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他们是"社会多种角色的扮演者",在其参与社会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超越自身身份的言行和职责,从而发生角色"越位"的事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媒体事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发掘核心的有价值的新闻,这就要求记者群体在扮演自我角色的同时还要回归到记者职业本身,让角色更好地回归记者职业本身。  相似文献   

2.
日前,我去某县宾馆参加一个座谈会,此座谈会的主题是本地某一社会学科规划。事情不大,但记者阵容不小,本县电视台派出了三人摄制小组,本县广播电台两位记者也在做全程录音报道,加上市级日报和市电台的记者,此小小座谈会,前来参加宣传报道的有11人,这么多的人加入到当地的"新闻大战"之中,这难道是由于它的新闻价值大到如此程度,非得如此"高投入"地报道吗?这倒觉得让人生疑。对这个座谈会的宣传报道是必要的,但宣传报道的规模应与新闻的本身价值  相似文献   

3.
党报的工作性报道如何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是当前党报新闻工作者值得关注的问题。工作性报道要做到从微观入手,见人见事。记者除了要熟知材料内容,在宏观上准确把握大局外,还要沉下身去,跳出材料进行深入采访。在写作上,要找准切入口,努力做到见人见事,避免工作性报道普遍存在的"见物不见人"的现象。笔者以为,以"人"为视角有许多独特的优势。首先,任何工作思路、措施、经验,都离不开人的活动。其次,以"人"为视角直观生动,读者可以从感性角度认识报道内容,这符合新闻贴近性的要求。浙江日报今年上半年有一篇介绍台州  相似文献   

4.
有一个说法,记者抓新闻,脑要往高处想,脚要往低处走.这个观点是值得认真琢磨的.我们现在有些记者,是"脑往高处想"而"脚不往低处走",除了跑机关,跑部门,开新闻发布会,用材料写稿子,几乎眼里没有"活"的新闻.一旦你告诉他某某报登了一条什么新鲜事的报道,问他为什么没有抓到,他会回答:"这是个小事情,不值得我们大报来报道."  相似文献   

5.
开展舆论监督,是张扬社会良知的需要,是树立媒体威信的需要,它既是记者的职业责任,也是记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勇于拿起“批评”这个武器。驻站记者这个特殊群体应该怎样开展批评报道?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批评报道不能过多过滥。我们的新闻工作是以正面报道为主,批评报道力求“少而精”,力求“帮  相似文献   

6.
记者部落     
他是一个话语不多的人,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参加工作40年,他觉得自己是一个领着大家一起干活的"生产队长"。54岁,他受命走马青岛,带领《半岛都市报》开始谱写新的篇章。本期传媒骄子《王军:精彩源自创新》。当社会、当业界都在呼吁记者要重建职业精神的时候,那些奔波在舆论监督一线、做深度报道的记者,无疑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赵世龙,2003年度"中国风云记者",历经十几年的风雨,他激情依旧,在他的眼里,记者的职业精神就是流浪。请关注本期茶座"深度报道精英访谈之三"。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一种职业。但并不是说,从事了新闻采访工作、干上了记者行当的人,都是职业记者。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讲正义、能突破、善于完成特殊采访任务的记者,才是真正的职业记者。他们常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挖掘真相、服务公众,反映在报道样态上,就是调查报道。所以说,职业记者与调查报道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孔令泉 《新闻实践》2014,(12):85-86
在法治中国的进程中,记者与律师这两个职业联系密切,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因此,记者如果能很好地处理好与律师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新闻工作,而且能起到共同推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新闻侵权的把关者法治社会中,每个人都要与法律打交道,尤其是做维权报道的记者,在采写各种题材的报道中,会遇到不同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闻是一种职业.但并不是说,从事了新闻采访工作、干上了记者行当的人,都是职业记者.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讲正义、能突破、善于完成特殊采访任务的记者,才是真正的职业记者.他们常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挖掘真相、服务公众,反映在报道样态上,就是调查报道.所以说,职业记者与调查报道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我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爸爸是个记者,听妈妈说还是个"大记者",得了不少奖呢. 一开始我不服气:从四岁开始练美术、书法,我得的奖杯比老爸还多呢,那我不是比他还"大"?直到妈妈讲起一次经历,才让我对"记者"这个职业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1.
黄振鹏 《新闻窗》2007,(1):33-33
一篇好的报道,无疑要反映一个大主题,或反映百姓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或反映政治社会经济的重大变革与发展,或反映中央、省委的政策精神落实情况及带给群众的实惠,或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等。作为记者,大多时候所见到的是一些平凡的小事情,从小事中发现新闻,是记者的基本功。用“小事情”来说“大主题”,反映好大主题,是记者们要多研究并  相似文献   

12.
杨敏 《记者摇篮》2008,(3):33-34
有些记者工作多年后,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觉得司空见惯,缺乏新闻敏感性,缺少采访写作的激情,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作记者的职业疲劳。那么如何来医治这一病症呢?练就一双"勤快腿"炼就一双"勤快腿",是记者适应工作的必然要求。记者从事的工作是一种动态性的工作。每天要通  相似文献   

13.
在改革的年代里,要报道的事情很多,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有的问题光发条消息,是很不够的,如果能很好地运用“记者述评”,则可以弥补消息的不足。从去年1至10月,本报发的25篇“记者述评”,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也证明了这点。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说新闻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这不但使记者能够了解群众的愿望,把握社会的脉膊,获得有价值的报道线索,还能使记者在向群众学习中净化灵魂,学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脱离群众,记者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离开了土地。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要密切联系群众,是绝无疑义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许多新闻单位出现了敢于仗义执言的记者.他们奋笔疾书,为民请愿,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包公"记者.这些"包公"记者所触及到的问题大都涉及到社会痛处或者敏感处,是天下大多数人所不能为或不敢为的事情.于是,在舆论监督的旗帜下,这些"包公"记者成了普通百姓心中敬仰的英雄.与这些"包公"记者相比,还有这样一些记者:他们的报道中没有"为民请命"的义愤填膺,没有聒躁一时的社会轰动,有的只是最为平常的发生在平民百姓身边的一些小事.我们姑且称这些记者为"平民"记者,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就有无数"平民"记者参与.  相似文献   

16.
记者,就是新闻机构中从事采访报道的专业人员,多被人称为"无冕之王"。也就是说,记者虽然没有被加封官衔,但是对社会作用很大、影响很大。既然是"无冕之王",既然是高尚的职业,怎样做才能对得起这个称呼,对得起这个职业呢?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同时,记者是不是更应该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的思想来武装头脑,努力践行"三个一切"的服务理念呢?  相似文献   

17.
卢剑利 《新闻知识》2001,(12):44-45
我采写的消息《西部开发让在外老陕返乡挣大钱》继荣获1999年度陕西新闻奖一等奖和陕西日报社社级好新闻一等奖后,又荣获了年度中国晚报新闻奖三等奖。不少同行问我,这一区区小稿何以有如此"能量"?我觉得,这篇稿子之所以能多次获奖,不仅得益于记者敏锐的 新闻洞察力,更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个大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就新闻报道角度而言,西部大开发好比一片汪洋大海,需要报道的方方面面的东西很多,但如何能从这片汪洋大海里,捕捉到一些鲜活东西来,并非易事。但通过对这篇稿件的采写,使我更加意识到,做为一名记者,特别是…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一位老记者采写了一篇百把字的小消息登在报上,不料这件事在记者中引起了褒贬不一的议论。褒者说,他这个人没有架子,这么老的记者也去采写这么小的消息。贬者说,他这个人也不嫌丢人,这么大的记者还去采写这么小的消息。确实,有的记者因怕丢人,不愿采写小消息。有一位中年记者经常碰到小新闻,可他不屑一顾,一心奔大稿子。结果,把到手的许多好东西漏掉了,大稿子又没有搞成,常常完不成任务。  相似文献   

19.
“无冕之王”,这是社会送给记者的称号,在公众眼里,记者职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是世事变化的记录者和宣传者,是社会的良心,是正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近些年来,“记者”这一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渐暗淡。在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新闻民工”,这是越来越多的新闻人对自己所处的或尴尬或窘迫的职业角色的自嘲。正像李希光教授所忧虑的那样:“在今天,当我们的媒体市场化后或者产业化以后,中国新一代新闻工作者正在陷入严重的工作和生活窘地。在一个饥肠辘辘的中国商业化媒体环境里,中国的记者正在变成一个整天为自己生活奔波养家糊口的人。”健康的社会依赖健康的媒体,而媒体的品格依赖于记者的职业素质。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无论在公众的眼中,还是在记者们的心中,“记者”两字都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风光、神圣。当社会不断质疑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时,作为媒体中人,我们思考的问题应该很多。  相似文献   

20.
"职业主义"和"社会伦理"冲突中的记者角色,是由记者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然而要在二者冲突间重塑角色,则必然应回顾已有新闻实践取向;最后分别通过承继人、把关人、缔造者、传播者等加以角色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