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启蒙主义者狄罗德认为,人们对于美的本质的把握,应突破个别因素、个别事物而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概括地说,美的东西能给人以视觉、感觉、知觉上的愉快,给人以享受,给人以积极向上、进取的力量.美的内在和外在形式是均衡、对称、比例、和谐而统一、简洁有序的.美的基本形态有艺术美、社会美和自然美.物理学的科学美属于自然美.物理知识的真是美的基础,没有真就没有美.凡是美的事物,总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代表事物发展的趋势.因此,美体现着真,又包含着真.……  相似文献   

2.
物理学之美与物理学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到美学 ,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等具体的感性上的美 .而对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科学美 ,大多数人则不易感受到 ,这是因为科学美与艺术美乃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美 .从美学的角度来分 ,美有两个各具显著特征的不同层次 .一个是事物以其外在的感性形式所呈现的美 ,这种美是外在的、易感受到的 ,如美的自然景色 ,美的音乐 ,美的雕塑、绘画、建筑物以其形象、声音、色彩作用于人的感官 ,唤起那些观赏者主体内心中的和谐共鸣 ,产生美的享受 .另一个是事物以其内在结构的和谐、秩序而具有的理性美 ,这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美 ,它虽然要通过感官接受…  相似文献   

3.
自然景色是美的,音乐欣赏是美的,绘画艺术是美的,这些美原本就呈现于外在,人们非常自然就能想到。从美学的角度讲,另一种美体现在事物内在的结构和谐统一上,需要大脑经过加工才能形成美的意识,这种美就比较抽象。科学美就是这样一种美,而物理学的美就体现于科学美之中。通过物理课堂对学生进行美学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求,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也是教师综合能力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文艺作品之所以富有美的魅力,美的价值,能美化人们的灵魂,陶冶人们的情操,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就是因为它是一种合乎美的规律的创造,它自身具有美的特质与属性.这种特质、属性,是融合、体现于其内容和形式之中的.因此,要提高文艺作品的水平,就必须从作品的各个部位、各种形象、各种因素中尽可能熔铸与强化作品的美.这,当然既不是指把事物丑的质硬纂改成美的质,也不是要文艺作品排斥生活中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咏物诗中,松、竹、梅为人们激赏、吟咏.一方而是该事物自身所蕴含的独特的内在的美的品性;另一方面是它与民族深层的文化背景以及由此升发出的审美心理有很大关系,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咏物诗重要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浅谈体育教学的美育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是审美的教育.它是教育者运用美学的理论知识、利用美的事物来培养学生情操的一种教育形式。美育与体育是密不可分的.人们之所以如痴如醉地观看体育表演,就是因为美的因素贯穿在整个比赛中.它不但包括运动员外在的体魄美、姿态美,还有内在的竞争美和斗志美。体育教师应把美带进体育课堂,以饱满的情绪去影响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训练热情。  相似文献   

7.
<正>一、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的原则1.形象性原则。美在形象之中,美是以其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的。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自然美在于多姿多彩的形式,社会美在于各式各样的人和事,艺术美在于其塑造的鲜明的形象。因此,人们欣赏美的事物产生美感的时候,总是从直观的形象开始的。只有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才能深入的领会它的内在的本质,从而得到情感的愉悦。教师在实施美育的时候,应  相似文献   

8.
音乐审美是审美主体与客体间的心灵沟通与情感交流,它可以有效地实现个体的内在情感体验与政治秩序的一致性.儒家的音乐审美不仅要感知外部事物之"美",同时也在美化人自身,它诉诸人内在情感的陶冶,培养着人们在思想意识、社会关系和政治结构等方面的共同性,由此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治理形式和政治认同的建构途径.  相似文献   

9.
数学美的本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数学家庞加勒曾把数学美的内容和基本特征概括为统一性、简洁性、对称性、协调性和奇异性.徐利治教授认为这一概括十分精辟,也为大多数数学家所承认.数学美的概念与其它的事物一样,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数学美是现实美的反映,它是现实肯定实践的一种自由形式.  相似文献   

10.
张扬同学:这一次我们一起来讨论美究竟存在于哪里。这在美学研究中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美学研究的历史中曾经为此发生过许多次争论。有的人认为,美就是人的主观精神向客观事物的投射。他们的理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本来不一定美的人在情人的眼里却是美的,这说明客观对象不一定美,美是由主观决定的。我们把这类观点概括为“美的主观说”。而与这种观点对立的一派观点是,美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感受到的美只是对现实事物存在的美反映的结果。他们的理由是,有一些事物任何人都不会说它是美的,这说明美是有客观规定性的,并不是主观创造出来的。我…  相似文献   

11.
美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情感教育功能.美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对美的感知或感动的过程.情感的陶养,就是要防止卑鄙的东西腐蚀人们美好的情感;另一方面用美的事物对人们进行情感教育.学校只有正确认识美的特征与美育的宗旨,深入把握美育的特点、规律和功能,才能在实践中正确施行美育教育.才能使学生养成自觉地认识美、热心地追求美好事物的习惯,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帮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12.
在人们的常识中,文学作品总是和美联系着的,因为作品美,人们才会去欣赏它,才会被它吸引住,才会毫不勉强,毋须说教,不知不觉地受它潜移默化的影响。可是有段时间对美有种错觉,认为美只是艺术形式,在作品中占无关紧要地位,甚至错误地认为谈美是小资产阶级情调,作品只要“思想性强”,美不美无所谓。殊不知艺术作品中思想性的体现和理论概念中思想内容的表述是不同的,文艺作品离开美的艺术特征,越强调思想性,就越没有  相似文献   

13.
孔子美学思想的实质与特点,诸如它的狭隘的阶级性和政治功利性,它的先验论性质和政治道德化倾向一样,集中而鲜明地体现在他关于抽象的内在美的观念中.在我国,关于抽象的内在美的观念早在孔子之前就已产生了.吴季扎至鲁观乐,评论“二南“时说:“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他根据古代流行的“乐象其德”的见解,把“二南”所体现的“王化之基”肯为美,这种美就是一种抽象的内在美。孔子继承了关于这美的观念并作了一定的发展,从而使它成为他的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于事物的一种审美评价,孔子所说的抽象的内在美由于受着他的奴隶主阶级立场的制约,而有其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它并非包括所有客观事物,而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领域,如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等等,是对于这些特定事物的审美评价。其具体表现形态则主要是  相似文献   

14.
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素质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其中情境教学不失为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创设了四种情境,产生了四种效应,具体介绍如下。 一、形象板书──审美效应 人们要认识事物的美,必须以直接的方式来感知事物。美感总是首先通过一定对象的感性状貌,一定的色彩、形体、线条等直接的感知或表象来实现的,这是因为美的事物都有一定的感性形象,都具有一定的外部特征。不直接感知美的外部特征,不直接感知美的形象,人们就不能得到美的体验,是不能产生美感的。美图板书都具有一定的感性形象,都…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美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总是用美的语言来形容向往和最珍重的事物。美是客观存在的,它代表现实生活中那些激动人心的、给人愉悦的事物,同时也体现着人们追求的理想。对人类,美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如果失去了美和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生活就会变得无光彩。仅仅承认了美的客观存在和它对生活的意义,并不等于了解了美,美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主观和客观存在各种矛盾的统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论述服饰美的概念、内涵和特征,指出服饰美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是服饰美之表象,内容才是服饰美之灵魂,形式服从于内容。服饰的形式美和内在美相统一,使得视觉语言得以反映审美需求,共同传达美的讯息。同时指出服饰美的两个特质:1.服饰美依附于人体;2.服饰美的传达由着装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审美交流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7.
1前言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的事物是真与善的统一体。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美,进而在实践活动欣赏美,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中学语文教材中“美”的内容可以简略概括为社会美、自然美、  相似文献   

18.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进而创造美的能力是其主要任务.它的主要特点 一是形象性、可感性.美育总是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引起人们的注意,并认识它.二是以情动人,人们情感上强烈的反映是审美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点.三是移默化的陶冶,学生常是在自愿享受美的愉悦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相似文献   

19.
存在于数学中的美的现象及美的规律就是数学美,数学美不仅具有简明美、对称美、和谐统一美、奇异美等外部特征,而且蕴藏着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内涵美。  相似文献   

20.
美在人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它既是事物的外在体现,又是人们心灵的升华,是善的结晶,是艺术的闪光。忽视了美的眼睛是灰暗的,没有美的心灵是残缺的,丢了美的人生是可悲的。当今的语文老师已经把寻美、爱美融入了自己的天赋中和良知共辉映,与青春同命运。语文老师不仅应该帮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而且应该培养学生探求美、创造美的能力。要使学生有探求美、创造美的能力,首先必须使学生学会感受美、体验美。它是学生探求美、创造美的基础。下面以古诗教学为例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