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如今是"利益原则"至上的年代。经商的人把利润置于首位,并为此拼搏。不经商的人在这种社会氛围的笼罩下,也把利益上的得失作为思考的砝码。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哪一个人偶尔提到了"善良"这个词,会使许多人感到意外:善良?什么是善良?人们对善良也感到陌生了。但是,在表面上看起来排斥善良的时代,肯定是人们最需要善良的岁月。虽然有人说"如果我善良,肯定会吃亏",但稍稍想一  相似文献   

2.
圣胡安之夜     
我们是否还相信这世上还有纯粹的善良?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是否愿意无条件地为他们做些什么?善良与正义是我们永恒的话题,它不仅存在于7岁孩童纯真的心里,也被"世俗"的成年人所保留。这世上总有很多人,愿意默默帮助我们,为我们的幸福而努力,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依然被善良与正义的光芒笼罩。  相似文献   

3.
前段时间去德国探亲,那里的异国风情让我眼界大开,不过让我感触更深的,还是德国人对孩子的"善良教育"。在德国,孩子出生后,父母最需要做的有两件事:一是教育孩子学会自立;二是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有爱心,即"善良教育"。德国人对孩子的"善良教育"首先从爱护小动物开始。在很多的德国家庭中,都有小猫、小兔、小狗、小金鱼等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并不完全是家庭宠物,而是父母有意为孩子准备的"实物教材"。父母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喂养、护理小动物,使他们在动手照顾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生命。  相似文献   

4.
善良     
善良,字典里的解释是: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与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讲究独善其身,善心长驻。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对众人而言,唯一的权力是法律;对个人而言,唯一的权  相似文献   

5.
"善良"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是人性美的体现。善良来自富有爱心的灵魂,如同从石缝里涓涓流出的泉水一样清澈、纯净。待人处事,心存善良,往往能够收获一份温馨,使自己的灵魂得以升华。有时,善良还能使人变得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神把一朵七色花送给一个善良的人,每一瓣可以实现一个心愿。他把第一瓣送给一个找不到家的孩子;第二瓣,救了一个遭遇洪水的村庄;第三瓣……第七瓣,他没有留给生命垂危的自己,却把最后这片美好的花瓣洒向人间。故事之中,最最感动人的是善良。做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对人善良,善良也会来到自己身边。播种善良,你会收获希望;心存善良,快乐就会围绕在您身旁。  相似文献   

7.
乡村教师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神把一朵七色花送给一个善良的人,每一瓣可以实现一个心愿。他把第一瓣送给一个找不到家的孩子;第二瓣,救了一个遭遇洪水的村庄;第三瓣……第七瓣,他没有留给生命垂危的自己,却把最后这片美好的花瓣洒向人间。故事之中,最最感动人的是善良。做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对人善良,善良也会来到自己身边。播种善良,你会收获希望;心存善良,快乐就会围绕在您身旁。  相似文献   

8.
善良的种子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神把一朵七色花送给一个善良的人,每一瓣可以实现一个心愿。他把第一瓣送给一个找不到家的孩子;第二瓣,救了一个遭遇洪水的村庄;第三瓣……第七瓣,他没有留给生命垂危的自己,却把最后这片美好的花瓣洒向人间。故事之中,最最感动人的是善良。做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对人善良,善良也会来到自己身边。播种善良,你会收获希望;心存善良,快乐就会围绕在您身旁。  相似文献   

9.
读书的感悟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神把一朵七色花送给一个善良的人,每一瓣可以实现一个心愿。他把第一瓣送给一个找不到家的孩子;第二瓣,救了一个遭遇洪水的村庄;第三瓣……第七瓣,他没有留给生命垂危的自己,却把最后这片美好的花瓣洒向人间。故事之中,最最感动人的是善良。做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对人善良,善良也会来到自己身边。播种善良,你会收获希望;心存善良,快乐就会围绕在您身旁。  相似文献   

10.
《小读者》2007,(6)
仁义与善良,自古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先秦思想家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也就是说,同情之心是所有仁义之举、善良之行的开始。仁义与善良,是一个人变得优秀、取得成功所需要具备的良好品德。  相似文献   

11.
人活着的目的是为了幸福,幸福就是对"真诚、善良和宽容"的追求。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大学教育目标创新的本质在于实践"真诚、善良和宽容",提高人的生命品质。创新的手段是学习形式逻辑,教学内容则包括"传道"、"授业"和"解惑"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12.
微话教育     
<正>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将学生内心深处的善良、智慧等等这些最美好的人性因子激发出来,加以培育和升华,以此来压抑人的内在的恶因子。——按照我的人性观,人是善恶并存的。问题是我们要"扬"什么、"弃"什么。而善的激发,是需要一种爱心的。  相似文献   

13.
与善良相约     
《同学少年》2013,(3):23
阳光温暖大地,雨露滋润禾苗;蓝天给飞鸟翱翔的空间,大地给万物成长的舞台。关怀温暖人心,感恩滋润心灵,责任成就梦想,所有的美德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善良。修船工与善良相约,留下诚心补漏温馨感人的佳话;船主与善良相约,谱写了重金答谢感恩图报的乐章。与善良相约,成就人生的美好。"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是做人的基  相似文献   

14.
传说开天辟地之时,创世主在天与地的始创处设置两扇迥然不同的门:一扇是善良之门,通向善良之处;一扇是罪恶之门,通向罪恶之地。有一天,天使、魔鬼、人一同来到这两扇门前面。天使指善良之门,说道:"我愿意永远步入这扇美妙的门,成为一个善良的天使。"天使说着,就走入了善良之门。魔鬼指罪恶之门,说道:"我愿意永远步入这扇奇妙的门,成为一个罪恶的魔鬼。"魔鬼说着,就跨进了罪恶之门。  相似文献   

15.
善待他人     
《中学生阅读》2008,(12):68-68
我们生活的世界绚丽多彩、生动美好,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些缺陷往往不利于善良人的生存,因而善良人要活下去,经常需要依靠他人的关爱。  相似文献   

16.
"德福一致"是每一个善良人的美好愿望.但当今社会出现了诸多的德福不一致的现象, "好人没好报,坏人活千年".这不禁引发了人们的思考.这里既有认识上的误区,也有社会环境的不完善使然.为了确保"德福一致", 既需要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也要营造"道德人"生存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德福一致".  相似文献   

17.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善良的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提倡和弘扬的。请阅读下面的文章,体悟善良带来的幸福、美好和感动。  相似文献   

18.
从心理学角度看,善良是一种人格品质。这种人格品质体现在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等诸方面。古今中外很多哲人都有过对于善的研究与论述,但对于善的含义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善往往成为文章中的字眼,善良往往成为评价人的品格的具体字眼。善良是大多数人的心理需求;善良是不可以悬置的;善良是社会和谐的原动力。国家和政府对某种道德的肯定与倡导,是道德实施与发展的最重要条件。我们国家也应该把自己国家的道德基础和价值理念概括性地提出来,大力提倡。这种概括性的提法可以是:"善良的民族、和谐的社会、富饶的国家、和平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正>高尚的怜悯是那么容易被忽略,不是被别的,而是被人们浅显的善良所忽略。人们习惯把善良和怜悯放在一起,不加以细致地区别,一个很好的出发点却无法带来预期效果。一些时候,被怜悯者如同一座高耀的灯塔,而善良的怜悯者却是被照耀的人。…………有一个词,到这里我不能不说出来了,这就是"居高临下"。怜悯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才是怜悯产生的根源,其次才是善良,这导致了不顾精神内容的怜悯的差异和错位。在你自感优越的时  相似文献   

20.
冉东 《四川教育》2008,(12):16-16
小学生都很善良,爱帮助人,但当他们的善良遭遇谎言甚至欺骗时,很容易产生“都是善良惹的祸”的逆反心理,甚至不愿再相信人,不愿再帮助人。如何让孩子的精神世界里善良战胜丑恶,又让他们的爱心不被利用?教会孩子甑别与选择,让善举落到最需要帮助的人身上,这是教育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