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部记者,直接面对的采访对象就是农民。农民是质朴的,而质朴增加了记者的采访难度。如何才能从农民那里采到想要的好素材?放下架子,做邻家二小子我从事农村报道6年,除了晚上整理笔记外,在采访的时候从来没有拿过采访本,因为我觉得拿着采访本和他们坐在一起,无形中就是一种距  相似文献   

2.
博览     
采访对象的类型当记者的,如何掌握好采访艺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原因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被采访对象的不同心态,直接制约着记者正常的采访活动。另一个方面,记者自身的心态,也常常受到客观上诸多因素的左右。记者不但要随时调节采访对象的心态,还要正确地把握控制自身的心理变化,使双方的不正常心态趋于正常化,这样才能保证采访活动顺利地进行,采访到事实准确的新闻。笔者结合自己的采访实践,把采访对象归纳成五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当记者的,如何掌握好采访艺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原因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被采访对象的不同心态,直接制约着记者正常的采访活动。另一个方面,记者自身的心态,也常常受到客观上诸多因素的左右。记者不但要随时调节采访对象的心态,还要正确地把握控制自身的心理变化,使双方的不正党心态趋于正常化,  相似文献   

4.
“初问”,是指在新闻采访中,记者或通讯员向采访对象发出的第一句问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陌生人相互见面的那一刻,称之为“高峰时刻”。采记者与被采记者初次见面,相互都要从对方的言语、举止中,产生“第一个感觉”,形成“第一个印象”,如何在“初问”时就使采访对象产生一个良好的印象,这是众多的新闻工作者努力探索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记者,在采访中难免会遇到被采访对象拒绝的尴尬。打破僵局,开启采访对象的心灵之门,记者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6.
祁冰 《记者摇篮》2009,(7):31-31
对于记者而言,如何在新闻采访中准确地把握被采访对象的心理需求,与被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关系,是采访能否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是一种频繁而深入的社会交往活动.记者必须认真研究社会交往的艺术,同时也要认真研究社会交往活动中人的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行动莫不受到心理的支配.记者在采访中会遇到不同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必须摸清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以便恰如其分地安排采访活动. 采访对象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有可能热情开朗,讲话滔滔不绝;也可能内向羞怯,寡言少语.遇到了善于言谈、有一定思想水平的采访对象,他会讲出许多有价值的材料或观点.遇到不愿协作或不善言谈的采访对象,那可全要看记者的本事了:对不愿协作者,要主动拆除…  相似文献   

8.
李扬 《记者摇篮》2015,(1):15-16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新闻采访,记者能够获得新闻素材,取得报道依据。新闻人物专访,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新闻人物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采访对象的现状、理想、思想、情感为主要内容的,展现的是采访对象独特的人生状态或人生道路。新闻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那么,做好新闻人物的采访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一、了解人物专访的特点作为记者,要清楚地了解新闻人物专访与其他采访的区别。新闻人物专访是以记言为主,主要是采访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对话,其中以采访对象的话语为中心。在人物专访中,记者除了提出问题、适当引导、作些  相似文献   

9.
自尊,自信,才能成功地方报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特殊情况:采访对象对记者的选择,使“小报”记者感到苦恼和头痛。特别是遇到中央和省级新闻单位记者或名记者,同时采访同一对象时,被采访对象往往乐意应付大报记者,而无视  相似文献   

10.
一条新闻写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工作,而能否把握采访对象心理,是记者采访成败的关键.采访对象为残疾人时,向对方收集材料、访问的过程,既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流过程,也体现了人道关怀.为了顺利地完成采访工作,记者除了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还要掌握不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注重方法和技巧,获取对方的信任与合作,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从而使采访取得最佳效果,并在精神或物质层面为残疾人提供实质性帮助.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播》2006,(5):48-48
《福建新闻界》2006年第1期发表马永凯的文章《“身份对等浮动心理”技巧在采访中的运用》。文章指出,所谓记者的“身份对等浮动心理”,是指记者在采访时,会接触到多种类型的不同人物对象,这些不同级别、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采访对象,对记者来说会产生一种“地位心理”,记者要随着被采访对象的身份地位,进行对位变化浮动。这就是记者“身份对等浮动心理”。  相似文献   

12.
孔声 《新闻世界》2008,(10):52-53
对于记者而言,要想做好采访工作通常要取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但是在采访过程中,常常有被采访对象不愿多谈的情况,往往是你问一句,他只回答一句半句,甚至干脆不回答。除了不善于表达之外,被采访对象不愿意表达的情况更应当引起重视。经过认真分析,我们发现这种“不愿意表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被采访对象对记者不信任。本文结合自身采访经历,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些办法。  相似文献   

13.
一次采访中,一位采访对象感叹地说,你们有些记者不像记者,像导演.他告诉我,一家电视台记者来采访时,要什么镜头,该做什么,从头到尾都是记者在提要求,作为被采访对象,只是按照记者的要求去做.一次采访下来,感觉就像在拍戏.  相似文献   

14.
记者职业在百姓眼中,既神秘又威严,因此在百姓心中对记者充满了敬畏。当记者下到基层进行采访时,常常受到的是较高层次的礼遇。然而,也有记者在采访中,被冷落,被拒绝,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包括记者本人在与被采访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交往失误。采访是记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作为交流中的主动方,记者要能够驾驭采访活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记者与被采访对象都是第一次打交道。在采访前,双方的人际交往关系处于零接触状态,为得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记者必须要与被采访对象由开始的彼此无关,到逐渐引起对方的关注,直至产生情感…  相似文献   

15.
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人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华 《新闻世界》2009,(11):30-31
以人为本,这是新闻记者在报道中经常关注的话题。但在新闻采访报道过程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却常常被新闻工作者忽视。为了使新闻更有吸引力,记者往往在采访和写稿中不顾作为被采访者和报道对象的感受.从而引起被采访对象的不满,或对报道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记者作为新闻的“采撷者”,每天奔忙在新闻采访的第一线.和不同的采访对象接触,采集着不同的新闻.尽最大努力为读者提供丰富的资讯。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和受访者即被采访对象打交道,对记者来说,研究采访对象的心理、把握好采访时的进度,以使自己的采访顺利进行非常重要,它是一篇稿件是否出彩的关键。这里就对如何搞好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于海军 《今传媒》2006,(1):43-44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受制于被采访对象。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结合点,以何种礼仪风范“包装”自己,以取得被采访对象的认同和接受,从而产生一种亲情效应和认知效应,进而获取最佳采访效应,是记者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应当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良好的形象、恰当的礼节仪表是采访活动的“通行证”新闻记者的职业决定了他要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良好的外在形象,易于被采访者接受,从而对记者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并自愿建立与记者合作的基础。反之,采访效果则大相径庭。在社会交往中,外在形象是吸引他人进入社交状态…  相似文献   

18.
在采访中,从表面上看,记者是主动的,而被采访者是被动的,但许多时候恰恰相反,被采访者其实是处在主动的地位。比如,记者提的问题,他可以毫无保留地回答,也可以来个无可奉告。所以。记者在采访中对主动与被动要有一种辩证的看法,要力争变被动为主动。记者要掌握采访中的主动权。有两层意思:一是记者要想法让采访对象配合自己的采访,让他提供记者所需的新闻事实;二是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不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避免因做了被采访者的“传声筒”而为其所用。  相似文献   

19.
记者、通讯员和采访对象交谈,如何尽快设法使双方感情贴近,打破拘谨气氛,进入诚挚的交谈,达到采访的目的。我从采访实践中体会到,交谈方法要灵活多样,要根据采访对象的情况而定。一、区别对象,因人而谈。记者、通讯员  相似文献   

20.
郭静 《新闻前哨》2009,(5):48-50
记者遭到被采访对象拒绝,不仅仅是被采访者一方的原因,有时也源于记者自身的疏忽甚至失误,例如前期沟通不够,或某句话表达不当,招致对方误会甚至抵触。而且,即使被采访对象有意保持沉默,有经验的记者依然不会轻言放弃。本文将结合一些采访实践,试图探究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沟通的某种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