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旭 《采.写.编》2021,(10):85-86
信息技术与传媒领域的全面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网络新闻作为目前新闻传播的主流模式,具有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力高、观众反响好等突出优势,这就需要不断提升网络新闻的传播影响力,从而为网络新闻优化建设和新闻传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本文简要分析了网络新闻传播影响力提升方法.  相似文献   

2.
网络新闻是通过互联网向网民发布、传播新闻的一种新闻形式。随着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的普及性将超越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网络新闻也必将随之具有更广泛影响力,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网络新闻将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模式。  相似文献   

3.
叶燕 《今传媒》2012,(3):45-46
网络与新闻媒体的桥接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增强了新闻传播效果,但是由于网络工具传播弊端以及新闻媒体管理亟待完善等原因使得网络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会附带一些负面影响,如虚假新闻、恶意炒作新闻、内容低俗化、网络新闻作品侵权等,这些负面影响如果得不到控制,就会产生负效应,即网络新闻公信力下降、影响力下降、权威性下降等。最终就会被网络所无边界的放大,成为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阻碍。  相似文献   

4.
李宏伟 《传媒》2016,(15):95-96
网络新闻传播主要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它是传播活动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当前新闻传播行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网络新闻传播具有与传统新闻传播活动不同的特点与性质。伴随着网络新闻传播的成熟与发展,对其进行理论研究不仅有利于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还有利于指导网络新闻传播实践。  相似文献   

5.
网络新闻编辑思维的构建与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新闻的传播,具有及时性、交互性、海量性、多元化、小众化、多媒体形式、超文本结构等特点.传统的新闻编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直线性、平面性、延时性和主流性的特点,网络新闻传播突破了新闻传播的区域界线,突破了新闻发布的时间界线,突破了新闻传播方式的界限,也突破了新闻信息总量的限制,还突破了传者受者关系的界限,更是突破了信息准人特权的限制及其传播技术技能的界线,要求网络新闻编辑必须树立并拓展互动性、即时性、立体性、特色性、边缘性、平民性的思维方式,贯穿网络新闻编辑的核心理念,凸显网络新闻的传播特点,全面提高网络新闻编辑的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6.
王力 《新闻传播》2009,(9):129-129
网络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新闻传播模式,如何安排网络新闻的层次结构,提高网络新闻传播的效率?通过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特性和新闻类网站在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来探讨如何提高网络新闻传播的层次结构效率。  相似文献   

7.
耿明强 《新闻传播》2013,(12):125-12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计算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由此网络也成为与报纸、电视等并列的、重要的新闻传播媒介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网络新闻传播中存在种种问题,自由问题就是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只有将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自由问题加以控制与管理,新闻的价值以及网络作为新闻传播媒介的价值才可以得到更大的体现。故本文拟从网络新闻传播遇到的自由问题、解决措施两个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网络新闻传播途径得以开辟与发展,其相较于传统新闻传播途径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优势,即网络信息海量性、网络新闻时效性以及交互性等,这不仅有效满足了当前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而且还有效地推动了新闻媒体的发展。然而,网络新闻的发展也使得舆论得以出现,其出现严重影响了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国家社会安定与和谐。因此,需要加强对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引导与管理,由此保证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真实性,进而促进国内网络新闻传播途径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斌 《报刊之友》2013,(8):34-35
随着网络这个新媒体的出现,又为人类的传播方式增加了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在网络媒介为新闻传播带来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网络为新闻传播带来更多自由的同时,也因为网络新闻传播的自由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以百度、新浪、搜狐等大型网站的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从网络传播的特点和网络传播新闻自由的特征等方面对网络传播新闻自由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目前网络新闻传播自由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新闻是一种新兴的新闻传播方式,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交互性强、成本低等特点,因此呈现出一种蓬勃的发展气势,将会成为未来新闻传播的中坚力量.本文主要把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进行了比较,分析其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速度快、传播广、影响大等特点让网络媒介具有了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但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网络新闻报道失实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虚假新闻的新特点入手,对网络新闻失实的表现和容易出现失实的媒介及领域进行梳理分析,最后从制度建设、行业自律、媒体管理、新闻从业者职业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反思,为增强网络新闻公信力、营造健康网络环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为传播渠道进行新闻传播的一种新闻形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新闻的受众日益增多,网络新闻的影响力日益提升,有可能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模式。一、网络新闻传播的内涵网络新闻,顾名思义是以网络为新闻传播载体向网络用户发布新闻,其新闻的发布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二、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1.来源广泛网络新闻的来源十分广泛,可以从报纸或电视上转载,也可以转化数字文本。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网民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技术日渐成熟,网络新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与传统新闻相比,网络新闻具有自身的特点:不但具有报纸、电视等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数字化、多媒体等的特殊优势。所以互联网中的网络新闻传播变得越来越重要。以下是网络新闻特点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王清平 《新闻传播》2023,(3):102-103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新型的新闻传播方式,也就是网络新闻传播方式。因此,本文提出了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从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传播方式、传播时间与区域的限制、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两种新闻传播方式相融合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议。希望通过这次研究,可以推动我国新闻传播类型多样化发展,从而整肃网络环境,正确引导舆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新闻传播出现了全新的载体模式,网络新闻由此兴起。目前我国网民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民众在接受信息的方式上逐渐改变,新闻信息管理也由此形成了新的规律和特点。网络新闻作为互联网时代新的新闻形式,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在对其进行公共管理时必须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方法的完整体系。本文结合网络新闻的特点,对网络新闻的公共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群体传播是网络传播的重要特征,人人都是传者和受者.群体传播时代,UGC(用户生产内容)网络新闻信息传播成为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个人化、社交化、社会化和娱乐化等基本特征.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新闻价值观、网络平台利益驱动、新闻报道实践方法等原因,UGC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存在着虚假新闻、标题党、新闻侵权等问题.本文从传者的新闻素质、用户的法律意识、网络平台、网络推手、自媒体等多角度入手,深入探讨了实现UGC网络新闻信息健康传播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新闻叙述主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多元化、多层次、多反馈等特点,这种叙述主体打破了传统媒介的限制,使非职业新闻传播者享有了新闻话语权,使网络新闻体现出狂欢化的特点,但也传播了大量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18.
1995年 ,我国只有一家新闻媒体上网。5年过去了 ,新闻网站的数量已达700余个 ,其中既有传统新闻媒体办的新闻网站 ,也有发布新闻的商业网站。新闻网站的迅猛发展既为新闻传播创造了新的形式 ,又带来了诸如虚假新闻、侵犯著作权等种种问题。它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网络新闻应该如何进行规范和管理?网络新闻的概念与特点网络新闻是新闻与互联网这一世界最新的信息传播手段相结合的产物。网络的诞生 ,适应了人类渴望加强沟通与交流的要求 ,大容量、交互性、多媒体等技术优势使网络新闻成为最具魅力的第四媒体。笔者认为 ,真实仍然是…  相似文献   

19.
社交媒体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其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影响着新闻内容的选择和新闻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新闻报道应该如何整合社交媒体资源、提高网络新闻报道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对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进行分析后,从网络新闻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出发,探索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新闻主要是指由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建立的网络或其他专门化的新闻性网站所发布的新闻。网络新闻媒体则是借助互联网发布新闻和进行新闻信息服务的站点。电子邮件在传播信息、发送新闻信息方面开创了网络新闻的先河。网络新闻具有传统新闻不具有的优势,因而发展迅猛。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表明,至2006年底,中国大陆已有网民1.37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5%;用手机上网的已有1700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