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吴延霞 《今传媒》2012,(10):91-92
实现常态化直播的地方电视新闻,选择直播主题,是新闻负责人必然面对的首要问题。是不是每一件突发新闻都可以纳入直播题材范围,面对突发重大新闻,直播人员该如何进行前期策划和现场精彩直播?前期策划方案和直播现场该怎样有机衔接,以达到最佳的直播效果?如果当天没有突发新闻,直播节目到底该怎么办?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直播常态化选题存在的问题着手,具体分析当前进入直播选题的节目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到底该怎样正确确定直播选题,以及对直播选题进行前期策划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源 《新闻世界》2014,(6):46-47
目前,各视频媒体机构应用转播车在重要活动现场临时搭建小型直播平台、演播室的情况越来越多,本文以今年"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应用小型转播车制作新闻直播节目为实例,浅析对新闻直播类节目,从技术准备到转播系统搭建以及直播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图书直播模式及其优化路径。通过分析图书直播现状和直播营销效果,以及直播方式、直播平台、直播产品的选择,提出直播流程中的优化建议:直播前做好准备、直播中有效控场、直播后总结分析,从而打造直播品牌,推动图书这一独特的文化产品创造出更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4.
背景资料通常被称作"新闻背后的新闻",在直播新闻当中,如果能够恰当的运用背景资料,则会产生良好的直播效果。本文在阐述直播新闻概念及类型的基础上,对背景资料在直播新闻中的作用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直播需要的是敏捷的速度和准确的语言表达,所以在选题和策划工作中需要人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新闻的直播过程包括信息采集、新闻加工等等环节,在面对突发性的新闻时怎样才能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迅速的进行选题和策划播报,这些都是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探究、分析、完善的问题,进而在新闻直播中达到更加完美的呈现。  相似文献   

6.
当前互联网技术在以飞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着,人们对于互联网时代的风口十分关注,现如今移动视频直播平台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风口。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在线直播平台已经达到十分庞大的数字,网络直播平台的用户数量更是不计其数,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大众对于新闻的多样化需求从中体现了出来,新闻网络直播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主要介绍当前新闻网络直播的现状,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林昱星 《东南传播》2021,(12):37-39
移动新闻直播是传统地方电视媒体实现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移动互联网迅速传播和直播行业飞跃发展的背景下,电视新闻直播与网络手机端的融合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各类网络手机直播平台发展迅猛,在短短几年内,能够占领国内信息传播的半壁江山,这与新技术、新的营销认知息息相关.传统地方电视媒体也有着深厚的发展根基,核心力量是记者,能够把握新闻传播的基本要领,但是融合的创新力与价值变现力尚有不足.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移动新闻直播的发展现状、优势,找到移动新闻直播融合创新与价值变现的方法,以及对未来移动新闻直播的发展趋势做出预判.  相似文献   

8.
曾捷 《东南传播》2016,(8):108-111
广播新闻直播在传统意义上只是属于声音的传播,互联网平台直播属于的是视觉传播的。广播在传统的媒介环境下实现视频的直播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随着互联网移动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互联网直播平台这样的发展新鲜事物,在媒介日趋融合的今天,二者之间可以实现融合,并实现媒介发展的新的突破。本论文研究的问题在于网络视频直播对传统广播直播的冲击与挑战,在网络视频的直播环境下,推动广播直播的新的发展和创新,这里面的优势在于其突破了原有视觉的维度,同时转变成以网红和明星模式为核心的新闻主持,把两个媒介的巨大受众实现汇聚和消融,最后就是广播新闻直播样式的改变与创新,让广播主持人更加的形象具体,让听众更加直观地接受全面最快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图书出版进入“直播”赛道以来,直播效果成为业界学界讨论的重点。文章以社会临场感为研究视角,通过对第三方数据库的图书直播数据分析,探讨其对图书直播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社会临场感对图书直播效果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主播影响力强度在这种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高影响力主播直播时,社会临场感对图书直播效果的影响更强。反之,低影响力主播直播时,社会临场感对图书直播的影响相较微弱。因此,最佳图书直播效果的实现,不仅需要考虑社会临场感的营造策略,同时还应根据主播影响力差异作相应区分。具体实践中,建议分别从建构图书直播的物理场景、进行多手段互动与情感连接、采取差异化直播策略3个方面着手优化图书直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王聚洪 《新闻窗》2007,(6):102-102
新闻主持人和新闻直播是密不可分的统—体,新闻主持人需要通过新闻直播这样的平台来激活自己的热情和播报欲望,而现场新闻直播又需要通过主持人综合能力的释放和热情为直播添彩。如何做好这些呢?下面笔者就工作中的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以网络直播为代表的新兴交互媒体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精神文化需求,对网络直播APP用户使用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让网络直播平台更好地了解网络直播用户的采纳特征,帮助平台运营商提供更好的服务。[方法/过程]基于TAM和UTAUT模型,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网络直播APP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针对典型群体对影响因素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网络直播APP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最大的是感知交互性,其次是用户感知价值;感知风险性对网络直播用户使用意愿产生负向影响,社会因素对使用意愿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河南许昌报业传媒集团利用抖音、视频号等移动端视频平台,尝试新闻直播、直播带货等的实践分析,为传统纸媒在全媒体融合中,如何发挥优势、补齐短板进行探讨,希望能为面临同样处境的同仁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媒介融合时代,移动互联设备的更新重新定义了新闻现有的传播模式和生产方式。新闻直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媒体,移动终端的兴起打破了传统新闻直播的固有模式,进一步颠覆了新闻直播的概念。在2016年这一"中国网络直播元年",移动直播以破竹之势席卷互联网,引起了新闻媒体尤其是一些老牌传统新闻媒体的极大重视。央视新闻、新华社等专业新闻机构主动进行创新转型,适应传播生态的变革,将新闻的权威性和主流地位拓展到移动新闻领域。同时,传统新闻媒体发展网络直播作为一个媒介融合的过程,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主要从移动新闻直播的定义、传播模式和生产方式以及它的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来分析媒介融合环境移动直播对传统新闻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移动直播因其传播内容同步便携,可以同步上传分发多个传播平台,并能与网民进行互动,成为了新闻媒体报道的新阵地。本文通过对传统电视直播与移动直播特点、方式的对比,与大家共同探析移动直播在突发新闻事件报道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胡磊 《传媒》2019,(13):52-53
网络体育直播,是指借助互联网直播平台,通过在线直播的模式,为线下观众提供体育视频直播。网络直播方式充分应用流媒体相关技术,加强了对各类元素,诸如文字、声音和图像的高度融合,有效增强了体育视频直播的现实感,促使体育直播领域占据了主流地位。网络直播主要由视频提供者、视频内容、观看者、直播平台,以及经营服务等五个组成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16.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传统媒体转型变革的要求使得移动新闻直播成为各大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华西都市报及封面新闻系列直播报道进行内容层面的分析,试图找出现存的问题,并对移动新闻直播的报道方式加以思考。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直播中3G技术的有效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3G网络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覆盖,很多电视台开始采用3G技术进行电视新闻的直播。本文试从3G技术在新闻直播中的优势和它的运用方式,以及有待改进之处等方面来分析3G技术在电视新闻直播中的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衢州广电全媒体新闻直播平台设计理念和思路,重点是将传统的广播电视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打通媒资系统、新闻报料系统、非编制作网等,实现互联互通,增强新闻时效,也满足了台里的新闻直播和全媒体互动需求。并把三维虚拟系统移植到在新闻播报中,使新闻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焕然一新,增强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9.
网络直播新闻是新型新闻样态,其快速发展推动了媒体的融合发展。但在技术驱动下,以及流量的追求下,网络直播新闻也存在内容质量低、缺乏公共性及过度依赖技术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直播新闻的发展,主流媒体必须不断创新,转变思维,突破这些限制。  相似文献   

20.
新冠疫情影响及移动互联时代的迅猛发展,学术直播活动异军突起。通过《航空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以下简称“两刊”)的直播活动实践,从5个层面总结直播成效影响因素:优质内容选择,主播的行业知名度和号召力,直播覆盖的受众画像,合适的直播平台,恰当的营销宣传;探析学术直播助力期刊影响力提升的层面:助推行业发展,积极塑造品牌,编辑涵义更加多元。同时以两刊的直播实践思考学术直播的未来走向及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为学术期刊建立更为有效的传播途径、加快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