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节在描景、状物、写人的记叙文中显得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使内容生动逼真,而且可以使作品形象丰满,甚至整个文章升格.考场作文如何在细节上"出彩"呢? 真实的描摹.所谓真实,就是要如实地、客观地反映事实,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不含糊,更无差错.真实是细节的生命,也是整个文章的生命,一个细节的失真会导致整个作品失败.  相似文献   

2.
怎样全面地正确地研究茅盾,对他一生的伟大业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对他在中国现代革命史和文学史上应排上正确的位置,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 过去对茅盾研究和评价,有很不公正的地方。 例如,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严重白色恐怖之下,被迫逃亡日本,后来即失去党的组织关系。有些“左”的人物,对此多所非议;甚至对他真实地描写大革命的《三部曲》,也横加非难,这不是实事求是的、公正的态度。 近年又有一种偏见,认为茅盾的作品,尽是政治说教、缺乏艺术性。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不是实事求是的。  相似文献   

3.
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运动,1927年夏天失败了。这次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史学界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把错误完全归罪于陈独秀,认为共产国际路线一贯正确,对大革命失败一点责任也没有;另一种认为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国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完全由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价值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以什么为中心?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迄今为止绝大多数文艺理论书籍、教材,都认为文学只有认识、教育与娱乐(或审美)三种价值,而且基本上是三元并列的。我认为,这种看法既未注意文学价值的特殊性(突出文学的审美价值的中心地位),又把文学的多方面价值简单化了。我认为,文学的价值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一种审美需求与满足需求的关系,是作品对读者的有用性与意义,即一种主客体间的审美效应关系。文学价值就是这样一个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多元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散文,全篇只有800字左右,却以真实质朴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俄国当时社会下层劳动人民——一对车夫夫妇的不幸遭遇,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灵。作者通过与车夫的接触交谈,既从正面栩栩如生地描写了车夫的形象,又从侧面描述了作品中的  相似文献   

6.
作家的使命感使菲茨杰拉德真实地记录了那个他既感到陶醉,又感到厌恶的富人的生活,表达了传统的理想主义在物欲横流的20世纪20年代的失败,其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最能代表20年代美国人的生活和追求,即金钱至上,道德沦丧,个别人执地追求的某个梦想,虽不合时代的节拍,而必须走向破灭,但在作家看来,它既体现了美国传统化中的一种渴望,也是作家留给后人的一点残存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分裂,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能完成而中途夭折了。在分析其原因时,史学界较为一致地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后期没能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是其主要的因素之一。但是,对于此期为什么没有实行土地革命还存在着争议。一种意见认为,在大革命后期,中共应该千方百计地支持农民的土地要求,团结国民党左派,深入开展土地革命,为挽救中国革命进行坚决的斗争,另一种意见与此对立,认为在大革命后期由于当时主客观条件的不具备,不能开展土地革命;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能不能开展土地革命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而定,不能笼统地说能开展或不能开展。笔者认为,当时中国共产党既没有开展土地革命的主观认识水平,也不具备开展土地革命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8.
叶紫作为大革命的特殊参与者,对大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是深刻的.这集中反映在他的小说<星>中,他真实再现了大革命的深入人心和各种教训,为后世认识和研究大革命留下了珍贵的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斯大林矛盾根源于大革命失败的历史责任,由谁承担问题。斯大林认为,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政策“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唯一正确的政策”,大革命失败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没有“执行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指示”。陈独秀则认为,无论自己还是共产国际,都不应该推卸对大革命失败应付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20世纪末出版,风靡全球。作者对传统魔幻小说的创新不仅仅不在于题材和语言革新,更多的是在于对真实情感的回归,对文学多元性的吸收和应用。读者能够深刻地感觉到《哈利·波特》既亲切又新奇,有怀旧味道的同时又不乏时代的气息。总之,《哈利·波特》受到市场与学术界的热切关注,本文从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特点入手,全面分析哈利·波特作品背后的文化现象及其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古代诗人的读者意识樊宝英中国古典诗论是一种泛接受美学,自始至终跃动着一种强烈的读者接受意识。它既关乎诗歌的作品论,又关乎诗作的接受论,同时又关乎诗作的生成论。在中国古典诗论中,作者、作品、读者三者往往是三位一体的。中国古代的诗论家从来不脱离诗作...  相似文献   

12.
本就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实行第一次合作的“党内合作”形式作了分析探讨,认为这种合作形式是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评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次革命论问题是陈独秀革命理论的热点问题。本文不仅确认了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思想,而且分析了二次革命论的反复及其演变特点。大革命时期表现为大起大落,数次反复;大革命失败后表现为一次革命论;抗日战争时期则明确为取消革命论。文章还在形成这种理论的原因方面表示了自己的三点意见。  相似文献   

14.
今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日。毛泽东同志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导师。早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以前,他就向全党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在这个问题上当时党内存在的右倾危险。大革命失败后,他又成功地  相似文献   

15.
关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历来有一种观点认为,文章抒写的是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见人教版教学参考书)。“难得偷来的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是符合文章和作者处境实际的。但对所谓“淡淡的哀愁”,笔者却不敢苟同,倒是认为,作品抒写出来的哀愁是浓重的,深沉的,是不可排解的。首先,就当时的政治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心情来看,作者的哀愁不是“淡淡的”,而是浓重的和极其压抑的。文章写于1927年7月,这一年,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中国的前途命运如何?凡正…  相似文献   

16.
<白孔雀>中的莱蒂和<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两个令人瞩目的形象.她们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文章通过对两者形象的分析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这两部作品.  相似文献   

17.
加兰被认为是美国的乡土文学作家,他对西部的描绘真实而又富有时代感。面对落后的乡村与先进的文明的巨大落差,向上的欲望与保持内心的自然意识产生矛盾。加兰的作品表现了人们在这种矛盾中的选择,昭示了人的一种存在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文学鉴赏中的共鸣,是一种精神现象。阅读文学作品的时侯,作家通过作品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强烈地打动着读者,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他们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为作品中正面人物的胜利而欢乐,为反面人物的溃灭而称快(或者为正面人物的失败而悲痛,为反面人物的得势而愤慨)。这种现象就是文学鉴赏中的共鸣。没有这种现象,没有作为主体欣赏者和作为客体的文学作品的这种“共鸣”,文学作品就无从发挥它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篇好文章,开篇要简洁、生动、优美.那么,如何打造亮丽的开篇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文章开头引用名言警句、谚语俗语、歌词诗词等,既富含文采,又易于引发读者的共鸣.这是提升作文档次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李建生的长篇小说《红尘》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画面多方位立体地以艺术的真实再现给读者,为我们塑造了一组典型人物。他塑造的典型,既具有突出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且能引发读者的理性思考,告诫人们应取怎样的生存态度。同时,作品的心理描写、细节描写都比较细腻,因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但从全书看,缺乏一个中心人物,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整体结构显得有些松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