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克服传播研究的身份认同危机和范式之争,首先要明确究竟什么是"传播"。无论将传播视为传递信息、建构意义还是达成共识,都未能脱离认识论的主客二分法范畴。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提供了理解传播意涵的新视野:传播即对话,存在于"我——你"关系中,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面对学科日益"内卷化"的倾向,也许新的传播意涵能够给学科建设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岳璐  蔡骐 《传媒观察》2012,(10):16-18
对粉丝报道的框架分析与批判反思表明,媒介采用污名框架与温情框架建构了"魔鬼"与"天使"两种不同类型的粉丝形象,从而产制出不同的社会文化意涵。这是传媒与政治逻辑、市场逻辑斗争、妥协进而合作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粉丝框架也存在迷失的隐忧,导致了对粉丝的固有成见以及消费主义的扩散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汪靖 《新闻传播》2014,(3):98-99
西方"公共领域"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均有着不同的意涵。一般认为,汉娜·阿伦特、尤尔根·哈贝马斯、理查德·桑内特是研究公共领域最重要的三位理论家。基于此,旨在对阿伦特、哈贝马斯和桑内特的"公共领域"思想嬗变进行梳理,分析"公共领域"在不同时期所具备的特殊意涵,并试图探讨不同的公共领域观念对传媒的不同论述。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8,(1)
当前研究混淆使用"传播实践"概念的情况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对核心概念的无意识,以及对其所处学术脉络的忽视。更重要的是,数字革命正促逼着一种对传播实践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新考察。面对这一亟待澄清的领域,本文通过爬梳传播学等学科经典文献,基于将传播视为实践的方法取向,对"传播实践"这一关键词展开了分析,指出其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问题,即"管理的问题","行动的问题"及"文化的问题",不同层面的实践问题背后实则存在着不同的社会想象与主体预设。数字媒介的迅猛革命亦施展出其整合的机制,身体、语言、技术、空间等作为媒介不仅相互影响,不同媒介在数字时代更被赋予新的意涵,并纷纷嵌入到一套联动的传播实践当中。本文强调,作为一种视角的"传播实践"不是并行于传统5w框架的细分领域,而是重新理解"传播"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技术发明之一。中国互联网三十年发展对于传播研究的启示可概括为:发现媒介。本文以“连接“”计算“”生成”为关键词,阐发了互联网逻辑与思维对于传播研究重塑媒介意涵的可能与价值,并提出在计算机网络时代基于本土化经验,创建中国媒介学。  相似文献   

6.
"万物皆可嗑"的时代,大众进行想象性拼贴以服务自我.新媒体时代下,传播角色多元化,传播权力全民化,大众可想象可解读的空间增多,不同社群的参与欲望也随之增强.在此过程中,受众的身份多了一层中介的意涵,粉丝成为积极的受众、文化的主动生产者.传播文本在构建与扩散中,产生了大量的可再生性文化符号,越轨性与独立性逐渐淡化,"嗑文化"进而被"招安"进主流文化的麾下,在抗衡与收编之中,不断反省自身,实现身份革新.  相似文献   

7.
随着当代新传播科技与弹性劳动就业趋势的兴起以及"自媒体"的盛行,媒体从业者的职业图像正面临剧烈冲击。传统上受雇于媒体机构的"组织人"职业图像,正逐渐往"创业者"的图像进行转向。本文呼应上述职业图像转型的潮流,尝试通过对"过往媒体创业现象"的梳理、"媒体创业者"意涵的讨论,以及"媒体创业者的分类"等内容的论述,协助媒体从业者认识"创业者"之职业图像的意涵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阿伦特、哈贝马斯、桑内特被誉为西方关于公共生活的等边三角形,同样关注公共领域,但他们的公共有不同的意涵。阿伦特和哈贝马斯对公共的论述试图解决政治问题,但他们又有区别,阿伦特的公共性是人存在的价值,哈贝马斯笔下的公共领域是利益协调的机制,桑内特的公共生活是以大城市为背景下的人在日常交往空间里的生活方式。对应传播意涵也有不同的理解:在阿伦特关于公共的论述中,传播意味着通过自由言说(或行动)建构人的共在,关注形式上的在场。在哈贝马斯那,传播意味着在理想化的言语情境中通过沟通行动以协调利益达成共识的机制。在桑内特看来,传播意味着人类如何能够有效地向陌生人表达自己。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真实电视这一电视节目类型,主要以社会表演学视角来探究真实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从真实电影的观念和作为社会传播技术的电视——真实电视的意涵两个方面来分析,试图阐释我们该如何来看待真实电视节目的真实性问题。分析我国国产真实电视节目发展的局限与突破,针对综艺娱乐型题材节目和非综艺娱乐型题材节目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在国际传播的历时性发展中,梳理"体育公共外交"的演进脉络,明晰其概念意涵和维度,并以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等国际性赛事为切入点,前瞻智能传播时代以体育和科技为主题的国际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提升路径,为国内同行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1.
杨利慧 《文化遗产》2013,(3):88-97,158
本文以多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欧美和东亚神话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例,力图对21世纪以来的世界神话学现状做一个管窥式的综述。经过梳理,本文发现:第一、一些传统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例如比较神话学——在当下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第二、涌现出不少反思之作以及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第三、"神话"的边界依然流动不羁,因此在就神话进行学术对话时,必须明了所讨论概念的基本意涵及其所发生的语境;第四、神话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探讨,20世纪视神话与科学为和谐互容的观点得到进一步深化,神话遵从于科学的情形遭到质疑。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为概念服务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发展让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同一新闻事件的认知和传播,人们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观点,事实真相反而变得难以辨明,类似"罗生门"现象。本文深究产生信息传播"罗生门"现象的动因,并反思其改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识别并界定一种"技术迷思"的概念来回应当下发展传播研究停滞不前的困境。具体而言,在回顾发展传播学术思想的过程中,将"技术迷思"视为理解发展背景下媒介角色及作用的研究透镜,通过它检视发展传播知识生产中被强调和被忽略的方向,以发展传播研究不同范式针对"技术迷思"的"对话"来厘清范式间的复杂关系,同时反思技术迷思对发展传播理论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13)
本文梳理了功能主义传播观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比较的视野讨论了功能主义传播观的三个预设,即"传播的功能即传递意义"、"社会结构是预先给定的"、"传播主体是理性主体"。本文强调这三种预设虽然是该研究的逻辑起点,但如果一味不加反思地将其运用于当代传播研究之中,必然会造成其研究的局限乃至狭隘。本文通过将其理论预设置于比较的视野之中,探索了各个学科的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传播功能"、"社会结构"、以及"传播主体"的不同解读,有利于打开功能主义传播观之外更为宏大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21,(10):77-87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进入中国学界已近40年,不同学科对其进行了各异的驯化,并形成了独特话语形式。在此之中,基于外语研究的跨文化交际与基于传播研究的跨文化传播最为显著。然而,目前跨文化交际或跨文化传播的学术史研究往往视两者差异为理所当然之事,缺乏对其成因的追问。因此,文章借助知识社会学,重新反思"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华早期引介过程,探索主流叙事所遮蔽的灰色地带。通过重新发现"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华引介者、传播研究者与外语研究者在早期引介的差异成因,文章发现,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传播的差异并非自然产物,而属于学术场域争斗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结合物。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为新时代跨文明交往指明了方向。跨文明叙事的构建,需要区分“冲击”与“冲突”、“差异”与“差距”、“先行”与“先进”三组关键词的辩证关系,明确跨文明中利益、方向、标准三个维度的概念与意涵,还需要建立在反思传播秩序失衡、技术变革挑战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的今天,传播科技快速发展,"影像"的储存媒介、呈现形式、叙事结构与符号意涵也不断与时俱进、演化改变。十九世纪中期,摄影技术出现后,人类视觉所感知的外在景物方可借由"影像"重新呈现,"影像"也成为"语言"和"文字"以外,最重要的社会文明发展记录工具、传播沟通方式以及符号意义载具。  相似文献   

18.
袁梦倩  陈楚洁 《新闻记者》2020,(2):32-47,52
在数字化时代,知识生产与传播制度发生了新的变化,知识付费和知识服务实践也成为媒体创业的重要方向和热点。新媒体知识中介组织紧扣特定的时代需求和创业机会,获得用户和资本的青睐;但其创业实践也在公共话语中产生持续的争议,使其正当性处于不确定状态。本文基于罗辑思维及其"得到App"的个案研究,从组织正当性视角分析其如何建构实用正当性、认知正当性和规范正当性。研究发现,初创新媒体组织的认同与组织正当性建构紧密关联,不同的组织认同导向不同的正当性话语和相应的具体策略。本文也讨论了数字化时代知识生产和传播制度变化的社会意涵。  相似文献   

19.
牛玮一 《东南传播》2021,(10):89-91
"他者"概念自诞生之初便蕴含着与"自我"相对的意涵,经常被贴上愚昧、卑劣的标签,信息时代的讯息发达并未有效解决"自我"和"他者"的矛盾,尤其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地球村内部依旧充满新的冲突和暴力.一方面,"我们"通过对"他者"的确认和排斥来完成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新闻传播,也在不断对"他者"进行不平等的形象建构,记者作为新闻制作过程中的生产主体,把握着新闻生产的重要渠道,在"他者"观念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下,"他者化"报道的思维依然存在,并且直接影响着"他者"的媒体形象建构.跨文化传播本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精神文明交流过程,只有破除"他者"观念的二元对立思维,才能将跨文化传播变为一种共享、开放的传播形式,从而获得打破各文化间交流困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叶阳 《青年记者》2012,(32):22-23
"这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社会……定时炸弹在滴答作响"。早在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即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流露出对社会风险性的担忧。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安全事件高密度出现,风险社会吹响了尖锐的号角。在这个危机传播语境中,媒体如何应变?如何在事件的不同阶段充当一个合适的角色?这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些问题。危机传播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具有前期预测、中期处理以及后期完善、反思等多个环节,且不同危机个体事件也可能会遥相呼应,前一事件的后期反思可以成为后一事件的前期预测,彼此之间形成看似分离、实则缠绕的风险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