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齐宇翔 《视听》2018,(6):21-22
"微广播剧"是充分适应了现代人在网络时代碎片化、自主性阅读和收听的习惯,实现融合各种媒体传播的广播产品之一。本文以桂林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音乐广播公益微广播剧《小扬飞飞》的创作实践经验为例,探讨分析这一类型微广播剧的创作规律和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任春燕 《视听界》2012,(6):104-105
在众多媒体中,广播以声音传播的优势成为惟一可以让受众一心二用的媒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能将不同声音的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播出制作水平的提高,也为广播剧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广播剧发挥广播特点,运用戏剧技巧,在声音的世界中塑造人物、铺陈场景、展开剧情、描绘主题,人声、音效、音乐在剧中达到完美的结合,将广播的声音特征展现到极致。收听广播剧如同读一本小说或一部戏剧,听众在收听时拥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一部广播剧的完美呈现可以说是由编剧、导演、演员和听众依托各自的想象共同创作完成的。无论文化高低、阅历深浅,每位听众都可以伴随着剧情对似曾相识的感受产生联想,引发共鸣,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对陕西西安市及周边市县的听众调查,描述和分析了目前陕西和西安各广播电台的听众的基本状况,认为目前陕西和西安广播电台突出的表现是:受众分化明显,忠实的听众正在流失,听众收听取向更加多元化,广播节目的编排质量及广告经营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吴雪琪 《视听界》2001,(2):55-55
2000年12月,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开展了“迎接新世纪广播展评月”活动,该活动通过《南通广播电视报》和《江海晚报》公开征求听众对展评月期间播出的各档新闻,专题,艺类节目的意见,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在意见一栏中,有43.7%的听众希望电台能够将广播剧节目划入黄金时间,坚持每天播出,最好能安排重播,有的听众在来信中说“与电视相比,广播剧另有一种魅力,电视剧虽然声屏并茂,但人物一经出现在荧屏,人物形象留给所有的观众都是一样的,广播剧靠声音塑造形象,每个人脑中所出现的男女主角邓未必相同,因为听众在收听广播剧的过程中又加上了自己的经历,个性,情感和喜憎,让人有更多的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广播文艺声音艺术的一种。其主要特征是只诉诸人们的听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①广义的广播文艺;无线广播电台和有线广播站播出的、供听众收听的文学艺术节目的总称。包括音乐、戏曲、曲艺、文学、广播剧、电影录音剪辑、话剧录音剪辑和各种综合文艺节目等。  相似文献   

6.
去年9、10月间,湖北人民广播电台举行了第五次广播节目听众问卷调查.为改变以往调查面窄,地区分布不广的弱点,这次调查交由省统计局的农调队进行专门调查统计.9月初至中旬陆续发出问卷,10月中旬,问卷基本收齐.这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50份,实际回收449份.从回收的答卷分析,听众收听本台新闻节目的概况是:1、听众收听和经常收听本台新闻节目共484人,占96.91%.2、听众收听本台新闻用以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大事、经济文化信息的共261人,占52.3%;出于工作生活需要的共213人,占42.69%.3、对本台新闻节目及时性予以肯定和赞扬的共474人,占98.6%.  相似文献   

7.
台湾当局开放广播频道申设以来,台湾已成为全世界广播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广播业竞争激烈,听众地位相应提高。但听众占总人口比例并无相应提高。这与台湾听众对广播的使用满足度密切相关。本文根据台湾广播媒体调查与研究资料整理出台湾听众的整体特点,分析了台湾听众收听行为和收听心理的基本特点。这对大陆电台的听众研究颇具启发意义。尤其对大陆对台广播机构而言,研究台湾听众特性更是提高传播效果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2003年3月28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农村广播正式开播。作为全国第一家省级电台面向“三农”的专业广播.运行一年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初步树立了品牌形象。在2003年底.由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所做的陕西广播媒体收听调查显示,陕西农村广播综合排名名列前茅,节目的收听率及听众对节目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等指标均很高。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随着电视剧的飞跃发展,给广播剧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逼着广播剧与电视剧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的广播剧事业在竞争中出现了更加活跃的局面,且越来越受到听众们的欢迎。根据这种状况,我认为县级广播电台也应该投身到广播剧的竞争中去,  相似文献   

10.
王莹 《传媒》2014,(17)
正郑州人民广播电台都市广播(FM91.2)的定位是大型交通资讯生活服务类广播。自1993年成立至今,都市广播一直在探索节目形态和主持人风格的创新,力求与时代和市场接轨,更加关注听众的收听需求,对节目的分类更加细化,在不同时段满足不同收听人群的需要。笔者通过长期的节目跟踪和听众调查,取得了丰富  相似文献   

11.
米明 《中国广播》2012,(11):20-22
2012年初,云南电台进行了广播听众收听行为大调查,完成的《研究报告》对云南广播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梳理与总结。研究数据和结论,不仅对云南电台有用,也有助于其他广播从业者了解广播,有针对性地办好广播媒体,特别是对当前听众收听行为的调查及趋势的分析,对广播未来走向有一定的预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经济广播电台在全国的不断出现,其新颖的听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打破了传统的广播节目模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给广播改革带来了新的活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收听水平和收听欲望的提高,对我们的广播节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不  相似文献   

13.
张跃 《声屏世界》2003,(11):34-34
主持人直播形式在一些地方电台的广泛运用,增强了广播的活力,消除了广播与听众的距离感,广播在听众心中不仅可敬而且可亲。但在听众欣喜地拨打热线参与节目时,广播剧却不知不觉地在许多电台销声匿迹了。笔者以为,作为深受听众喜爱的广播剧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应该是广播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该被一些地方台淡化。回顾广播文艺史,可以看到广播剧在传播真理、弘扬正义、普及科技、娱乐听众等诸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早期新华广播电台播出的《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到广播剧创作高峰期,中央台录制的《四渡赤水》《便衣警察》《普通…  相似文献   

14.
罗丽铭 《新闻爱好者》2008,(11):123-123
根据赛立信媒介研究对听众收听习惯分析及其媒体接触调查显示,从老年听众收听广播的时间来看,早上7:00—7:59是黄金时段,48.1%的老年听众习惯在这个时段收听广播;早上5:00-6:00、中午12:00-12:59、晚上9:00—9:59是听众收听的次黄金时段。  相似文献   

15.
作为广播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剧曾经有过辉煌,曾经拥有众多的听众。然而,随着媒体激烈的竞争,广播剧听众市场有明显萎缩。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中央电台及不少兄弟省市电台的广播剧却有相当的发展,学习他们的做法和经验,联系河南广播剧创作发展的实际,研究探索广播剧的生存之道,这对于重新振兴广播剧市场,大有必要,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广播节目的定位是广播电台通过大量调查分析后,根据听众的年龄、爱好、工作性质、所处环境等确定的节目内容、节目播出时间和节目风格等。它与听众的收听习惯、经济状况、时代背景等诸因素息息相关。随着人们更多关注自我内心的需求,听众对广播节目的需求更为专业化和具体  相似文献   

17.
一、听众呼唤广播节目的窄播化改革使新闻媒体之间无情的竞争带来众多有情的服务。各广播电台的空中电波大战,逐步满足了听众的不同需求,也逐步提高厂听众的欣赏水平。听众已经不满足于对主持人直播板块节目开始阶段的浅层次参与,在听众中逐步分离出兴趣爰好各不相同、需求各异的许多特定收听群体,他们呼唤内容更深、形式更活的土持人直播板块节目出台。近几年,初步形成广播电台系列化,节日内容窄播化,广播栏目专业化,节目主持人固定化的  相似文献   

18.
汤寒枫 《东南传播》2023,(8):135-137
近年,广播剧作为声音艺术的高端样态,正借助5G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场景收听时代的到来重现崛起之势。本文梳理近年互联网长音频内容生态圈的形成过程,解析在全场景收听背景下广播剧发展的底层逻辑,并结合最新案例,研究提出广播剧“出圈”的实践路径,以期主流媒体与商业音频新媒体能多维联动,创作更多优质长音频广播剧,一起“出圈”,共推“声浪”,增强精神力量,彰显主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立 《中国广播》2012,(8):77-80
随着中国私家车进入快速普及期,广播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复兴。广播的主流听众向私家车群体转移,伴随着受众的这一结构性变化,许多广播媒体开始重点关注私家车群体的收听习惯,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有些电台甚至直接锁定私家车群体。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结合近年来一些电台的实际运作经验,梳理、分析了私家车时代广播受众收听的新特征,以期对私家车时代广播媒体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王东熙  杨涛 《东南传播》2010,(9):164-165
网络的普及使广播逐渐丢失了大学生听众,而广播盈利点的转移则进一步制造了二者间的隔阂。本文以网络问卷的形式对厦门地区大学生进行收听习惯调查,从数据出发,分析大学生远离广播媒体的原因与收听偏好。从培养大学听众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入手,为广播支招,提出顺应大学生的收听习惯进行节目调整、经营上制造校园相关的盈利点、强化媒体接触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