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本刊讯12月19日下午,"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团第一组10名优秀记者,围绕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记协新闻大厅举办首场报告会。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出席,来自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全国性行业类媒体200多名编辑记者参加。巡讲团第二组、第三组20名优秀记者,分别在北京市委、中国传媒大学,  相似文献   

2.
记者需要通过陌生感来发现新闻,尤其是老记者,在新闻采写中有时甚至需要刻意去"制造"陌生感。  相似文献   

3.
记者走基层活动是时代呼唤记者扎根新闻前沿、了解民生,激发记者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培养、塑造具有时代精神的记者队伍,记者走基层通过亲身体会、实际调研改善文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树立新闻服务意识、大局意识。走基层活动,受到地域、人文、重视程度的影响,开展过程中存在不务实、走过场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活动中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4.
目前,基层记者在新闻采编中普遍存在着抓不准新闻焦点、缺乏新闻敏感度,缺乏真正走基层、缺失新闻真实性,一味追求高关注、忽视百姓真需求,采编传统又守旧、缺乏创新和突破等问题。鉴于此,笔者对如何提高基层记者新闻采编能力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深入基层,提升新闻采编敏感度;坚持"民本",坚定新闻采编价值观;寻求创新,突破新闻采编旧形式等几点建议,以期能够为基层记者提高新闻采编能力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王明光 《新闻实践》2007,(10):40-41
记者在众多的新闻事实和新闻事件中判断新闻价值大小,靠的是平时的不断学习和实践培养以及对经验教训的积累总结,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一种行为定势,即对客观新闻事实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种对新闻事实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就是记者的新闻价值观。什么样的新闻价值观,对新闻事实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总看法和总评价。这种以某种新闻价值观来作为自己行为和认知评判依据或标准就是新闻价值取向。不同的新闻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两会"是记者综合新闻素质的考验场,记者想考出"高分"挖掘出好新闻,既需要沉着耐心地倾听和观察,又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思考、调查、验证,使新闻有深度有温度.本文结合实例阐述了如何挖掘"两会"好新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媒体聚焦个体苦难的新闻报道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争议,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博取受众眼球"、"消费他人痛苦"的指责。必须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这类新闻有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就强行要求媒体远离个体悲剧。指导我们新闻实践的决不能是"教条式、清教徒式的道德苛求"和"忽略具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士大夫人文情怀"。在报道过程中,记者和媒体需要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悲悯的  相似文献   

8.
记者几乎每天都在社会生活中寻找新闻,但一件客观事件发生后,在有的记者眼中能够发现其新闻价值,有的则不能;有的记者能在其中挖掘出重要新闻价值,有的记者能看到的新闻价值很表面很浅显。在外部采访条件相同的状态下,记者的素质与新闻发现力之间存在着决定性的关系。一、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9.
要学会观察     
新闻采访指的是记者和媒体通讯员为作报道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发现新闻、识别新闻和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调查访察活动。新闻采访是记者凭借新闻敏感去收集去挖掘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并提炼主题的过程,因此记者不但要认真倾听,认真记录,还要细心观察,善于观察。美国著名记者李普曼说:"好的记者可以借助自己丰富的经验直接观察世界,差的记者不会观察。可以说"观察"在新闻传播中举足轻重。为什么需要这种新闻观察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因素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14)
自1988年"公民新闻"在美国提出以来,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变,公民传播权力的激活,公民新闻的行为主体发生了变化,由记者改变为公民,其理论建构也由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调整为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面对当下公民新闻的乱象与伦理拷问,公民新闻尤其需要提升公民的"记者素养"。在公民新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传播伦理的追问以及媒体追求社会担当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1.
如何把驻地新闻转化为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闻,需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和全局意识,也考验着驻站记者的沟通协调能力。一名优秀的驻站记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扬长避短,避免出现"灯下黑"、业务水平下降、失去相对独立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记者面对的工作,天天都不一样。因此,记者要"吾日三省吾身":自己的能力适应这种"日新月异"工作的需要吗?提升自己能力的方式途径各异,但殊途同归,依作者从业体味,从建立新闻信息库、培养社会学家的眼光、锻炼以小写大的技能入手,可以不断有效提升记者新闻操作能力。建立新闻信息库某种意义上说,新闻的写作过程,就是新闻信息的整理过程。新闻作品的多  相似文献   

13.
熊萍 《新闻知识》2008,(1):84-85
新闻需要发现并成于发现,记者的发现力直接决定记者怎样做,能够走多远,但当前部分记者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发现不了有价值的新闻,有时新闻素材摆在面前却"嗅"不到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或者根本就不愿花精力和时间做深层挖掘而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浅层次报道上,哄抢新闻并由此造成简单重复,以致一些本具有极高新闻价值的作品因记者发现  相似文献   

14.
发现和选择新闻角度,是编辑记者的基本功。这不仅受时代、形势和新闻素材、体裁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编辑记者的认知水平、新闻价值观和采写能力的影响。我们要学会站在不同方位观察、分析客观事物,学会从不同角度发现、挖掘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讲述亲历故事、畅谈内心感受。为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动全省新闻战线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讲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按照中宣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统一部署,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和黑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黑龙江省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价值观的故事"演讲比赛9月22日在省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来自全省各新闻单位的16名新闻工作者以各自的亲历、亲见、亲闻、亲为,讲述了新闻工作者的精彩人生,展现了我省广大新闻工作者植根基层,植根群众,  相似文献   

16.
第八个记者节过后,记者职业的"围城现象"成为新闻业界的热点话题之一.沸沸扬扬的讨论过后,笔者不禁开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围城"现象?当代记者的职业状况到底如何呢?抱着怎样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态度才能面对记者这个职业?本文将从行外和行内两个角度对记者的职业状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记者职业状况的相关办法.  相似文献   

17.
新闻对于大众来说是现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追求,而新闻的品质也是记者写新闻的一个关键,如果想让自己写出来的新闻不同于别人的或是想比别人的更加有亮点,这就需要记者的"创造性思维"使自己的作品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使自己的作品区别于其他记者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记者的新闻敏感,即记者的"新闻眼"、"新闻耳"、"新闻鼻"从何而来,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为什么许多记者在熟知概念或者说经验之后,仍觉得茫然、做起来仍不那么得心应手呢?笔者认为,记者的新闻敏感来自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19.
既会写稿又会拍照的记者笔者称之为"两栖记者"。在新媒体时代,把新闻做深做实的同时运用具有冲击力、感染力的照片,让读者享受到优美的版面语言,需要财经媒体着意培养"两栖记者"。  相似文献   

20.
新闻编辑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主要表现在,眼尖、鼻灵、腿勤、有心、用心等多个方面。提高新闻编辑记者的新闻敏感性需要做到,培养记者对信息的分析能力、拓展新闻编辑记者的知识领域、培养记者的新闻发现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