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经传释词》“所”“可”互训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引之《经传释词》释“所”为“可”,释“可”为“所”,前人已有怀疑。本文认为:“所”为指示性代词,“可”为副词或曰助动词,词性不同,用法各异,在音韵上亦无多大联系。“所”“可”互训,缺乏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代汉语副词“白”,多释为“竟”,并以为在现代汉语中早已无踪可寻,其实,在浙江台州方言中却依然存在,而且,由此反观近代汉语,“白”亦当释为“就”而非“竟”。  相似文献   

3.
陆业龙 《天中学刊》2001,16(4):62-64
王逸《楚辞章句》以来,各家对屈原辞句“操吴戈兮被犀甲”和“齐吴榜以击汰”中的“吴戈”、“吴榜”的训释多有不同,而笔者对这些训释皆不以为然,笔者认为“吴戈”为大戈、长戈,“吴榜”是合两吴船为一。  相似文献   

4.
对《上博简(二)》《子羔》篇竹简的编联、残简拟补、释字、断旬提出修订。释“ ”为“ ”读“怀”,释“ ”为“卣”读“you”,释“ ”为“采”(穗)读“逸”;认为“ ”释“史”、“ ”释“弁”,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5.
古文释译是沟通古今文化的桥梁,是批判地学习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必由之路。不仅古文水平较低的人离不开此道,就是古文水平较高的人也离不开此道。古文释译有其自身规律,“识辞例”即为其一。“识辞例”即“属词之例”,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它包括构词法、词法、句法等。“属词之例”的重要性前贤多有述及,高邮王氏父子在训释古文中就立下了开创性的功勋,他们在自己的的著述中多有实践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的风、雅、颂,大多是文人深入民间探究所采得的民风民情.正是这细致不倦的探究,才有那“思无邪”.而这不屈不挠的探究精神,本身也是一份难得的精神财富. 曾无意间翻到《尔雅》第一篇——“初”,其同义词列举了“哉”“首”“基”“元”“胎”等10多个,不禁感叹古人探究之用心细致.又见其“释”——“释诂”“释言”“释训”……古人之“释”真可谓蔚为大观.于是不胜惭愧——吾辈之探究,往往只及皮毛,浅尝辄止,或粗粗涉猎即弃之,诚不若先人须臾之所至.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的中小学诗词教学课堂上,语文老师多是抱定“先释字词再释句,最后一项是主题”的模式不放,此种“译诗”教学听得多了,不免有些担心:1.作诗,并不能一字一字积成句,一句一句积成诗,实是先有了诗才有句,先有句才有字。‘先释字词再释句”,无异于对古诗的肢解,“这字好,这句子好……”如此学生最多了解了些作诗的技巧,但永远读不到诗的最高境界,一首诗就减了价值;2.诗有“情感和语言的浓缩”之说,把“大漠孤烟直”翻译成“广大的沙漠上一缕孤烟直冲云霄’没错,但诗  相似文献   

8.
《尔雅》释“平”为“大野日平。”《说文解字》释“平”为“语平舒也。”《汉语大词典》释“平”的本义是“平坦”;《汉语大字典》释“平’’的本义是“宁静;安适”。其实,“平野、平地”是“平”的本义;“语平舒”是它在中古使用的引申义;“平坦”、“宁静;安舒”是“平”的“平野、平地”义的引申义。“平”与“坪”是古今字;“平”最初的形体具有多种.其构意已无法证明。  相似文献   

9.
一、释“分少” 司马迁《报任安书》有“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句。郭锡良本注:“分少:指分东西的时候,让给大家,自己少分。”王力本注:“把不多的东西分给大家”。二家之释大家如此,但不准确。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分减”条下云:“分’当读去声”。蒋礼鸿释之为“把自己分内(着重号为笔者加)的东西供给别人。”据此,对于“分少”的正确注释当为“把自己分内的很少的东西让给别人(或与人共享)。”有这种行为的人,或为重义之朋友,或为  相似文献   

10.
读了《新疆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许征《殽之战注解弥缝》觉得其对“死君”的解释有商榷的必要。《秦晋殽之战》中有两句用“死君”语。一是“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是?”一“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对这两处‘死君”的解释,注家多有分歧,许文是杜预之说,而非其他诸家之解。顾炎武释“死”为“遗忘”,缺乏旁证,惠栋以“死’为“君”的定语,把未下葬的君主称为“死君”,不近情理;杨伯峻释“为”为“有”也不够妥贴,然而杜注一释为生死之死,一释为“背”,两处注释没有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1.
不用“典故”,而说“典故名词”,是因为典故不一定以“名词”的形式出现,而这里介绍的典故已凝缩为一个名词(译成汉语多为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本文选释的“典故名词”多为使用频率很高的。  相似文献   

12.
陈设  樊国萍 《毕节学院学报》2013,31(1):90-93,108
传统译释没有对《墨经》的“大纲”性质作出准确的界定,仅通过文字训诂译释本条经文,故在断句、译释方面均存在差误.通过墨论回溯墨家论题“孝”的本意,把论题“孝”译释为:《经》“孝,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让父母或尊长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经说》“孝:给尊长以体面和尊严,你可以通过兼爱来达到该效果;(批判)兼爱不可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释题”就是解释题目,一般在三五分钟完成,时间虽短,但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良好效果。好的释题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半,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一、解题“眼”。即把握课文的“眼睛”如《飞夺泸定桥》一课,可先引导学生释题:  相似文献   

14.
宫室宫、室两词可以互训。《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郭璞认为,宫、室是“同实而两名”(见《尔雅·释宫》注)。古时候,“贵贱皆称宫室”(《尔雅·释宫》郝懿行义疏),帝王的住宅也可称室,平民的  相似文献   

15.
《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段玉裁、朱骏声并释此“剥”为“扑”的假借字,今世学者多从之。此说不确。“剥枣”之“剥”释为“击”,应从“剥”之“剥裂”本义辗转引申得义,并非假借。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活用的现象经常出现。其中“之”“其”的活用较为普遍,而“乃”“若”“自”的活用虽不多见,但也会遇到。现分别予以例释如下:一、“之”本为第三人称代词,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用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古代餐制、古代城市规模、数词三虚指用法、行文逻辑等角度,考察高中语文教材对《庄子·逍遥游》中“三餐”的注释,认为不应释“三餐”为“一日”,而应该是指“多吃几口饭(或水浇饭)”之意.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李诉雪夜入蔡州》释“险易远近虚实”为“地势的险要和平易,道路的远近,军备的虚实。”释“险”切当,释“远”失于简略,“释虚实”则欠妥。先说“险”、“远”。《孙子兵法·地形篇第十》一开始就讲六种地形:“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著名军事理论家郭化若注为:“‘险’形者,即地势险要。‘远’形者,即敌我相距较  相似文献   

19.
《七释》为建安著名作家王粲入邺后的重要作品,目前其创作时间尚存争议,兹从曹植《七启序》异文、“七”体撰作者行年及“七”体文本三方面入手,考定《七释》作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七释》在“七”体演进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作用,“精密闲理”的艺术特点,及与王粲其他诗文的互通性,以揭示《七释》在文体、文学、文献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培养释词、用词的能力呢?我采用了如下方法。一、直观演示法有的词语,本身具有直观的特点,如表颜色、动作、物体的词语。教师可利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或教师的表情、动作等帮助学生理解。如释“彩虹”,我用彩色图片演释;释“蹲”,我用动作表示;释“鸡冠花”,我拿实物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