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三部曲”源出自古代希腊,它是指情节联贯的三部悲剧,又称“三联剧”。古希腊悲剧的始祖埃斯库罗斯写的戏剧多是“三部曲”。例如《普罗米修斯三部曲》,即《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带火的普罗米修斯》。后来,“三部曲”泛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  相似文献   

2.
三部曲集锦     
三部曲源于古代希腊,专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悲剧,又称“三联剧”。如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阿伽门农》《奠酒人》《复仇的女神》连续叙述了一个家庭世代相互仇杀的血腥故事,总称“俄瑞斯忒斯三部曲”。现在人们用“三部曲”来泛指某作家创作的情节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由数个主人公贯穿到底、有内在连续性的三部连贯性作品。  相似文献   

3.
“三部曲”源出于古代希腊,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悲剧,又称“三联剧”。如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俄瑞斯忒斯》三部曲——《阿枷门农》、《奠酒人》、《欧墨尼得》;《普罗米修斯》三部曲——《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带火的普罗米修斯)。后泛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互相连贯的文学作品,如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三部曲有:阳翰史的(地泉疗部曲—-(深入)、(转换)、(复兴)。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  相似文献   

4.
“三部曲”一词源出于古代希腊。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约公元前525——公元前456年)首创了“三联剧”(即三部曲)的悲剧形式,并创作了反映父权制对母权制的胜利和法治精神对血族复仇观念的胜利的三部曲《俄瑞斯忒斯》(包括《阿伽门农》《奠酒人》《复仇女神》)。从此,“三部曲”这一名称问世了。不过,这时的“三部曲”是指情节联贯的三部悲剧,是针对音乐艺术而言的。  相似文献   

5.
百草园     
什么叫“三部曲”巴金写过《激流三部曲》与《爱情三部曲》。“三部曲”源于古代希腊,它是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悲剧,又称“三联剧”。例如《普罗米修斯三部曲》,即由《被缚的普罗束修斯》《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及《带火的普罗米修斯》组成。俄国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三部曲》是:《两姐妹》《一九一八年》厦《阴暗的早晨》。  相似文献   

6.
「三部曲」,它源于古希腊三部情节联贯的悲剧——《阿伽门农》、《奠酒人》和《报仇神》,总名为《俄瑞斯成斯》。又称「三联剧」。「三部曲」现泛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贯的文学作品。就我国现代文学作品而言,各类体裁的「三部曲」有如下几部。  相似文献   

7.
“三部曲”源出古希腊,本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悲剧,又称“三联剧”。  相似文献   

8.
三部曲漫谈     
三部曲源出于古代希腊,专指情节联贯的三部悲刚,如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阿伽门农》《奠酒人》《复仇女神》连续叙述了一个家族世代相互仇杀的血腥故事,总称《俄瑞斯忒斯》三部曲,又称“三联剧”。俄国剧作家阿·康·托尔斯泰所著历史剧三部曲《伊凡雷帝之死》《沙皇费多尔》《沙皇鲍里斯》即三部曲在戏剧中的运用。到中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写了《神曲》三部曲(《地狱》《炼  相似文献   

9.
“三部曲”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远在公元前5世纪时,被称为古希腊悲剧之父的埃斯库罗斯创作了几部三部曲。如《普罗米修斯》三部曲,由《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带火的普罗米修斯》组成。《俄瑞斯特斯》三部曲,由《阿加门农》、《奠酒人》、《报仇神》组成。叫做三部曲,是因为它们的情节互相连贯。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将内容各自独立而又有一定联系的三部文学作品统称为三部曲。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语文》2005,(5):44-44
“三部曲”源于古希腊,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悲剧,又称“三联剧”,现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作品。现辑录部分“三部曲”作品如下。1、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2、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3、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4、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5、郭沫若的《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6、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7、雷加的《潜力》三部曲:《春天来到了鸭绿江》、《站在最前列》、《蓝色的青枫林》。8、欧阳山的《一代风流》三部曲:《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9、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月下》、《雾中》、《风前》。10、阳翰笙的《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11、李季的《杨高传》三部曲:《五月端阳》、《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玉门女儿出征记》。  相似文献   

11.
《悲悼》三部曲取材于著名希腊悲剧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三部曲《俄瑞斯忒亚》.从始至终,奥尼尔都致力于告诉我们这是一部由过去的影响力和个人的黑暗内心所主宰的一部人类悲剧.本文运用弗洛伊德“创伤体验”的心理分析理论,揭示出克莉斯丁是清教压抑下的牺牲品,是一个值得我们同情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12.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命运悲剧的杰出代表,《雷雨》是中国式悲剧作品的典范,后者对于前者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两部戏剧在结构、主题和情节上都有相似之处,都采用了闭锁式戏剧结构,通过“发现”实现“突转”,进而揭示真相,情节上都包含了许多偶然性的巧合,但在表现主题上,《雷雨》将纯粹的命运悲剧发展成为社会悲剧,在偶然性情节中包含着历史必然性,这赋予了《雷雨》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三部曲”泛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互联贯的文学作品。我国现代文学中有不少三部曲。举例如下。郭沫若的“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和《十字架》。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和《追求》。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和《残冬》。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和《电》。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和《秋》。阳翰笙的“地泉”三郎曲:《深入》、《转移》和《复兴》。洪琛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  相似文献   

14.
最近终于从日本拿到了安彦良和的《耶稣》,细细拜读之后,再回想起他的其它相关作品,对于安彦的创作理念中的某部分的理解,终于从一些零碎的片断串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整体。不由得想起了梅列日科夫斯基(1865—1941,俄罗斯“白银时代”代表作家之一)巅峰时期先后所著的《叛教者尤里安》、《列奥纳多·达·芬奇》、《彼得和阿列克塞》。这三部传记小说跨越了三个不同的历史舞台,情节也毫不相干;然而这三部作品被一个共同的主题联系起来,这就是“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同样的,安彦对基督教的认识与思考较为集中地潜藏在三部作品中,它们因此而关联,这就是《尼禄》、《贞德》和《耶稣》。笔者借用这个名称,斗胆将其当作安彦良和的“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  相似文献   

15.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这是巴金用泪水写在托尔斯泰的《复活》这部小说扉页上的一句话。但,巴金,一个不肯向悲剧低头的人,却以一部“激流三部曲”来证明生活激流的动荡不息。既然动荡,就没有停止的那一时;既然不息,就没有结局的那一刻。搏斗,是激流的主使者。当巴金还是一个正处于青春热血之中的年轻人时,他曾在“激流三部曲”的  相似文献   

16.
三岛由纪夫的小说具有精巧的结构和情节,被誉为现代小说技巧与日本传统美的成功结合的特例。“动机”和“犯忌”都是小说的技巧。本文以三岛由纪夫最后的巨著《丰饶之海》第一部《春雪》为例,试析作者如何运用动机和犯忌的因素,表现动人心魄的、凄美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牡丹亭》的悲剧性研究主要是从故事情节出发,探讨剧情的悲剧性,其中不乏争议。文章借鉴希利斯·米勒的重复理论,着眼于《牡丹亭》剧本,考察汤显祖写作时重复使用的“寒”、“冷”等词语以及所营造出的寒冷、颓败意象来分析汤显祖戏剧艺术的悲情主义特色,我们认为《牡丹亭》与其说是一部情节悲剧,不如说是一部抒情悲剧。  相似文献   

18.
冰峰 《考试》2005,(10)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漂流”三部曲:《山路》、《炼狱》和《十字架》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和《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和《残冬》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和《电》“激流”三部曲:《家》、《春》和《秋》阳翰生“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和《复兴》洪深“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和《青龙潭》叶君健“土地”三部曲:《火花》、《自由》和《曙光》欧阳山“一代风流”三部曲:《三家巷》、《苦斗》和《柳暗花明》沙汀“三记”:《淘金记》、《困兽记》和《还乡记》  相似文献   

19.
《雷雨》首先受到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直接受到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的影响;《雷雨》在结构上受到《俄底浦斯王》的影响,在戏剧情节进展中运用了“发现”和“突转”的技巧。同时采用了封闭式结构。《雷雨》还受到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美狄亚》等的影响。它们都属于家庭悲剧,又同时具有社会悲剧的性质。两部悲剧的女主人公都同时具有复仇女神的性格特征。《雷雨》受外来影响,但它首先是民族的,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阶级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20.
莎剧《哈姆雷特》作为一部经典悲剧受到历代评论界的关注。对于《哈姆雷特》的许多非议莫不涉及其“鬼魂”情节出现的合理性。历来的诸多论调认为作为超自然事件的“鬼魂显灵”有碍于依赖客观逻辑叙述的《哈姆雷特》的悲剧性的发挥。本文针对此前评论界在此问题上的诸种观点对《哈姆雷特》中“鬼魂”情节的合法性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