》,只觉得作者荷着一种自诗骚以来无数文人墨客所深深感知着的人生的、历史的、政治的“沉重感”,只觉得作者心灵深处蕴藏着一股不可抑制的气势,真可谓“思若涌泉”、“局面阔大”。 据《后汉书》载,西京扰乱,王粲避难荆州,依附刘表,然而“表以粲貌寝面体弱  相似文献   

4.
王粲《登楼赋》文意发覆易健贤有“魏晋之赋首”(《文心雕龙·检赋)))令名的王第《登楼赋》,自问世伊始,便受到特殊重视。曹丕曾称其“虽张(衡),蔡(因不过也”(《典论·论协);一向自恃文才甚高的陆机、陆云兄弟,亦慨叹“《登楼》名高,恐未可越也”,转而在...  相似文献   

5.
汉末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以“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和“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阝属)”应瑒和刘桢)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他们的作品所体现的,“建安风骨”对后代的许多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王粲(177—217年)则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这个评价是很高的,王粲十七岁时因为政局动乱从长安到荆州,投奔刘表,在荆州生活了十六年,一直未受到刘表的重用而郁郁不得志,这种心情在他的名作《登楼赋》和《七哀诗》(其二)中都有生动的抒发。二○八年他离开荆州归顺曹操,受到曹操的重用,被辟为丞相掾,后迁军谋祭酒,从曹操西征时还拜为侍中(侍从帝王左右,出入宫廷的官)。那么,王粲何时担任侍中的呢?  相似文献   

6.
汉末至建安时期,正当“劝百讽一”的大赋被其形式主义的枷锁桎梏得奄奄一息之际,一大批风格清新刚健、内容健康充实的抒情小赋却异军突起,冲突于文坛。其勃勃生机与大赋之衰落恰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其中王粲的赋作更是成就卓然,独步当代。魏文盛赞王粲“长于辞赋”,认为其作品“虽张(张衡)蔡(蔡邕)不过也”(见曹丕《典论·论文》)。观粲之作品,其思想与艺术上之高度成就,令人深觉魏文所言不谬。考虑到抒情艺术对于抒情小赋所独具的意义,本文仅试就粲之代表作《登楼赋》抒情艺术之成就作一番探讨。《登楼赋》抒情艺术的成就之一,乃抒情方式与抒情内容之契合。“文以气为主”,而作  相似文献   

7.
王粲《登楼赋》 兹楼 《赋选》以为“登当阳城楼”。误。王粲所登城楼,旧说有当阳(属湖北)城楼(《文选》李善注引盛弘之《荆州记》说)者;有江陵(屑湖北)城楼(《文选》刘良注说)者二说。但核之赋中所言“漳水”、“沮水”、“陶牧”、“昭邱”等地理方位,则“当阳”、“江陵”二说显属不合。今据郦道元《水经注·漳水注》:“漳水又南迳当阳县,又南迳麦城东。王仲宜登其东南隅,临漳水而赋之曰:‘夹清漳之通浦  相似文献   

8.
登高而望远,欲穷千里目,这是人之常情。汉末王粲“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荆州,依靠刘表,曾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有句云:“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最苦有山遮望眼。而南宋后期诗人戴复古《江阴浮远堂》:“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南宋与金议和,以淮水为界。  相似文献   

9.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曹丕《典论·论文》把他排在孔融、陈琳之后,当是按照年岁来排列的。曹丕又说:“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团扇》《桔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这是对王粲的作品作出较早的评论。曹丕又在《与吴质书》里说:“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曹丕认为徐干的辞  相似文献   

10.
政治上的失意却成就了王粲的千古名篇《登楼赋》。思乡怀归之愁,怀才不遇之忧,河清未至之虑,乱离伤时之感在这篇赋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1.
政治上的失意却成就了王粲的千古名篇《登楼赋》。思乡怀归之愁,怀才不遇之忧,河清未至之虑,乱离伤时之感在这篇赋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2.
王粲是古今公认的建安时期的一个杰出作家,一生创作“诗、赋、论、议垂60篇”(《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文学成就被前人列为建安七子之首。他的《七哀诗》、《登楼赋》都是文学史上久为传诵的名作。特别是20岁前创作的《七哀诗》第一首,前人评价极高。有的说,“王仲宣《七哀诗》‘路有饥妇人’六句,杜诗宗祖。”(何焯《义门读书记》)有的赞为“此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诸篇之祖也。”(沈德潜《古诗源》)更有的说它“冠古独步”(方东  相似文献   

13.
登楼赋     
一、课文讲析《登楼赋》是王粲的代表作之一。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邹县一带)人。博闻强记,通算术善属文,更擅长于诗赋,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幼年时随父移居长安,后避军阀之乱到荆州。他身经离乱,向往治平。作品中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和为祖国统一、社会安定而建功立业的理想。赋是一种介于诗歌  相似文献   

14.
刘勰认为徐幹因为他善于写作辞赋和论说文章而享有美名涫挡茇г缫阉倒?“王粲长于词赋,徐幹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幹之《玄猿》、《漏巵》、《圆扇》、《桔赋》,虽张、蔡不过也。”(《典论·论文》)又说:“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  相似文献   

15.
王粲《登楼赋》的描写艺术兼及主题与其它张丛林王粲(177—217)留下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就其创作艺术而言,在建安文学作家中能出其右的或许只有曹植一人。若仅就辞赋成就而论,王粲与曹植当在伯仲之间。建安文学的另一重要作家曹丕就说“王粲长于辞赋”[1]。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魏晋时期曹操《短歌行》和王粲《登楼赋》思维方式、表达状态、话语运用和作品独特基调的比照,再现建安诗赋创作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7.
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著作,它的流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之文学,从骚体到汉代骚体赋再到六朝赋一路走来,继承与创新并存,到了王粲的《登楼赋》,无论从内容还是体式它都表现除了一种楚辞精神的回归,是楚辞精神在发展继承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复兴,也因此成为了六朝赋之典范。  相似文献   

18.
郑光祖的杂剧《王粲登楼》对汉末王粲登楼的史实进行利用、开发,他以特定的人生体验为背景,对王粲的人生境遇重新解读,集中体现了元代文人“空学成补天才,却无度饥寒计”的愤懑,成为关照元代社会观念、时代变迁及民众心理的绝好材料。  相似文献   

19.
对王粲《登楼赋》的主旨,历来有危惧怀归说和不遇思乡说,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登楼赋》中有“陶牧”、“昭丘”、“归欤”、“楚奏”、“越吟”、“井渫”、“匏瓜”七个典故,正确理解王粲援用这七典的深层含意,对弄清赋的主旨有关键性的作用。赋的首段,诗人登楼“周览而发幽情,融史入地”。①“昭丘”,指楚昭王墓陵。《左传·定公四年》载:“楚昭王即位,无岁不有旲师。”汉献帝登基,无岁不有乱,前受董卓劫制,后被曹操威逼,其况也似楚昭王。“陶牧”,指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墓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旲越相争,范蠡为越王勾践股肱,助越灭旲。如今识室飘摇,有谁能匡复?诗人慨然想越范、昭王的史实,所喟叹的不是“信美非吾土”,而是世道的“纷浊”,无人能“一平”天下。  相似文献   

20.
试谈敦煌俗赋的体制和审美价值——兼谈俗赋的起源伏俊连敦煌遗书内保存的赋类作品,据现在所知,有46个卷号,去同存异,有27篇赋,主要藏在法国巴黎、英国伦敦、俄国圣彼得堡等地①。其中先唐赋5篇:即张衡《西京赋》,王粲《登楼赋》,左思《吴都赋》,成公绥《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