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心理学角度讲,“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接受的阙限,使个体感官达到饱和而产生的一种厌恶体验”,也即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差生中出现较为普遍,学生一且产生逆反心理,随之学习的消极态度和厌恶情绪便油然而生,有的甚至产生严重对立情绪。中师阶段,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本来两极分化就严重,倘若差生再产生逆反心理,那就将极大影响物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从心理学角度看,“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接受的阈限,使个体感官达到饱和而产生的一种厌恶体验”。也即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差生中  相似文献   

3.
从心理学角度看,“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接受的阈限,使个体感官达到饱和而产生的一种厌恶体验。”也即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差生中出现较为普遍,他们  相似文献   

4.
<正>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接受的阈限,使个体感官达到饱和而产生的一种厌恶体验。”也即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差生中出现较为普遍,他们一旦产生逆反心理,随之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消极态度和厌恶情绪,有的甚至产生严重对立的情绪。鉴此,语文老师切不可掉以轻心。如何防范呢? 1、培养差生的自信心。我们常说,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怎样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呢?教师外因作用不可忽视,对差生来说,他们非常需要老师悉心教育和热情鼓励。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平日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时多鼓励这些差生,帮助他们树立“能够赶上去”的信念,在具体做法上,则降低标准,创设条件,让他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增强自信心。  相似文献   

5.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逆反心理就是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后进生”中出现较为普遍。他们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学习的消极态度和厌恶情绪便溢于言表,有的甚至产生严重的对...  相似文献   

6.
逆反心理是指人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7.
徐发权  刘兰香 《考试周刊》2011,(74):150-151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事物产生反感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必须找出原因,寻求对策。反思逆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8.
增强学习兴趣,防止产生逆反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条件。一、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逆反心理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能接受的阈限,使个体感官达到饱和而产生的一种厌恶的体验。也即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更容易在大学生中,特别在学某门课中出现。因为,  相似文献   

9.
徐羽 《四川教育》2012,(2):95-95
逆反心理是一种与事物发展常理背道而驰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个体在一定外界因素刺激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怀疑或抵触的情绪,并体现为与常理相悖的逆反举动。对初中生(十二三岁至十四五岁)来说,其逆反心理表现最为突出,如不及时纠正,将影响以后的学习生活,甚至对一生都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0.
周胜华 《湖南教育》2004,(19):47-47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人们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采取一种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相似文献   

11.
浅谈幼儿的逆反心理刘辉心理学认为:所谓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外界因素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界限,使个体感官饱和后对某事物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认识,并导致与该事物背道而驰的一种心理状态。其主要表现为认识上的逆反以及情绪和行为上的对抗。逆反心理在青少...  相似文献   

12.
如何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潘建生“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做出有悖常理的行为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中学生常有的“逆反心理”表现为:故意触犯校纪校规;因厌恶某人便故意跟某人唱反调;因好奇便故意去做别人已作出禁令...  相似文献   

13.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教学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但数学学困生在初中生中占有相当比例,尤其是学困生的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即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种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后进生中出现较为普遍,他们一旦出现逆反心理,对学习的消极态度和厌恶情绪便油然而生,有的甚至产生严重对立情绪。目前,中学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现。对学困生多鼓励少批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14.
逆反心理是指人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或行为产生反感情绪,意欲做出与常理相悖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心理上表现为厌烦、厌恶、反抗和对立:行为上表现为拒绝接受教育,不愿执行合理的要求,故意对抗,行为上具有对立性、抵触性、放任性的特点。逆反心理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性格,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6,(29):161-162
"逆反"心理是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教学中发现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现象仍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极不合拍。  相似文献   

16.
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逆反心理是主体在自我的心理需要与客观的心理环境相悖时所产生的一种具有强烈对抗性的心理状态及其倾向,有着强烈的情绪色彩。除了与情绪相联系外,逆反心理还与个体的思维水平、个性尤其是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逆反心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学生心理状态失衡,造成对某类事物的厌恶反感情绪,而导致与该事物发展常理背道而驰的一种心态。简言之,就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而表现出的“反教育”心理。此种心理状态,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师的正常工作,须及时进行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因素,又有学生心理欠成熟的自身因由,同时也与教师疏导不够及时有力或引导方式欠佳有关。因此,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心须坚持循序渐进、谆谆善导的原则,突出五要,进行综合治理,切实把正面灌注和耐心疏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地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9.
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并导致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本对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正确地疏导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愿服从的心理状态。它的特点:①相对稳定性,无论家长、老师说得对与否,我一概反对。②偏激性,视正面教育为“唱高调”,视谆谆教导为“唠叨”,视严格要求为“束缚”。②主观性,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不客观。④盲目性,缺乏理智的思考,往往只为了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