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传统失业理论把失业视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专利”而加以评判,致使对失业问题的理论研究陷入误区,并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成为禁区。改革开放及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使人们重新审视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失业问题,终于走出误区、突破禁区而迈向科学。  相似文献   

2.
再就业工程作为我国改革和社会转轨过程中的一种特有做法,是为解决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和失业职工找到工作出路而采取的一项就业工作业务措施。80年代末期以来,在我国的治理整顿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就业转失业的人员大量增加,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盲目进城形成“民工潮”,就业压力巨大,国家对就业工作引起高度重视。1993年末劳动部提出开展解决就业转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程”和控制农民盲目进城的“有序化(流动)工程”,1994年在若干城市试点,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再就业工程。  相似文献   

3.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划分清楚国家法律与共产党政策的正确关系,对于克服把国家法律与共产党的政策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和简单等同的错误倾向,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国家法制权威,消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人治现象,保障依法治国的顺利实施,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国家法律与党的政策的关系 (一)党的政策是国家法律的“灵魂” 革命导师列宁在总结领导苏维埃政权的经验中指出: “党应该通过苏维埃机关在苏维埃宪法范围内来贯彻自己的决定。”这表明,国家法律应当而且必须贯彻党的决定(政策),党的政策应当而且必须是国家法律的基本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4.
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和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纲领与战略目标。建设法治国家由民间的呼声上升为官方的决策。迈向新世纪的中国在选择市场经济的同时,也选择了法治。“法治”一词在汉语中的存在已有数千年之久,但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概念是...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以及国家与国家的和谐等。其中,关于“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贵和尚中”等思想和理念,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这些思想是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一个重要历史文化渊源,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在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四个重要指标中(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程度、就业率、国际收支情况)就业率是最为逊色的。就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头号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1998年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如果加上未登记的失业人员、企业冗员、农村隐性失业,则我国目前的失业率可能为20—30%。诸如“九八年中国十大经济新闻”、“98中国经济十大热点”之类的评比中,失业和再就业问题均列其中。可见,社会就业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未来一…  相似文献   

7.
关于建立与完善失业机制的思考孔晓东,徐靖华,王刚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和发展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企业将成为市场的主体。而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必然导致一些企业的破产,从而出现劳动者的失业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时代主题 ,决定了“三个代表”形成的历史必然。“三个代表”的理论创新 ,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性原则的逻辑重心 ,从阶级性向先进性和民族性的双向位移。“三个代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学说的理论创新 ,而且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由于帝国主义“和平演变”阴谋在东欧一些国家得势和我国几十年来在建设、改革中的许多失误,一些所谓政治“精英”便胡说:“20世纪另一个遗产是社会主义的尝试及它的失败”,同时也有人附和:“社会主义在中国已经彻底失败”、“整个社会主义体系已面临崩溃”。一些急于求成的同志,眼看社会主义建设不能速成,亦感到灰心丧气,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忧虑。鉴于此,有必要对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长期性、曲折性进行科学的认识,从而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不畏艰难险阻,继续改革迈进。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令人瞩目的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第一次写入厂党的纲领性文件。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法制建设认识上的又一个飞跃,也表明了我国治国方式的重大改变。 一、一字之差,质的飞跃:从“法制国家”到“法治国家”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以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一直是指导和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基本提示。这些提法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如今已成为社会大众的日常话语,因此它们在中国法治化进程中不仅过去和现在意义重大,今后的价值也不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即从计划经济社会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并使个体价值、功利价值得到凸显。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应以“公正”为首要原则,以“国家的现代化和民族的振兴”为终极价值目标,以“三个有利于”为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2.
村落是农村的主体,村落体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南岔村落体育的个案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认为:村落体育是国家群众体育工作的“盲区”、地方社会发展和建设的“禁区”;发展村落体育“人才”重于“钱财”;政府应积极引导,各尽其能,重点发挥农村“精英阶层”的作用;加强村落体育管理,以人为本,服务与民。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问题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观点是“互斥论”和“互动论”。“互斥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法引申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以社会主义道德的滑坡为代价,经济与道德的逆动是市场经济下的客观必然,二者呈负  相似文献   

14.
摘要:射礼以其独特的竞赛文化形式承载了国家治理的政治使命与社会责任。从文化阐释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以文化结构三层次理论方法解读和认识射礼竞赛国家治理的文化逻辑,旨在从竞赛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把握射礼在国家制度下存在的逻辑起点及其独特的人文内涵与智慧。研究认为:因“君与”,射礼从外显的“权贵圈与核心技术”、制度的“伦理化规则与等级化组织”、核心的“和谐理念与民族精神”三个层面构建了对权贵施行“在场”管理的竞赛文化,并在“君不与”后由地方乡绅承国家意志在射义儒家化、伦理仪式化、礼制符号化的“国家在场”话语中持续发挥社会治理作用,展现了以“君—权贵—乡绅—民众”为治理路径的寓“教”、寓“圣”、寓“德”于赛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5.
在认识与处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者关系的问题上,我国曾经出现过重大失误。表现在思想上,主要是长期存在的“左”的倾向,五八年的“共产风”与十年浩劫中的“穷过渡”,就属于这种性质。当前另一种思想苗头就是对于共产主义的怀疑和动摇。所谓“共产主义渺茫论”、“缺乏实践检验论”、“超阶段论”,就是其表现。这两种倾向虽其性质与表现程度不同,但认识的失误却有共同点,即均出自于对社会主义与共产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效问题,既要对新思想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关联性作出分析,又要探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实效性的突破点,还应有效定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为统筹规划”十一五”时期各项体育改革与发展任务,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独特作用,国家制定、出台了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体育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视。临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其思想道德状况将直接影响21世纪中国  相似文献   

19.
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为了巩固新的革命政权,开始了对社会主义法制的探索。邓小平作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也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就如何摆脱“两个凡是”的束缚,继续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了艰辛探索。两人都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法制学说,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法制建设理论。本文拟通过分析,揭示两人在法制思想上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国家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本打算将国家理论单独成册,可惜终身未能完成这一夙愿。因此,后继学者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解读也就众说纷纭。概括而言,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国家理论的研究基本上可分为“政治分析”的、“文化分析”的、“经济分析”的与“综合: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四大派别。这些理论重“政治分析”与“文化分析”,轻“经济分析”,整体上有庸俗化倾向,逐渐远离了马克思本来意义上“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国家本质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