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逸 《东南传播》2020,(5):136-141
本文通过对晋江文学城发布的2003-2018年完结总榜中所刊载的100部现代言情小说进行内容分析,将文本中涉及到的男女主角外形资本、个人品质、个人情感状况等33个变量进行操作,通过对各变量进行量化处理与关键词提取分析,研究发现小说中的两性形象存在较严重的性别刻板印象,它在性别意识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两性平等意识逐渐树立,当前主流小说创作仍无法摆脱"男性压倒性优势"的藩篱,但独立、自信的女性形象已经慢慢进入读者视野。  相似文献   

2.
深圳在大陆首推性别平等地方立法,倡导尊重生理差异基础上男女两性的尊严和价值的平等,以及机会、权利和责任的平等6月28日,《深圳经济特区性别平等促进条例(草案)》顺利通过了深圳市五届人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的影响逐渐增强,而传媒工作者的社会性别观念认知水平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该媒体的社会性别导向,从而影响着公众的社会性别观念。 社会性别观念就是指在承认两性生理差异的基础上,对男女两性具有同样的人格、同样的尊严、均等的权利和发展机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和符号分析的方法,对"感动中国"创办以来的人物媒介形象展开了性别分析。结果发现,虽然女性的刻板印象被部分消解,但传统的性别意象仍然存在,且女性群体内部出现了年龄和职业的区隔。主流媒介中性别话语的叙述方式,表明传统的性别文化规范以面纱的形式隐蔽的存在,限制了两性平等发展的机会和自由。建构真正平等的性别话语,还有赖主流媒介引导、扩大对个体差异而非性别差异的认识和尊重。  相似文献   

5.
阅读性别平等的绘本,一方面可以培养流动儿童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流动儿童及其父母的性别平等意识,有利于打破其在社会文化中习得的性别刻板印象.将性别平等意识融入儿童绘本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对出版社的绘本选题策划应该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袁妙彧 《大观周刊》2012,(15):108-109
与男大学生对比,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功利性突显;女大学生及其家庭在就业问题上心理压力更大;女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模糊。国家在制定与执行就业政策时,应考虑就业政策对两性的差异化的影响,避免政策层面的性别歧视或性别偏向,高校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就业促进工作,针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意识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7.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得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但从社会性别看,男女关系是不平等的,这不仅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也表现在影视剧中。本文运用批判性话语从性别关系角度探讨电视剧《咱们结婚吧》是如何表达性别并建构性别文化的。从男女不平等关系,男权话语下塑造的女性形象以及对女性自我的"他者"批判三个角度,分析电视剧中隐含着的性别观念乃至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8.
李牧 《文化遗产》2017,(5):84-94
性别成为民俗学重要理论视角的历史,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政治化过程。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第二阶段以及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北美民俗学呈现出较为强劲的性别化倾向。这一倾向在女性主义第三阶段特别是"酷儿"理论的推动下,逐渐启发民俗学者摆脱男女性别对立的窠臼,转而关注性别取向的表演性和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女性性别意识的彰显以及性别政治的多元倾向,使得男性也开始"发现"和强化自身的性别体验。然而,与女性主义和"酷儿"理论强化性别意识不同,男性民俗研究者开始试图将性别问题进行去性别转化。学界对于职业民俗的关注即代表了这一"去性别化"的理论和实践倾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对以往的电视文化中如何对待和展示两性性别形象作一总结,随后对时下流行的电视娱乐节目和电视剧中的一些性别形象进行分析,在对比中找出当代电视文化中性别意识的新动向——一种第三性(中性)的传播,即对传统男女二元结构下两性性征的颠覆。以传媒文化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互构建和电视节目的倾向性与商业利润的关系为切入点,从文化心理、经济等层面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骆语诗 《东南传播》2020,(8):122-125
社会性别建构主义认为对于社会性别的认知是建构的、来源于人际互动。研究通过对广州地区青年男性的问卷调查,考察社交媒体、青年男性护肤行为与社会性别建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社交媒体护肤内容的接触频率、形式、立场、呈现性别、传播者的身份和特质都与青年男性的护肤行为及其社会性别建构有关。这种社会性别的解构与重构是在性别平等意识、个体意识、消费主义共同作用下在社交媒体的"拟态环境"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1.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的概念,“一般来说,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①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社会性别”已经成为研究人类社会与历史的一个基本分析范畴,在人文社科领域被广泛运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媒介和社会性别的关系自然是无法避免的研究课题。随着媒介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不同的传播现象和传播形态为研究此类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电视荧屏上的“暖男”形象便是当前研究媒介和性别建构的现象之一,虽然涉及的是男性形象,但是也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心理和女性主义在西方和东方的不同处境。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在社会性别理论指导下,指出媒介与社会性别理论存在某种紧密互动关系。媒介与社会性别两者并非孤立存在,可放置于统一系统体系观察讨论,既要看到媒介对社会性别之建构作用,也要看到社会性别影响下使媒介报道呈现"矛盾体"。通过对两者互动关系的总结,揭示媒体涉及性别报道中存在社会性别偏见现象,并以此为鉴,提出对媒介和社会性别发展建议,从而整体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及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妇女形象的扭曲传播如“刻板印象”等研究曾经是早期传统媒介与社会性别相互建构不平等探讨的核心议题之一。伴随跨学科交叉分析模式的深度推进,传播新科技与其他权力轴心构成的权力矩阵如何制约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理论与实证探索势如破竹。本文将全球视野与在地经验分析结合,借回溯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领域的关键环节之际,聚焦到社会性别问题如何构连网络平台的资本扩张逻辑,如用户以开放性与参与性的产消模式遮蔽了传播新科技与资本联袂操纵社会性别权力关系的重塑,一方面女性主义贯穿两性关系的平等诉求被消费主义浸透而沦陷为“伪女性主义”,另一方面厌女症、厌男症骂战成为拉高流量的利器,误导青少年的婚恋观。本文将图绘传播新科技与社会性别议题的相互建构路径,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洞察社会性别平等在技术赋权语境下为何既有丰富的解放潜能,但又在迈向两性平等的前路上依然迷雾叠嶂、关山难越。  相似文献   

14.
在广告中的性别表现上,针对两性的刻板定型十分普遍,其不仅仅体现在针对女性形象的表现当中,同样,对男性形象的塑造也存在着刻板定型的误区,而这种对两性的刻板印象的表现与强化,不利于两性多元化的发展。本文将通过对两性在广告中形象的考察,探究在广告中性别刻板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现代社会,仍在诸多方面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现象,这种不平等在奥林匹克传播中也明显存在.本文立足于以女性主义视角即以一种以服务于妇女解放为宗旨的前提下对奥林匹克体育传播中的性别歧视加以分析,以唤起媒体乃至整个社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女子体育多一份关心、爱护和支持,促进女子体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靳瑜 《东南传播》2013,(5):87-89
《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表现出了另类的二元对立意识现象,本文将从"正常与疯癫"、"天使与恶魔"、"男女二性的颠覆"三个方面分析该影片中的二元对立意识形态,从而体现出不同于以往影视作品中男女两性意识形态的新认知,进而削弱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7.
已占"半边天"的学术期刊女性编辑,依然未能挣脱性别刻板印象的窠臼.性别刻板印象中的学术期刊女性编辑形象表现为:惯常定势的按部就班者、敏感脆弱的自信缺乏者和自我发展遭遇瓶颈的职业倦怠者.在探析其成因后,提出重塑女性编辑形象的路径:普及社会性别观念,真正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女性编辑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做到自我认可和自我平衡;挖掘女性编辑气质特征,发挥独特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18.
2005年全球媒介监测项目报告显示,新闻没有忠实地反映世界本来的面貌。不仅如此,新闻媒介还直接参与到社会性别建构过程中,将性别定型作为性别建构的主要方式。男性本位的文化浸染、受众选择性接触机制的存在,以及两性生存的现实状况,是导致性别定型的主要原因。构建和谐、平等的两性世界,新闻媒介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9.
《大观周刊》2012,(23):29-32
傅莹女士是中国第二位女外交部副部长(2010年1月4日-今),本文从社会性别角度出发分析傅莹的外交活动,探讨其优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中涉及的社会性别问题。本文认为:傅莹外交方式与以往中国外交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傅莹善于发挥女性魅力,以温和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输出中国官方看法,输出中国软实力,有效地改善国家间关系;同时这种积极的作用受到国家实力的局限。现今中国外交中的女性仍受到歧视,所以在外交工作中纳入兼容两性,平衡发展的思想工作很重要。  相似文献   

20.
池瑾 《民生周刊》2021,(8):72-73
我国学前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具备社会性别意识及教育教学方法,以应对性别公平与包容的社会需求。当前,教育中的性别问题引发社会关注。有些政策提案和教育实践要求教育男孩具有阳刚气质,依据不同性别实施课程,开展男生蓝色版、女生红色版学数学等。这样的教育主张不符合社会性别平等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教育实施者和管理者尤其需要提高社会性别意识,具备专业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明确教育中性别问题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