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气压、不同风速及对称性对排球飘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风洞实验通过对在不同风速、不同气压下以及是否对称的球的飘晃距离和飘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气压下,随着风速的不断增大,飘球产生的飘晃距离呈现先增大而后减小再增大的现象;2)不同气压下,飘球产生最大飘晃距离的临界速度均为10 m/s~15m/s,晃距约为0.5~0.6 m;3)气压对排球的飘晃影响不大,但球的对称与否会对飘球的晃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德国产调整摄影机,以250幅/秒和500幅/秒的频率拍摄了14次发球技术影片。经过观察分析和影片测试,发现球运行时间在1.25—1.45秒之间,发球的初速度为17.89—12.63米/秒。14次发球有效的11次,共出现6次不同程度的飘球,飘球时的速度为13米/秒左右,飘晃的幅度在0.15—0.20米之间。其中第6次发球时出现了既飘晃又旋转的球,转速为8.02rad/秒。观察还发现发球的打击力引起的形变,但形度很快即恢复,此后未见再次出现形变。观察球嘴的坐标未见在飞行中呈钟摆样摆荡。本文为飘球产生的机理提供了有益的数据。  相似文献   

3.
自从排球场上出现了飘球这一威胁性发球以来,在比赛中给一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使一次攻战术配合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对飘球产生的原理进行分析,对于促使排球运动各项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方面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此,前人拥有文章阐述和研究,如许文给飘球下的定义:是指在作用力的情况下,球不旋转地在空中飞行时,由于球体与空气的动力的相互影响,导致了球飞行的轨迹也随之改变,出现上下或左右的飘晃现象。(引自《西安体院学报》1978  相似文献   

4.
飘球原理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1年第三期发表了赵善灵同志的《飘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文(以下简称赵文),读后深受教益,启发很大。本文拟就赵文提到的飘球的原理、特点问题,与该文作者商榷并希望排球界的行家们批评指教。赵文认为:由于排球不是一个完全对称的球体,各部位的质量不一、重量不等,特别是气门(重5克、占总重量的5%)的存在,使球体的重心不能落在球心上,故引起飘晃。一、关于重心与球心的误差问题排球由于气门嘴的存在,重心不一定能处在球体的中心部位,这是事实。但是,重心与球心的差异是否就是飘球产生的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运动力学和流体力学角度,对旋转球和不旋转球的空中远行形态进行了力学分析,同时对旋转球的轨迹变化及不旋转球的飘晃方向、飘晃强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使旋转球飞行轨迹变化的原因是由于球体自旋转造成周围空气的静压变化,产生了静压合力;使不旋转球产生飘晃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其周围空气质点在高速飞行的球体的作用下,产生了高强湍流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对飘球飘晃性能及原理的生物力学分析张新亚(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飘球是当前排球比赛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发球技术,由于它在空中飞行时的飘动和摇晃使接发球者判断困难,因而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往往破坏对方的一攻或直接发球得分。实验结果证明,飘球晃动的产生与多方因素...  相似文献   

7.
一、持球站立方法教学中一般要求:两脚前后或左右开立,身体面对投掷方向,双手举球至头上方,上体稍后仰。这个要求不具体、模糊,而使许多学生持球时“两手紧紧包围着实心球,肘关节过于外张,有的甚至将球放至头的后部”。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持实心球时,姆指尖、食指尖相互接触成“心”形,其余手指对称相对,且距离逐渐增大,两手掌心要“空”,不得触球,当球举至头上方时,两手腕向上翻,使掌心向上,且两手伸直两脚的站立为:前脚正对投掷方向,后脚稍外“八”字,两脚的距离约为本人身高的1/2。这样可以增大支撑面积,当身体后…  相似文献   

8.
1.现代男子排球发球现状分析近三十年来,发球技术多以飘球为主,尤其是远距离“平砍式”飘球的威胁较大。这种球速度快、幅度平、过网点低,飘晃中突然下沉或平冲而来,给接发球队员造成判断上的困难,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但近十年来,跳发球有了很快的发展和突破,特别是大力跳发球因发球速度快、旋转性强、飞行时间短获得了较高的发球得分率和破攻率而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优秀羽毛球单打运动员3种不同发球球路(短球、平快球和高远球)的特点,为运动员实战中判断对手的发球球路提供依据。方法:使用两台高速摄像机对运动员3种不同发球球路进行三维的运动学分析。结果:反手发平快球和高远球站位时前脚脚尖与前发球线的距离与发短球时相比要更近;正手发短球时,击球点在身体重心最右侧,同时也最靠近身体,而正手发高远球相反,击球点在重心最前端的位置;反手发短球、平快球、高远球时击球点高度之间存在异差显著,高远球〉平快球〉短球;正反手发球时均为高远球的挥拍距离最远,平快球次之,短球的挥拍距离最短。结论:选手可以通过对手发球时的这些特点来判断对手的发球球路,以便能在接发球中主动占得先机。  相似文献   

10.
《乒乓世界》2012,(11):104-105
1.“转不转”发球关键在于球拍和球接触的位置。纯转球的触球点在球拍的下沿部分,发力时摩擦的距离最长。纯不转球的触球点在球拍的靠上部分,发力时把球撞击出去。  相似文献   

11.
帆船运动主要是靠风在帆上产生动力而推动船前进的运动项目,风是帆船运动最主要的条件。本文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探索了伦敦奥运会帆船竞赛区域的风的特征,为我国帆船运动员徐莉佳在奥运比赛中有效地利用风和正确选择航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浦东国际机场附近的同济大学实测基地获取了台风“浣熊”影响下的近地风速,研究了“浣熊”台风影响下格构式塔架结构的近地脉动风速随平均风速的变化规律,同时得出在“浣熊”台风作用下,脉动风速概率密度函数与高斯分布曲线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风对标枪飞行初始条件及远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标枪气动力风洞实验的数据 ,建立数学模型对不同风向和风速条件下的标枪飞行远度和最佳初始条件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计算和分析 ,为标枪运动员和教练员了解在有风条件下标枪的最佳出手角度和飞行远度的变化提供了定量数据  相似文献   

14.
关于男子低重心标枪出手条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标枪风洞测力实验基础上,建立标枪飞行数理模型进行计算机优化,得到了有规律的结论,结合投掷实践分析了标枪出手适宜条件。出手初速在25m/s~30m/s的范围内,最佳出手条件是:投掷角为40°,迎角为-11°。就投掷成绩而言,负攻角比零攻角好,零攻角又比正攻角好。低重心标枪俯仰力矩值比旧标枪大,低重心标枪出手条件不好,投掷成绩下降幅度比旧标枪大。一般情况下投掷角不能小,攻角绝对值不能大,这样相应成绩更好些。投掷标枪不能沿纵轴用力,也不可能沿纵轴用力。标枪以不为零的攻角出手是获得空气动力效率的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国际470级帆船最佳迎角的调整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470级帆船最佳迎角的调整技术,是运动员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是教练员训练工作中始终研究关注的技术焦点。结合作近十年的帆船运动实践和十几年的执教经验,采用对比分析和跟踪观察的方法,从帆船的动力传导部分人手逐级分析,认为帆船最佳迎角调整中的桅杆调整是决定不同风浪中帆动力的因素。而调整桅杆的技术,主要是弯曲度和弹性方向的适当值,其中桅杆支撑臂的调整是解决桅杆弯曲度和弹性方向值的关键技术,是最大限度发挥器材性能的精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6.
速度滑冰空气阻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空气动力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了滑跑速度对空气阻力的影响,滑跑姿势与空气阻力的关系,跟滑阻力的变化趋势等问题。对速度滑冰空气阻力得到的科学依据,为速度滑冰教学与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语音、考古、历史、民俗等方面,以武术人类学视角,梳理、比较与分析了马步之“马”的原始名称、原始意蕴及其重要启示。结论:(1)“巫”的上古及残存的读音为“ma”,“巫”的上古及残存的形象为“蹲踞”式,“巫”的上古及残存的活动为“下马”,进而初步判断马步之“马”的原始名称是“巫”;(2)“马步”之“马”的原型是战神、原旨是附体、原生是律动、原附是焚香,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各种宗教(大如道教、佛教,小如清水教、白莲教、天理教、八卦教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夹带着浓浓的巫风。启示:为传播武术,马步英译应该是“magic squatting”;武术基本功习练可以“感性的神秘”,武术基本功研究则要“理性的神秘”。  相似文献   

18.
探讨重力、科里奥利力和不同等级风速对小口径步枪、男子速射、女子慢加速3种射击项目中子弹轨迹偏转的影响程度。应用力学原理,通过数理分析,结合射击项目对影响因素进行评价。提出:重力是影响射击比赛中子弹轨迹偏转的最重要因素,重力引起子弹轨迹竖直方向的偏转影响了比赛的成绩;小口径步枪的成绩受科里奥利力的影响显著,且随纬度的增加影响程度变大;风速大于4级时,将影响小口径步枪项目的成绩,随风速的增加影响程度变大,风速较小时,可以不考虑这方面的因素;男子速射、女子慢加速项目的成绩几乎不受科里奥利力和风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The special wind compensation system recently adopted by 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Ski (FIS; International Ski Federation) to consider the effects of changing wind conditions has caused some controversy. Here, the effect of wind on jumping distance in ski jumping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computer simulation and compared with the wind compensation factors used by FIS during the World Cup season 2009/2010. The results showed clearly that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head/tail wind on jumping distance is not linear: +17.4 m/ ? 29.1 m, respectively, for a wind speed of 3 m/s. The linear formula used in the trial period of the wind compensation system was found to be appropriate only for a limited range of jumping distances as the gradient of the landing slope slows down the rate of distance change in long jum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