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读者不仅是文学接受活动的中心,而且作为历史性存在他也是对文学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的一支重要力量。文学接受中读者的二度创造是通过四种主要形态得以实现。从对这四种形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文学接受中读者的二度创造对整个文学活动具有积极而巨大的建构作用。所以,欲论及作家文学创造推陈出新的根源,从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二度创造入手应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接受反应文论认为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文学意义的最终实现取决于读者的能动性阅读和接受。本文运用文学接受史中的典型例子阐述了读者创造性阅读的重要意义,指出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对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起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学创作活动和文学接受活动是在作家和读者的头脑、意识中生成虚拟文学世界的过程。文章对文学创作世界和文学接受世界各自的生成过程、特征以及文学创作世界与文学接受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现象学描述, 并对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予以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课堂学习中占有比较大比例,因此文学接受活动也逐渐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自身创造力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当前高中语文课堂的文学接受活动实践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文学接受活动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将以当前高中语文的文学接受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  相似文献   

5.
文学接受也称接受美学,是20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广泛影响欧洲文坛的文学批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文学创作阶段文学活动的主体是作家,那么在接受阶段,文学主体则转为读者了,没有经过读者接受的作品不是完整的文学活动,只能说是文字符号,是文本.意义是在读者与作品的对话中产生的,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形成审美对象并实现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文学接受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学接受活动如果得到了老师的重视,并且老师对其进行了重点讲解,那么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文学创新能力都能得到非常好的发展,为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具备丰厚的文学内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是,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不管是文学  相似文献   

7.
正海德格尔认为在文学作品没有进入接受关系之前,只具有物质属性,它的最重要的审美性会被遮盖。所以要理解文学作品审美符号的意义,还应该深入到文学审美活动中进行创作与接受的互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是不能靠自身力量释放出来的,它需要以读者的阅读作为产生条件。换句话说,文学潜在的审美价值只有通过接受方投入文学品鉴中,才能够被有效激活,文本意义才得以衍生。而接受并不是一味的赞美,文学接受活动其实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文学欣赏,二是文学批评。这两部分构成文学鉴赏活动的方向和任务,而欣赏一部文学作品实际上又是对这两部分的整合。教师可围绕这三点内容,展开文学审美阅读活动。  相似文献   

8.
论文学的意向性接受图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接受是一种意向活动,对文学的接受主要是一种意向性接受。它具有主观指向性、实用功利性、关注历史语境等特征。这种接受图式表征为批评性接受、借鉴性接受、实用性接受和背离性接受等形态。而审美性接受是与意向性接受有别的另一种接受图式。  相似文献   

9.
文学存在的意义在于读者的接受及其产生的效果。在消费主义图景下的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理论建构不仅只在文学史之历时性与共时性之中运作,更应考虑在文学活动的以读者为中心的几个要素之间运作。而传统的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分法在消费时代显然不舍时宜,因为文学市场构成因素现已深刻浸入其中,影响着作看的创作与读者的接受,这决定了它应当而且必须是文学活动的第五个要素;并且,在文学场中读者这一要素可能具有接受者、书写者、被书写者这三重身份特征。由此,文学的读者期待视野也必须得到重新界定。于是,我们的接受美学文学史概念就应该在一更为宏大的视界内得到与时俱迁的理论修正。本文试图从读者的多重身份特征入手,把文学活动的五要素放到文学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坐标系中来探讨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的构架问题。  相似文献   

10.
将接受美学运用到文学审美教育领域,意味着文学审美教育思路的一种转换,即从单一注重教师的传授转向既注重教师的传授又注重学生的接受并重。运用接受美学观,以审美期待作为文学审美教育的切入点,以审美经验为文学审美教育的着力点,以“师生参与”为文学审美教育的互动点,以“第二文本”为文学审美教育的反馈点,探讨和研究文学审美教育接受者的接受是一项颇有意义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文学欣赏"以欣赏对象即作品为中心。从20世纪70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发展开始,"文学接受"渐渐超越了"文学欣赏",为更多的文艺理论研究者所推崇。"文学接受"主张以读者为中心,特别重视对艺术接受过程中阅读主体再生产、再创造,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如何让学生从"文学欣赏"转到"文学接受"呢?教师的"搭桥"工作十分重要。笔者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解析语文教师应怎样提供条件,以激活学生有意义、有深度的文学接受活动。  相似文献   

12.
金圣叹在其小说、戏曲评点中阐发了重要的接受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重视文学接受活动中接受者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认为文学作品是文学接受的前提;对文学接受心理尤其是审美快感的分析.金圣叹的接受美学思想,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深远的理论价值、启示意义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是处身于文学活动(创作和接受)中的、一种精神的和物质的、心理的和物理的综合存在物,文学作品在文学活动中开启虚拟文学世界;文学文本是处于创作维度的文学作品与接受维度的文学作品之间、并联结两者的一种语言事实性的、物理中介物。本文结合英加登的现象学文论和在二十世纪形成的文本理论,解析了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的以上区分与关联。  相似文献   

14.
<正>"文学欣赏"以欣赏对象即作品为中心。从20世纪70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发展开始,"文学接受"渐渐超越了"文学欣赏",为更多的文艺理论研究者所推崇。"文学接受"主张以读者为中心,特别重视对艺术接受过程中阅读主体再生产、再创造,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如何让学生从"文学欣赏"转到"文学接受"呢?教师的"搭桥"工作十分重要。笔者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解析语文教师应怎样提供条件,以激活学生有意义、有深度的文学接受活动。  相似文献   

15.
如何让幼儿与文本有效互动,是文学启蒙教育活动的关注点,那么,支持幼儿的文学接受策略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16.
文学传播是文学经典形成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文学经典进入读者接受视线的纽带。唐诗的经典化与唐人文学传播活动密切相关,饮宴酬唱、相互寄赠、推赞等人际传播活动是唐代诗人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文学传播活动不仅在地域上扩大了唐诗经典的传播面,也促进了唐代诗人的声名远播,从而成为唐诗经典化过程中一股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一、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新课程的影响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由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教授尧斯和伊瑟等五位文学理论家创立,其基本观点是:1、文本的价值和意义是由读者在接受中创造并实现的。文学活动是一种审美接受与生产的过程,文本的产生并不是文学活动的终点,它的潜能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接受活动中才逐步得以实现。所以尧斯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同时,由于接受者有时代、国籍与自身因素的差别,因此,任何文本的意义和价值都只能是暂时的、开放的和相对的。2、读者在阅读文本前已经…  相似文献   

18.
成授昌 《考试周刊》2008,(8):138-140
以接受美学为理论背景,研究中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再创造特质.分析阅读主体的素质,从而增进对于教学主体创造潜质的认识;剖析文学接受的过程,提出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凸显文学接受中阅读主体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是西方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文学理论。这一理论以文学的读者接受为研究重点,研究接受的过程,认为读者阅读过程中赋予作品(文本)的意义是作品得以完成的重要环节。接受美学对于以文学作品为研究中心的传说范式是一种突破,而且揭示了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事实。毛泽东没有接触接受美学理论,但作为一个注重文艺社会功能的政治家,他早就注意了文学的读者接受这一现象。他虽然没有提出系统的接受理论,但他重视  相似文献   

20.
北朝前期文学追求文学自我意识的确立以及对南朝文学敌意的抗拒,然而作为一种初学文其文学活动还是接受了南朝文学潜在的影响.当然,更多的是在文学传统的断裂中创造了别样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