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播”是媒体的功能,“传播”也是主流媒体电视人的职责,传播优秀的文化更应该是媒体人的使命。本文写下贵州省黔西南广播电视台一档电视文化栏目《金州文化传播者》的策划、实施过程,对基层媒体人如何履行职责,践行使命,做好地方优秀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播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第一,大量媒体人走出媒体,带出大量自由的大脑。原来被一个媒体品牌覆盖,又被广告客户、主管部门稀释得几乎看不到的观点,如今会在各类媒体上看到。譬如媒体人杨锦麟抱怨杭州机场出租车不打表的问题,经过微博的传播,对杭州的城市形象影响很大。第二,真正有能力输出观点者其实并不多。看到过南方某省宣传部门内部做的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微博上真正能够影响大众观点的人不超过80个,人气不等于影响力。以互联网行业为例,只有二十几人具有大众影响力。第三,微信公众平台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但微信公众平台上传播的内容主要来自微博及其他媒体。因为微信的产品特性如此,决定了其传播力偏弱,能够影响5万人以上的微信公众大号数量还很少。但微信公众平台的精准性很高,更适合定向传播。  相似文献   

3.
高慧燃 《现代传播》2006,(5):133-135
传媒是文化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占据着文化产品的主导地位。同时,媒体成为当然的审美文化的传播者。但时下,媒体在其产品中,在为大众传播着审美文化的同时,也给大众注入了许多非审美或反审美的元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媒体人的素质良莠不齐,尤其是审美文化素质低下是主要原因。媒体教育必须重视对传媒人才的审美文化教育,提升其文化层次,使媒体人成为合格的文化使者,使媒体成为文化的首善之区,为净化我国的文化环境,创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相似文献   

4.
秦拓 《新闻传播》2022,(5):39-40
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形态,近年来在文化推广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海外传播中有像李子柒这样的自媒体,是我们媒体工作者的骄傲."李子柒"自媒体的海外传播的成功,值得当代媒体人学习借鉴.鉴于此,笔者结合对外传播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李子柒"自媒体文化内核及其海外传播的发展路径,旨在探究自媒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在对外...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纷纷走上转型之路,在传播速度更快,信息量更为庞杂的网络世界中与新媒体共同竞争。与此同时独立媒体人与独立媒体团队开始涌现,在互联网传播占主导的时代中,快速发展的独立媒体为媒体人带来了新的视野和思考。本文将以美国"气候内幕新闻网"为例,分析探究新媒体时代美国独立媒体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文化之光.一座博物馆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因库.如何借助电视平台和新媒体传播渠道使博物馆里的文物重焕新生,在观众眼中"活"起来?如何让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更好地展现在大众面前?在融媒体时代,如何通过"电视大屏"和"手机小屏"联动,让博物馆类的节目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运用大众传播学的"议题...  相似文献   

7.
正当前,网络成为了许多网民宣泄的一个途径,有利有弊。许多人价值观的真空状态和中国文化的缺失,实际上对媒体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的要求,继续迎合大众口味还是回归到对道德价值重建的关心?博客、微博和微信的广泛使用,又给予了个体充分发挥媒介功能的作用,个体作为一个信源传播能否在对大众媒体形成一点挑战的同时又起到一个对大众媒体的监管作用,他们是否又会和大众媒体"同流"呢?如果,意见领袖做着重复复制、添油加醋的活动,那么我们会面  相似文献   

8.
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是电视媒体人的职责所在.本文试从正视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重视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发掘、加强与国外资深媒体交流合作等方面论述,以期能够探索出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9.
王立江 《新闻世界》2014,(12):10-11
随着科技发展,传统媒体不断受到新兴媒体的冲击,大量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不断用于媒体这个行业。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要求媒体人要充分运用新技术应用,不断创新媒体传播方式,抢占媒体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宣传巩固我国文化思想阵地,提高我国主流媒体传播力量、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最终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超女”们的热歌劲舞,粉丝们的呐喊尖叫,PK 的眼泪,如潮的短信,把2006超级女声的热潮再度掀起。“超女现象”热遍全国之时,让媒体陷入又一次沉思。但是,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已经从超女现象中惊讶地发现:媒体的新时代已经来临。媒体的新旧时代更替的标志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旧时代的媒体本位让位于新时代的受众本位。它告诉我们:媒体已经不是大众的主宰。相反,大众才是媒体的主宰,无冕之王也不是记者,大众才是真正的无冕之王。当湖南卫视真正地把主宰权和无冕之王的称号交给大众,应该说是还给大众的时候,大众则在媒体的舞台上魅力四射,艳惊八方。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浪潮借助互联网的利器,催生出一个迥异于传统精英媒体人的"网络自媒体主体"。这些人具有世界性眼光,以文化传播为己任,以弘扬正能量为价值旨归,从而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他们大都欠缺基于"文化自觉"的"交往理性",对文化传播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不甚了解,这就给我国现阶段的媒体生态的健康发展带来风险,进而影响到我国社会的良性运行。鉴此,强化他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协调的伦理责任意识就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陈小 《新闻界》2013,(16):56-59
风险传播研究是以大众媒体为中介的风险信息的传播研究。台湾报纸是如何进行风险传播的?是先知先觉提出预警,还是后知后觉就事论事?本研究以"核电安全"议题为例,通过文本分析,探讨台湾报纸在风险传播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语言多样性问题与大众传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俊军 《现代传播》2007,34(2):71-73
当代大众媒体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其单语化和单向传播现状对语言多样性有重要影响作用。大众媒体应肩负起保护和促进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历史使命,积极唤起民众意识,创造条件,逐渐实现在地域媒体中的双语或多语传播,这对于确立弱势语言和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角色,有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长久以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社会给我们媒体人的最高褒奖,但是陈永洲违反一个记者的基本职业道德的行为却使得中国媒体的美誉度和公信力一落千丈。媒体人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真正担负起新闻信息宣传员的职责呢?一、媒体人的"三观"(一)媒体人的责任观从法律角度上说,新闻媒介必须对其发表与传播的新闻信息、言论意见、广告及其他材料承担责任。根据"文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的话:在传统媒体积极拥抱新媒体,尝试媒体融合的同时,媒体人也借助微信公号传播信息,发表观点,与受众进行互动。微信公号改变着媒体生态,也改变着媒体人和受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全新媒介环境下,新媒体层出不穷,传播语境“碎片化”,话语权大众分享。面对受众分流,媒体间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军事新闻媒体如何准确自身定位、更新传播理念、调整话语表达方式、合理运用新技术手段,以有效的传播实现军事新闻的影响力?为此,本期“专题研究”从军事新闻受众的类型、特点及阅读诉求等方面着眼,紧紧围绕军事新闻传播生态环境的变化、军事全媒体建设、媒体人形象与素养等节点,约请业内人士进行讨论,以期给同人们以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互联网络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上飙升,并被誉为21世纪最耀眼的传播媒体。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召开的年会正式宣布,互联网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互联网突破了以往大众传播媒介单向传播的模式,使得信息传播具有双向互动的传播特性。在这样一个全媒体的时代,校园传播主体的校园媒体、信息最灵通的校媒记者,会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校园媒体如何利用新媒体增强传播力?随着新技术在媒体领域的不断拓展,对于资金、技术都非常有限的校园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如何继续保持生命力?校园媒体如何应用新媒体手段增强传播力?新媒体时代的校园媒体如何通过内容、传播手段的调整更好地为高校大学生服务?这些都是需要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如今,以电视、电影,报纸、书刊、互联网等为代表的大众媒体,特别是影像媒体,正在日益制造和传播着各种各样的视觉符号.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转换.视觉传播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本质就是通过各种媒介,将特定的视觉信息最准确地、最快捷地传递给大众.在现代社会,这种全新的视觉文化在各个领域发展并运用.  相似文献   

19.
赵婷婷  冯萌 《今传媒》2015,(3):131-132
大众媒体所营造的媒体文化和国家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交流与对话关系。本文以《西藏商报》为研究对象,考察城市媒体文化对西藏社会的影响。研究认为,西藏城市媒体有效地结合地域文化与受众的特色对藏族群众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国家认同观念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作为媒体人,我不想只是看到梦想,聊聊梦想,我更想以媒体的力量,以媒体人的责任,成为助力梦想实现的践行者。是谁,有更多的机会听别人的故事,了解别人的梦想?我想,记者算一个。是谁,能将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接力传递,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我想,媒体,算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