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2 毫秒
1.
肖慧强 《视听》2022,(3):83-85
主旋律电影蕴含的家国情怀是国民自古以来无法分割的民族情感,是国人根深蒂固的集体记忆.主旋律电影在注入家国情怀时,逐渐分化出革命历史片、伟人传记片和时代英雄片三种类型,并且将叙事方式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人叙事,最终形成宏大叙事和个人叙事交融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王家卫在香港类型片的突破上,首先体现在对电影的叙事上,然后才是主题的选择。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现的正是王家卫电影的特质:一种情感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3.
王家卫在香港类型片的突破上,首先体现在对电影的叙事上,然后才是主题的选择。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现的正是王家卫电影的特质:一种情感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4.
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半生缘》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画外音的大量运用作为影片一大特色,既很好地把握并传达了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还对剧情进行了画面外的解释和补充,实现了对剧情的建构。同时通过对叙事时间的调整,丰富了电影的叙事话语。画外音在影片中的叙事功能,对于影片风格的定位、叙事节奏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描摹和情感的渲染等方面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徐锦博 《视听》2023,(4):43-46
乡村题材网络电影《毛驴上树》《毛驴上树2:倔驴搬家》在内容上一改我国农村题材电影常见的套路化剧情、扁平化人物塑造、题材同质化等问题,以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展现了“第一书记”帮扶“毛驴们”摆脱贫困的事迹。电影创作者通过叙事空间的创新表达,将乡土叙事空间、情感叙事空间进行重新建构,以个体农民的情感作为主要叙事线索,展现了个体农民的情感世界,使得叙事空间架构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让观众身临其境般地体会扶贫的过程,获得独特的视听感受。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影的共同体叙事往往聚焦于民族题材电影,其实中国灾难电影具有众多的共同体元素,却较少有这方面的研究。中国灾难电影具有血缘共同体、国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等叙事模式,体现出较为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这些共同体叙事大多是交织在一起,体现出中国灾难电影共同体叙事的复杂性。中国灾难电影的共同体叙事也存在叙事冲突不足、叙事话语单一以及生态共同体叙事缺乏等。  相似文献   

7.
李嫣然 《视听》2018,(6):84-85
武侠电影是建构在我国独特历史文化上的类型电影,凝聚着浓厚的民族情感与传统思想内涵,在电影市场上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武侠电影的发展在视觉化冲击的走向中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本文提出"后武林时空"这一概念,以电影《师父》为例,从现实叙事、镜头语言、武术文化三方面分析其不同于以往武侠电影的艺术特色以及形成"后武林时空"的导演元素,以期引发对武侠电影创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华语电影产业的发展步伐日益加快,如何使华语电影在全球化时代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在电影内容方面凸显中华文化特质,深度开发利用好中华文化资源,从而形成华语电影的独特美学魅力,构建华莱坞电影的世界性影响力,已成为一个迫切的战略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华莱坞电影叙事体系中本土文化元素的类型化分析来揭示华语电影对中华文化基因的表达习惯,探讨中华文化植入电影叙事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9.
从口传叙事到电影叙事,云南少数民族的叙事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叙事中,民族习俗、民族服饰和民族歌舞成为民族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外化的生活方式和物质形式,能够唤起文化主体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但在许多电影叙事中,这些民族元素却主要被作为一种异域文化或奇特景观来展示.电影叙事关注的不再是影片文化源的少数民族,而是猎奇的观众.  相似文献   

10.
电影《亲爱的》以湖北两个失子家庭为原型,以现实主义为叙事模式,讲述了田文军/鲁晓娟和韩德忠/樊芸寻子的痛苦往事,以及在这艰难处境中的心路历程。电影以线性与逻辑作为叙事结构,线性表现为单线性与复线性相融合,逻辑表现为以物质现实的因果关系作为事理逻辑。这种叙事结构实现了人物身份在不同情境中的转换,使其心理状态陷入潜在的伦理冲突。人物情感在伦理冲突中的艰难调适,正是编剧所着力刻画的核心,主要表现为血缘伦理与自然伦理之间复杂的平衡关系。这使电影文本深具艺术审美和现实张力。  相似文献   

11.
作为近年来在影坛大放异彩的新锐台湾导演,黄信尧在故事电影《大佛普拉斯》和《同学麦娜丝》中都表现出对经典对比叙事的鲜明偏爱.从最基础的视听语言布局,到剧作结构的雕刻以及具体的人物形象呈现,对比贯穿于电影生产立场和情感的整个过程.通过这种解构色彩浓厚的叙事,导演在声光变奏里营造了荒诞氛围,以情境交锋和角色反差为观众圈画出反思空间,在传达世事无常感叹的同时,完成了带有明显现实指涉的批判表达.  相似文献   

12.
以《人生大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戏剧式的叙事结构和宏大的主题方面均有创新表现。该片从内容、镜头语言、方言、情感四个维度来呈现现实主义电影的新特质;以殡葬为话题讲述故事,具有很强的象征性;通过人物、情节等预示疫情后的中国定会重生,暗示了现实的生机。疫情后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应转变视角,开阔创作视野,捕捉新主题。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国内家庭伦理题材电影频频现身荧屏,影片在再现现代人的生活、家庭关系及情感问题的同时,也拟态建构了家庭伦理道德镜像,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家庭观念。文章采用叙事学研究,从叙事内容、叙事时空、叙事结构三方面剖析当下家庭伦理题材电影对婚恋观的建构,研究发现家庭伦理电影虽然在第三者形象的塑造方面符合传统道德谴责的特质,但叙事者角色发生重大转变,男主人公与第三者成为主要的叙述者,影片已经打破传统"家"的统一观念。  相似文献   

14.
赵静 《视听》2022,(5):80-82
根植于革命历史题材叙事与聚焦于影像视听元素表达,在新主流电影中从不是矛盾与对立的,而是补充与融合的.《长津湖》于战争历史抒写中塑造平民英雄,《革命者》以情感演绎而非情节推进作为叙事动力.新主流电影在历史抒写上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要内容,"真实性"是其叙事基调.同时,在英雄人物塑造中侧重呈现"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的...  相似文献   

15.
《黑镜:潘达斯奈基》自面世以来,互动电影的讨论热度不减.文章通过多部互动电影,讨论互动电影的叙事模式,进而展现互动电影在叙事模式中的创新特点与发展困境.最后,通过现有的互动电影分析其叙事模式的优缺点,为互动电影叙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孙非 《青年记者》2017,(20):86-87
电影作为动态影像艺术,在动态化的叙事进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叙事风格和节奏,这种风格和节奏的形成,不仅取决于故事情节本身的递进和承接方式,更多地还和电影使用哪种影像处理方式有关.可以说,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影像是参与到叙事和表达中来的,甚至会起到主导性的作用.在电影创作中,不同的影像处理方式和设计,直接决定了电影的不同叙事风格和状态. 《危机13小时》是一部非典型的迈克尔·贝电影,没有超级英雄,也不是鸿篇巨制,却依然承袭了迈克尔·贝一贯的影像风格.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6名前海豹突击队队员在利比亚为了保护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和中情局工作站工作人员的安全,在人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与极端武装分子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故事情节紧张而充满悬念,整体叙事节奏非常快,危机感和压迫感始终贯穿全片,为了最大限度营造这种危机氛围,影片在影像处理上也做出了与之相呼应、契合的设计,贯穿全片的手持拍摄、大量的运动镜头、开放而富有运动感的场面调度,以及大量小景别镜头的运用和快速的镜头切换等等,无不为紧张的故事情节推动起到了很好的烘托和渲染作用,为影片整体的叙事风格和节奏确立了主基调.本文以《危机13小时》为例,简单阐释影片是如何运用多种影像手段来创造紧张、快节奏的叙事风格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影像现实与歌舞虚拟交替相融的叙事形态和了无痕迹的交叉剪辑,好莱坞歌舞片成功建构了歌舞类型电影叙事复调化新语态。从电影叙事学角度出发,将歌舞片置于电影历史沿革中探寻其叙事手法、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等多个方面逐步呈现复调化现象的过程,探析其平面、立体、多线条、多维度的复调思维叙事方式在电影中的运用,试图诠释歌舞叙事系统的构建,窥探典型歌舞类电影的特点,力求总结出好莱坞歌舞片影像叙事复调化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个涉及哲学、社会学、法学等领域的思潮,受其影响后现代主义电影不断出现,并形成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以娄烨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大胆尝试,推动着后现代主义电影在我国的发展.娄烨的电影消解、颠覆了传统叙事模式,关注城市的边缘以及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他用大胆并具风格化的镜头语言展示了都市青年迷茫压抑的情感关系,与此同时,还将目光投到一些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将其置于相对平等的社会地位,给予人道主义关怀.娄烨电影具有强烈的后现代性,且极其关注当下真实生活和情感,对我国电影乃至社会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电影中的精神迷茫和消极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网络电影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其叙事模式和叙事策略与传统电影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而随着数字化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电影又衍生出了新的叙事模式和叙事策略,一方面给网络电影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也给网络电影带来一些乱象.本文通过对目前网络电影模式与叙事策略的梳理剖析,力图探寻出有利于中国网络电影发展的思路与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王鹤 《视听》2018,(11):64-65
本文从电影叙事语境出发,以抗战胜利后到"十七年"这一阶段的抗日电影为论述重点,通过对比的方式阐述抗日电影在这一时期叙事主题的变迁,包括文化社会语境对叙事主题的影响、该阶段抗日电影叙事主题变迁的具体体现,最后提出该阶段抗日电影主题的变迁对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下抗日电影叙事所产生的启示,即以叙事语境为依托才能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挖掘出抗日题材电影叙事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